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农股份与嘉善县政府在西塘镇合作开展新型粮食种植万亩示范方“耘”农场建设,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参与”,打造面向未来的生产效率高、绿色底色足的长三角现代农业样板,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共富”模式。浙农嘉善万亩水稻种植项目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农场”。
构筑为农服务生态,产业赋能促共富
构建为农服务生态圈。“耘”农场覆盖服务、生产、品控、流通、共享的为农服务业态,开展适度规模化土地流转、智能化种植,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水平,重塑农业生产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目前项目规模土地流转种植2.6万亩,全程托管罗星街道3500亩水稻种植,全程或单环节社会化服务天凝镇2.2万亩水稻种植,开展机插秧面积达8500亩、小麦季秸秆打捆离田面积1.5万亩,水稻订单农业种植面积1.2万亩。开展3500亩“稻虾共养”,探索“千斤粮、万元钱”发展模式。承接西塘现代粮食全产业链新型智能装备集成创新项目运营,探索粮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绘就共富新图景。项目通过以强村富民为核心,重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组织形式,优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共享机制。拓宽农业产业增值渠道,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经嘉善县农业农村局测产,核心区亩均产量达1530斤,较一般种植模式亩均增产约100斤。项目通过与会稽山酒业、宝隆米业、浙粮集团等合作,通过“五统一”提升稻谷品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赋能当地稻米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强村富民同频共振。通过“社有资本+村集体资本+政府引导”的模式(地方强村公司入股15%),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周边小散农户等建立固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产值的同时,对区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西塘农业共富”模式。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科技赋能促共富
精细化管控。覆盖核心区域的管理系统作为精细化种植管理工具全过程“管事管人”,形成水稻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要素信息集成管理和统一调度,为粮食加工排产与销售提供数据支撑,亩均节约人工成本20%,作业效率提高40%。
智能化运营。在粮油生产耕、种、管、收、烘全过程采取机械化作业,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田间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田间水位仪等农业物联网设施,实现数据动态采集、集中控制。利用多光谱无人机高效率、高精度完成大面积遥感数据采集和水稻生长实时监测,对长势异常区域识别判定,节约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标准化管理。按照品种规划统一、农资配供统一、种植方案统一、作业服务统一、粮食收储统一“五统一”模式进行种植、加工、销售管理,同时建立“三品一标一码”可追溯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服务全过程可靠、可信的品质管控。
擦亮发展生态底色,绿色赋能促共富
生态化建设。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核心区域秀美金色大底板农田建设,通过边坡种草种树、建设生态透水坝、U型拦截转化装置等设施设备,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严格按照“减肥控药”原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统一回收处理肥药包装废弃物;通过秸秆打捆离田后送到火电厂,实现了秸秆能源化利用;通过秸秆粉碎技术,实现了秸秆肥料化利用。
低碳化示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围绕400亩核心区、1500亩示范区集中打造了低碳智慧农田示范方,形成“1+3+N”推广模型:1是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3是数字测碳、装备控碳、立体减碳三大技术突破,N是薄露灌溉、自动巡航等一批新技术模型。经综合测算,亩均减少灌水量30%,降低碳排放20%,节省用肥用药15%,节本增收超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