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10月21日上午,“魔芋大王”、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家庆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殡仪馆1号厅举行,生前同事、学生、亲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现场没有挽联、没有隆重的仪式,一个生前照片集锦、一首生前所作长诗《我走了》,何老师就此与大家作最后的告别。
众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21日上午,合肥殡仪馆1号厅门口排起了长队,生前同事、学生、亲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何家庆。
张彩飞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7届毕业生,20日下午专程从武汉乘高铁赶来。他说:“何老师教过我很多门课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他指导的。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急,后悔没有在何老师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好好陪陪他。”
“大家都很喜欢听何老师的课,和学生相处时他亦师亦友。”张彩飞说,何家庆教授经常和学生一起吃饭、散步、聊天、开玩笑,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他有很大的人格魅力,总能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是受何老师对学术研究执着精神的影响,如今我也从事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研究。”何家庆在安徽大学工作了40多年。
2010年1月被安徽大学延聘,2013年退休后受聘成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主任。2016年,何家庆向南京大学递交假条踏上自费“栝楼扶贫”路。21日一大早,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山、黄成、李忠秋3名教授来到合肥吊唁何家庆。“他在南大做了很多事,是学校的楷模。”卢山说,得知何家庆教授去世的消息后,南京大学专门敬献了花圈,“他在学生心中也是榜样,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怀念他。”
用一首长诗作最后的告别
何家庆一生清廉纯朴,遗体告别仪式也简单朴素。现场没有挽联,只有一个电子屏幕显示着“送别何家庆教授”的背景照片,厅外挂着“满腔热血奉献科研扶贫济困造福百姓”的横幅,这16个字也浓缩了他的一生。
“家属告诉我们,老人家说了要一切从简。”合肥人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综合办经理张伟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也被何家庆教授的事迹深深打动,所以没有在厅内设置挽联,只在厅外布置了一个横幅,全是公益服务。
告别仪式上,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短视频回顾了何家庆的一生——跋涉大山采集标本、手抱魔芋兴高采烈、手把手教贫困户种栝楼……看到视频,很多人泣不成声。
送别现场,人们还倾听了何家庆生前所作长诗《我走了》——“我走了,我还活着,朽而沃若,似一粒种子破胸,比一滴水珠畅想,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谁怂恿我努力而为,谁把控我生命续延。我走了,无须作祭奠,无须泪挂腮两旁,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文,请忘掉我吧,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从这土地生长……”——这不仅是人们送何家庆最后一程,更是他与大家作最后的告别。
昨晚,省红十字眼库主任屈志国告诉记者,关于何家庆眼角膜捐献一事,目前已联系上贵州和我省淮南的两个孩子,至于是否能够移植,还要等检查后再作决定。
本报曾最早报道何家庆西南之行
1999年8月18日,本报发表了题为《大学教授“失踪”305天》的长篇通讯,这是全国媒体首次全面报道何家庆的西南之行。此后,全国30多个报刊转载和刊用了这篇稿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何家庆热”。1999年4月,本报记者专访了何家庆,听他讲述了西南之行的经历,随后写下了长篇通讯《大学教授“失踪”305天》。1999年8月至2000年3月间,全国有30多个报刊转载和刊用了这篇稿件,省内外电视台也闻风而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何家庆热”。
2000年1月下旬,《北京青年报》一位编辑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特意赶到合肥采访并推出了何家庆西南扶贫报道,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0年3月19日,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农村司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工作人员来到合肥,请何家庆谈谈对国家前期扶贫工作的看法及魔芋开发的技术问题。之后,他们从何家庆扶植过的企业、讲过课的大学那里核实了报道情况后,形成了一份《关于何家庆同志事迹的调查报告》并上报国务院,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宣传何家庆精神、改善何家庆的工作条件。当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何家庆扶贫事迹非常感人,体现了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热爱人民、乐于奉献、刻苦钻研、艰苦朴素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特别需要在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提倡、发扬这种精神。建议对何家庆同志的事迹经核实予以宣传。
随即,安徽省计委、省科委各拨款10万元用于何家庆进行魔芋产业开发,安徽省教委将魔芋产业开发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立项,给予最高额度支持6万元,并拨专款20万元用于魔芋实验室基础建设,同时给何家庆家庭5万元用于改善生活。
2000年4月18日何家庆专程赴京,出席由中宣部、扶贫办、农业部和安徽省委联合召开的“何家庆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会上,科技部扶贫办把魔芋产业研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拨款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随后,何家庆又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进京出席了“五一”劳模表彰会。
各界人士悼念何家庆
南京大学教授黄成
何老师吃苦耐劳,待人真实,平易近人,我经常和他一起在野外实习。记得在2014年,有一次我们带着学生在绩溪徽杭古道野外实习。上了山以后,发现山上宾馆房间很少,大约一半学生只能住帐篷。那天下午还下了大冰雹,地上潮湿。何老师是我们请来的教授,肯定要把房间给他,但是他说“这点苦算什么”,坚持和学生一起住帐篷。
他建言,既然是野外实习,学生出来就是要吃点苦,不能整天待在房间里。第二年,我们野外实习时就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比如说,学生们一半住帐篷一半住宾馆,大家轮换。结果他还要住帐篷。当时我就说这是在锻炼学生,并不是没有房间,是听了他的建议才这样做的。他说:“对啊,所以我要带头住帐篷。”他不止一次这样做,老师和学生都很感动。
原潜山县农委党组书记桂仲晶
他到潜山的这些年,教了农民很多关于植物种植方面的技术。当时,在潜山市龙潭乡山区有种植物,当地农民都吃它,却不知道它是什么,于是向何家庆请教,然后大家才知道这种植物是什么、有何具体功效。
安徽大学教授黄书泉
何家庆老师走了。瘦削的、营养不良的、一身粗布衣衫的、独往独来的、脸上挂着傲然而自信的微笑的、一个我所熟悉的身影,从安徽大学校园永远消失了。他曾是安大一道独特的风景,叩击着生活在这浮华功利尘世中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
2004年初我曾写过何家庆老师的长篇专访发表在《安徽大学报》上。在与何老师的长期接触中,深感他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怀的人。他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过着一种虽不富足却平静、安逸、体面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生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正如他所说:“我的命运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苦难,但是我感到幸福,因为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何家庆老师的事迹是对知识分子心灵的一种净化。
安徽大学毕业生王强
从2005年读大二开始,我就进入了何老师的实验室,时至今日,魔芋中心的小伙伴跟何老师在一起出去拉样方、指导大家做实验和煮面的生活仍历历在目。
何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他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严肃又幽默,就算批评也不会伤及同学们的自尊心。他懂得发现每个同学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世界。
作为老师,他奉献的地方远不只是课堂和实验室,他把知识教给了学生,又把知识带给了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他是个充满爱心的人,省吃俭用也要帮助山区儿童求学。
吾师如父,感激教诲之恩永远难忘。
本版稿件由方新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余康生记者钟虹项磊/文王从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