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市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食品经营许可证》,取代了原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据了解,自2009年6月1日开始施行《食品安全法》后,我国食品监管模式划分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三个环节。各监管部门分别发放了《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取代沿用了几十年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科马力强告诉记者:“按照新《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及《河南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我市启用《食品经营许可证》,实现了《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两证合一’。‘两证合一’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审批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既解决了监管部门在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两个环节界限划分不清问题,又解决了同一食品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地址需要办理多张许可证等问题。”
那么哪些食品经营户需要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呢马力强告诉记者:“凡是在我市范围内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但是销售食用农产品、销售食品添加剂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不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就《食品经营许可证》与《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如何衔接等问题,马力强告诉记者:“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及省食药监局的有关要求,正式启用《食品经营许可证》后,经营者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过渡期内办理的《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应尽快到经营所在地的食药监局更换《食品经营许可证》。
市食药监局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
食品流通覆盖面广,与群众接触密切,做好食品流通监管工作尤其重要。为此,市食药监局结合省市两节食品安全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加强食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突出“管行业就要管安全,管业务就要管安全”,成立食品流通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集中精力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是突出重点,强化监管
突出区域重点,加强对庙会、游园会、商超、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杂店等场所的监管;突出品种重点,加强对肉类、水产品、散装食品的监管,并加大抽检力度;突出对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的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过期霉变、有毒有害以及无证经营行为。
三是强化部门配合,加大宣传力度
在强化应急值班、突发事件及时上加强协调配合、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意识及维权意识,对有毒有害、非法添加问题严重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共同维护好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
四是强化督导,扎实推进
1月9日据省食药监局1月8日通报了7批次不合格食品,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被通报的不合格食品,可拨打12331投诉或举报。
不合格食品主要是微生物检测超标
昨日,襄阳2015年度食品安全报告发布。报告显示,襄阳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中向好,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主要问题是部分食品微生物检测超标。
去年,全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完成食品定量抽检任务14854批次,总体合格率94.0%,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6.0%;不合格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检测超标、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农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超标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
其中微生物检测超标所占不合格食品最大比例,为44.8%。其主要涉及的品种为现场制售食品、冷冻饮品、熟肉制品、消毒餐具、桶装水和餐饮单位自制豆浆等。
其次为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23.4%),如在黄酒中违规添加甜蜜素和糖精钠,米面制品违规使用铝制剂等。农、兽药残留超标所占比例为1.6%,包括蔬菜中氨基甲酸酯、有机磷等超标。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食品抽检不合格占到16.9%,如在豆芽、黄酒和碱面中添加明令禁止的化学物质。
报告显示,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定量抽检合格率99.8%,生产加工环节定量抽检合格率97.3%,流通环节定量抽检合格率93.0%,餐饮服务环节定量抽检合格率88.7%。
抽检中,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抽检结果表明,襄阳市大部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大米、面粉、生肉制品、调味品、炒货、茶叶、月饼、禽蛋、鲜鱼、食用菌、木耳、核桃、板栗、集中消毒餐具等26类产品合格率达到100%,36类食品的合格率在90%以上。而熟肉制品、冷冻饮品、桶装水、自制豆浆、自行消毒餐具等产品合格率较低,主要问题是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不合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全市去年共办理食品药品行政案件3876件,其中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902件,结案2420件,罚没金额763.54万元;刑事案件39件,涉案金额3200万元,刑事拘留46人,网上追逃4人。
四成食品违规使用添加剂
一个月全省抽检6万多批次食品,发现2000多批次不合格产品。5日,省食药监局通报了2015年12月份全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2015年12月,全省各级监管部门共抽检各类食品(含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样品60675批次,其中检验项目合格的样品58531批次,不合格样品2144批次。在不合格产品中,有39.5%的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省食药监局统计发现,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依然是添加剂滥用问题。抽检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样品批次数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39.5%。其次是一般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不合格样品批次数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16.4%。再就是品质指标不合格,不合格样品批次数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9.6%。此外,有201批次样品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9.4%;有181批次样品检出含有金属等元素污染物,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8.4%;有66批次样品检出含有非食用物质,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3.1%。
针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部门及时进行了核查处置。2015年12月,全省共下架封存涉嫌不合格食品2279.57公斤,召回5488.1公斤;责令658家企业整改,行政处罚783起,没收非法所得490240.9元,罚款3153504.2元;吊销许可证3家;移送案件3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