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培训会在天长市召开,省、市、县80名参会代表对天长市的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张网”全覆盖。天长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所有生产主体均在监管网格内。明确监管人员、检测人员、村协管员、质量内控员等人员的职责,实现网格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格生产主体责任,夯实监管“最后一公里”。全市共有县级监管人员25人,镇级监管人员32名,村级协管员175名。
两级检测排查。该市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通过“CATL”“CMA”认定,开展县级农产品定量检测、例行监测和快速检测等。同时,每个镇(街道)建有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承担辖区内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镇(街道)快速检测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科学规范、高效运行。县、镇两级检测体系年均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200批次、快检11.8万批次以上,为全面排查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提供技术保障。
“合格证”带追溯。天长市将规模化生产主体纳入国家和省追溯平台,建立农产品达标合格证生产主体名录数据库,动态更新。通过省追溯平台打印电子合格证、手机客户端灵活打印电子合格证、“皖农安”小程序激活食用电子合格证等方式,推行各类合格证,做到名录内农产品合格证的准确开具,规范使用。大力推行“追溯二维码+合格证”二合一模式,实现农产品依标生产,带码上市,产品可溯源,质量有保证。自2020年2月该市开出滁州市首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以来,已累计开具达标合格证70248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6.47万吨。
依托平台监管。借助农资监管、追溯管理、信用管理等平台,依据监管名录内生产主体的质量控制执行、诚信经营等情况,对生产主体分类分级,采取差异化精准监管。对风险隐患较大的生产主体,加大抽检、风险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力度和频次;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列入“黑名单”并公布。今年以来,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企业8家,“黑名单”企业2家。
“我们市已建立健全了质量标准、农业投入品监管、质量检测、质量安全追溯等四大体系,实现了全市农产品质量‘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流通无障碍’的目标,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义科说。(魏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