化肥作为“粮食中的粮食”,是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化肥的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障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不仅对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新时代供销重大责任。贵阳市供销社始终坚持“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储备到位,稳定价格,保障供应。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化肥库存18574吨,为今年春耕旺季农业生产用肥做好充足准备。
目前,受多重因素影响,化肥价格仍处于高位,农资生产、供应、使用等上中下游几个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上游生产商生产成本高,生产压力大。
二、中间流通商利润微薄,经营压力大。
流通商本高利薄。从2021年8月份开始,我市化肥价格较往年上涨明显,相同的资金能够购买到的化肥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0%-30%左右。农资流通企业本高利薄,经营风险增高,市场竞争力减弱。资金贷款压力大。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内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贷款利率波动较大,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约为5%-8%,社会融资资金占用费率约为10%-12%,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终端物流运输成本增加。流通商为保障市场供应及时,多以汽车运输为主要方式,而油价上涨、疫情管控等导致运输成本增加。行业准入门槛低,产品良莠不齐。农资经营放开后,行业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市场农资商品良莠不齐,不同品牌和质量的农资商品充斥市场。据我市不少农资经营户反映,近一年来,经营成本的增加导致利润微薄,经营难以支撑。
三、下游农民种植成本高,积极性降低。
农民购肥成本增加。由于农资原料价格上涨,2022年春季化肥零售价格与2020年相比上升30%-40%,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耕种劳动力流失。农村青壮年耕种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余下的老、弱劳动力无法承担大量农业种植生产活动。受地理条件制约。我省多为喀斯特地貌,山多地不平,耕种地理条件差,就我市来说,土地多是坡梯田,种粮只有3月到7月一季,无法同年复种,回报周期长,农民种植经济效益低。
针对以上情况,贵阳市供销社系统多举措全力保障化肥供应,维护市场价格有序平稳。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化肥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贵阳市供销社扎实扛起农资保供稳价责任,要求社属企业贵阳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农资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全体职工上下联动,从融资、供应、调度、价格监测等方面入手,确保农资储备保供工作有序开展,市场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一是严把进货质量关,坚持大厂家、优品牌。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优势,与赤天化、西洋实业等优质厂家长期合作,确保供销社农资销售商品质优价平。二是细化流通环节,农资产品直供直销。采取“厂家备量、随时调运、仓库足量、随时配送、及购及放”等措施,即各仓库及农化服务中心(配送中心)充分备肥,在接到用肥需求后,调动车辆配送,点对点送肥至田间地头,减少中间环节,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及时供应春耕备耕农资商品。三是强化化肥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的监测和预警。持续做好价格动态调查,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为储肥、售肥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开发贵阳供销农资服务大数据平台。开通线上渠道,广大农户在家就可以便捷采购化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保障春耕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资化肥的供应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尤为重要,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必须长期持续推进化肥“淡储备、旺平销”工作,让利于民。为做好这一工作,除企业自身抓经营、促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外,还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强原料供应保障,稳定化肥生产,保障化肥生产所需天然气、原料块煤稳定供应,着力提高化肥生产企业开工率。同时加强化肥调运,促进产销区域平衡,保障主产地化肥外运需求。加强进出口和储备调节,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优先保障春耕用肥需要,根据国内化肥市场供求余缺情况,提前做好品种调剂方案并组织好进口;要严格落实国家化肥淡储任务,春耕到来后要及时动销,努力满足用肥旺季需要。
在资金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帮助企业增加贷款额度、提高淡储补贴利率。对农资经营流通企业在物流运输、仓储、网点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多给予项目和资金的扶持,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多部门联合加强地区农资市场监管,对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商品及无证照经营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净化农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农民的核心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农民用上“放心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