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

1949—1977年,广西生态农业处于“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的发展阶段。尽管当时并没有“生态农业”这一名词、概念,但生态农业的模式和技术却在广西各地的生产实践中广泛存在,广西农民在实践中探索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这一阶段的广西生态农业,多以资源充分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地力改善提升等为主要特征,是“原质原味”的“原始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

从1978年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广西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经营权、产品处置和产品收益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的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农民在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模式,使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由之前的长期“数量不足”、“产品短缺”,一跃变成“数量充足”、“产品剩余”。

(2)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1999年,广西冬种绿肥面积超过40万hm2,推广秸秆还田126.33万hm2,制作农家肥达4100万t。广西还充分利用646.67万hm2(9700万亩)可利用草地和年产3000万t的农作物秸秆,积极推广种草养畜,实施国家级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示范项目,促进了草食畜禽的发展。至1999年底,全区完成种草改草1.67万hm2(25万亩),建立秸秆养畜示范县29个。这些大大促进了广西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以生态农业建设带动文明新村建设

广西各地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全自治区掀起了生态农业建设热潮,尤其是在沼气池建设、沼气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各地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文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实行改猪牛栏、改厨房、改水、改灶、改路等“五改”措施,农民的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有所改观,涌现出一批初具现代文明特征的新村,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天堂村、兴安县的大凸村和黄至坝村、全州县的杜家府村、横县的笔木脚村、枊城县的石脚村、大新县的新光村、桂平市的大蓝坪村等。

如上所述,这一阶段广西各地全面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到1999年,全区新建沼气池20.8万座,大化、武鸣两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通过国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从2003年开始,广西生态农业发展进入“模式优化,提质增效”阶段。

(1)节肥高效

(2)减药高效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生态减灾、绿色防控”生态农业技术,在过去5年(2005—2010年)广西累计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11.26万台、害蛾诱捕器178.26万个、生态粘虫板145万片、植保“三诱”(光诱、色诱、性诱)技术应用面积180多万hm2,节支增收20亿元以上,减少杀虫剂折纯量超过4000t,大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废物高效利用

据初步统计,仅2010年冬至2011年春,广西宜州市已利用桑枝生产秀珍菇3500万棒,产菇1400万t,产值达1400多万元,全市菇农人均收入超过2800元。目前,桑枝综合循环利用种菇已成为宜州市菇农冬种增收的一大亮点。

(4)高效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根据广西农业厅的有关资料,到2008年全区共有农业生态旅游园251个,农家乐旅游648个,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114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1个,市县级森林公园6个。2008年全年广西全区农业生态旅游点共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

(1)广度挖掘资源潜力,增加产量

广西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将长期闲置的农业资源,如休闲农田、草地、荒山、未被利用的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全部利用起来,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生产量,对确保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乃至农业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2)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增加产量

如对土壤肥力低、长期处于低产状态的大量中、低产田,通过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改善土壤、提升地力,从而提高农田生产力,增加农产品产量。这样的例子在广西各地普遍存在。

(3)精度挖掘资源潜力,增加产量

在广西各地调查发现,凡富裕村、富裕农户,都是推广应用了生态农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在广西生态农业试点区内,农民人均收入常常比一般未进行生态农业试点的农民收入平均要高出至少20%—30%,有的甚至要高出50%—80%。

广西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积极开展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防治工业“三废”污染、引导和推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治理、抓好沼气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等高浓度高残留农药等工作,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2005年第一季度全区14个市、41个县快速检测,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4.9%,同比提高22.5个百分点。在今年4月农业部的抽检中,南宁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从2003年的全国倒数第十位跃升顺数第一位。

生态农业的实质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广西各地推广生态农业,大力节约了各种农业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如:(1)推广生物养地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等,则大大减少了化肥投入,节约了肥料资源;(2)推广应用生态减灾、绿色防治病虫害技术,可少用或不用农药,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农药资源投入,还保护了生态环境;(3)推广科学灌溉技术,实行滴灌、微灌、管灌、渗灌等节水农业技术,因时、因地、因作物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状况;(4)推广农作物间、混、套作和立体复合种养技术,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使“一田多用,一地多产”,“一年四季,季季高产”,这实际上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节约,是中国特色的具有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实行秸秆综合利用,一方面是减少秸秆就地焚烧而产生的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另一方面是形成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气化能源化,替代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利用1t秸秆可节省标煤0.5t,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1.135t。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养分配比,肥料深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减少肥料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减少氧化亚氮(N2O)排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氮肥用量10%以上,全区农田减少氧化亚氮排放2.8万t,相当于减排CO2890万t。

广西推广稻田养鱼、稻鸭共育、林地养鸡等生物共生、互补、复合生态农业技术,既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节省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多得”,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均十分有利。

首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载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推广应用,实际上就是宣传、示范、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过程。其次,为了创新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必须掌握现有生态农业的理论、模式与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升、创造,这实际上又是一个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过程;第三,已有实践证明,凡是生态农业搞得好的地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凡是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高的农民,才有可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大显身手。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对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都是十分有利的。

1999年10月,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等八部委召开了全国发展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广西恭城是主要的参观现场,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专家对恭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具有恭城特色的生态农业——“恭城模式”,是解决当今生态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成功范例,2000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目前,“恭城模式”已在广西乃至南方类似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恭城模式”实质就是“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循环经济格局,是“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以柑橙、月柿为主的水果产业,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今,昔日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恭城县,一跃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成为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成果。

继“恭城模式”之后,在广大群众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广西人民又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态农业模式——“黄牛模式”,即广西三江县北部以黄牛为转化动力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生产路线是:草→黄牛→(牛栏肥料+牛役+牛肉)→粮食(主要是大米)+鱼+蔬菜+棉花+蓝靛等,将草转化为肉、粮食、鱼、蔬菜和布衣,黄牛是转化的动力,简称为“黄牛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黄牛模式”利用亚热带山地的草坡是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次生产物,资源有限,产量不稳定,草质量低。养牛只能小型分散、圈、放养结合。该模式是开放性系统,长期生产过程中对草资源的利用只索取无回归,系统失调,生产力下降。在典型的山地,它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市之一,科技总体比较薄弱,人才相对不足。就农业科技与人才而言,则更显薄弱和不足。

据有关资料,农业科技人员约3万人,平均每县约275人。但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聚集于大中城市。目前推行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体系高新科技含量不高,农民群体素质普遍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不少农户在发展生态农业时,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水平均较低,制约了生态农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制约了广西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性效率。

据作者实地调查,在一些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有相当部分农民甚至温饱都无法解决,农民连必备的生产资料都买不起,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初期是要有一定的资金启动和支撑的,但广西发展生态农业所必须的资金十分短缺。可以说,经济落后、资金缺乏是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广西各地市县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市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具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特别是有些石山地区,因自身条件太差,生态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农民怎样勤劳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当然发展生态农业的难度也极大。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增多,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生态农业要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在追求短期利益时兼顾长远利益,而目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则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尤其是许多县、乡、村、农户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在实施推进生态农业时,往往为眼前利益而有意或无意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或名不符实。如何使这些地区生态农业沿正确轨道前进,还需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出相应的保障政策或进行宏观指导与调控。

从广西各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生态农业的技术组装不配套、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不深入的问题。

当前,在广西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生态农业的单项技术多,综合性技术少;增加产量技术多,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的模式少;低水平重复技术多,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式少;传统技术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少;同单位、同行业的生态农业成果多,跨行业的重大研究,特别是有深度与广度的理论研究成果少。

针对上述现象,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技术组装及理论研究,要在通过对单项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配套技术、组装技术的综合研究,真正体现“1+1>2”,综合效益远远高于单项技术效益。同时,要深入开展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增产增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广西生态农业的实践有方向、有依据、有目标,才能实现广西生态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于2010年9月—2014年4月曾先后多次对广西生态农业进行实地调查,总体感觉是广西有相当部分农民对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许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更是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形成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思想。

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盲目追求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畜牧养殖场的粪便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导致诸多水域富营养化;地膜广泛应用后因未得到及时降解而造成白色污染;秸秆焚烧现象比较普遍,等等。广西各地农业生产残留物的综合利用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不同程度污染。

不仅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就是许多农村行政管理干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对违背科学种田规律,滥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等各种化学制品的不良行为不予以制止,更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这也是导致广西生态农业发展不快、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甚至有的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之重要原因。

当前,在广西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或者说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推广面积还比较小,离真正的“规模化”还有相当距离,一定程度上还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广西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也难以真正形成。但从实现广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想,今后应全力推进广西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配之以集约化、科技化。

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科技培训等各种途径,使广西全区干部、群众切实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生态农业,才能从行动上发展生态农业,做对生态农业发展有利的事、有益的事。

广西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先后制定了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短期或中、长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对全区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农业形势的发展,原有的规划要么到期过时了,要么目标、内容、手段、技术等不符合新的要求,亟待改进、完善。因此,为使新形势下广西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制定适应新要求、符合新形势的新的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如前所述,广西有不少地方(特别是石山地区)生态脆弱、条件恶劣,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不利。为推进广西全区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多方面增加投入,切实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首先,要增加投入,改善广大农村的内部环境。要通过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实行用养结合的耕作制度,提高农田土壤地力;通过实行秸秆还田,既提升地力,又减少污染。其次,要增加投入,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通过修路、架桥等,改善交通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物资和生态农业产品的“进”、“出”,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第三,加强宣传,改善生态农业的舆论环境。或者说,通过扩大宣传、加强教育,为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生态农业,特别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质上是“高科技型”的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一是要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实践,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根据广西各地生态农业的模式及特点,不断研发出新的符合现实需要的高效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从而为提升广西生态农业模式的效益发挥作用;三是要千方百计培养广西生态农业的科技人才,为广西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调整广西农业生产结构。当前,广西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大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大,而其他产业(林、牧、渔、副业)比重相对较低,不符合实际需要。要调整广西大农业结构,重视林、牧、渔、副业的发展;二是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较大,而经济作物特别是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偏小,亟待改变。要大力发展适合广西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如甘蔗、木薯、蚕桑等;三是要大力发展广西加工业,提升广西农业效益。

优化广西生态农业模式。从当前广西各地生产实际来看,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种类多而杂的现象。为了发挥广西各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以获得应有的实际效益,必须优化广西生态农业模式,各地要选择1—2种或2—3种适应性广、效益好的模式作为主推模式,重点投入、精细管理、强力推动,必将取得良好效果。

广西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均不一致,且差别往往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优势、劣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选择“最佳”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以真正发挥出优势,取得最大效益。

如在广西红壤丘陵地区,则要选择水土保持型、多层开发型、生物共生互补型生态农业模式加以推广应用;在石山地区,则可选择推广“恭城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低产林地改造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等;在广西沿海地区,可推广瓜果菜复合种植、稻鸭鱼立体种养、畜牧—水产良性循环等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土地面积23.67万km2,人口5000万人,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的自治区。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由边陲省份变成国际通道和枢纽。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位置的广西,成为东盟各国进出中国的门户。广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战略机遇,加强生态农业的国际交流,开展生态农业的国际合作。才有这样,广西生态农业才能走向国际,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生态农业是“综合型”农业,要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实现全面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性配套措施。这里特别要强调“四良”配套,即在发展广西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做到良种(优良品种)、良法(优良栽培技术)、良田(优良农田)、良制(优良耕作制度)“四良”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的“高产农业”、“创汇农业”、“高效农业”(仅指高经济效益的农业),而是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简称“三效”)于一体的农业,不仅要高产,还要求优质、高效(指“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更要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建设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广西各地在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始终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三效”并举,确保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做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四化”同步。规模化是未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化程度越大,规模效益就越明显;产业化,是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就是提升生态农业效益、增强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保障”的良法;集约化,是解决广西、解决全国人多地少矛盾的唯一选择,集约化的生态农业是中国特色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生态农业也必然走“集约化”之路;科技化,是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就是提升生态农业的水平、质量、效益。一句话,只有做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四化”同步,广西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广西农业科学院官网2024-12-05“华中农业大学—广西—东盟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举办 2024-12-05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到玉米所座谈交流 2024-12-05广西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到广西农业科学院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2024-12-04广西农业科学院派科技人员参加中国—东盟大讲坛 http://www.gxaas.net/front/list/150/3197/
2.媒体关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网站2024.11.18“桂字号”农业企业品牌——横县清雷茶业有限公司 2024.11.13广西:“三品一标”促水果产业提档升级 2024.11.13千年古郡广西苍梧拓展茶文旅产业链条 绘就茶乡新图景 2024.11.12兴业茶亮相2024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2024.11.11第七批“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发布 2024.11.11科技园里有了果园 融安金桔“落户”深http://nynct.gxzf.gov.cn/lssp/mtgz/index.shtml
3.各单位动态11月29日,在广州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召开期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举办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成果发布会。其中,由中化农业MAP自主研发的MAP智农入选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软件系统。 MAP智农以作物生理模型为核心,深度融合GIS遥感、农业气象、智能物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五位一体https://www.sinochem.com.cn/zhjtwap/xwzx/gdwdt/2024/12/I1316709028096638976.html
4.真服务促高产直击广西首控订购会现场在广袤的大地上,每一片蔗田都承载着农户们的辛勤与希望。首控公司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团队深入广西各乡镇、村屯,举办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订购会,为广大农户朋友提供优质、高效的甘蔗药肥,用实际行动践行“知根固本,服务农业”的初心与使命,共同推动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http://www.gxsksw.com/nd.jsp?id=226
5.关于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整改措施(精选9篇)2008年6月17日,省农业厅在我市进行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监测,经查我市场销售的从长沙马王堆市场购进主要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对安全用药的标准和法律不甚了解, 导致他们在用药过程中,1.1《广西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的规定 2005年初雁山区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站 (点) 确定了5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fl8d2wy.html
6.科研进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https://ifst.caas.cn/xwzx/kyjz/205768.htm
7.生态桂林范文7篇(全文)以广西桂林市登记注册的生态家庭农场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不同于一般农家乐、农庄、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调查情况看, 桂林市的生态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较好, 特征明显, 但与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不是很到位。 1.1 主体多元化, 产业多样化 桂林市生态家庭农场的场主主要由致富能手、当地种植大户、返乡农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kssw2hj.html
8.智慧“春雨”润大地“花果经济”显生机希望的田野涌动澎湃活力七部门启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聚焦种子肥料农药 严防进村虚假宣传 春耕生产已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正是农资购买高峰,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将聚焦春耕生产急需的种子、肥料和农药3类农资,深入查找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农资门店https://www.yntv.cn/news/20240320/1710933070593351.html
9.南方农村报新闻:广西农药将进入数字可溯源时代南方农村报讯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消息,广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将于11月底上线试运行,从12月起自治区将全面推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全区5家农药登记试验单位、68家农药生产企业、1.8万多家农药经营门店以及部分农药重点使用单位将逐步纳入平台监管,2年内实现区内农药生产流通的全程可溯。 https://epaper.nfncb.cn/nfnc/content/20201126/Articel08003MT.htm
10.广西农药进销存系统广西农药进销存系统是指农业企业为了更好地管理农药的采购、销售和库存情况而建立的一套全面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农药的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农药的科学使用和安全管理。1.采购管理广西农药进销存系统中的采购模块主要包括供应商信息管理、采购订单管理和采购入库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录入供应商的基本信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178074643604005&wfr=spider&for=pc
11.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在建立完善创意农业政策扶持体系方面,分门别类建立乡村旅游创意库或管理系统,提高创意的利用与转化效率,围绕创意落地转化建立高质量的服务与保障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文化、宣传部门把创意农业作为专项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要http://www.capiac.org.cn/index.php?s=news&c=show&id=252
12.农业农村部农业执法指导性案例汇总共24个(2021销货、存货三个渠道开展全面调查取证,查明了当事人违法经营劣种子的事实,对违法种子数量、货值和违法【处理结果】乐安县农业农村局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对该农资门市部作出没收“41%草甘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对渔业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部门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93128_1134758553.html
1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地要依托“广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做好数据采集、管理与分析工作,通过系统数据掌握主要农药产品的价格趋势及价格变化。要加强对农药经营门店的监督检查,严格审查农药经营许可申请、延续,确保经营门店将农药进、销、存情况录入“广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力争达到“三个100%”目标,即农药经营单位100%建立电子台账并接入http://law.foodmate.net/rule/show-221583.html
14.广西越兴农业进出口发展有限公司简介:广西越兴农业进出口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07-30,法定代表人为陈佳辉,注册资本为2000 万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450100MA5KDGN99M,当前处于存续状态。企业注册地址位于南宁市科园大道33号盛世龙腾A单元A-2311号,所属行业为其他农业,经营范围包括: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的投资;销售:农业机械http://qixin.com/mip-company/b1921c8d-2fc1-4a9d-99d6-1d3633737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