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进展与展望

王福陈士林刘友平陈鸿平胡媛李苏宁陈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1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内政策持续利好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持续发展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医药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知。新冠疫情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医药,并使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重视,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世界各国逐步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和干预,为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据WHO统计,全世界有近40亿人在使用植物药治疗疾病,快速增长的国际需求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1.3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夯实中药材质量源头

1.4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经营

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低、主体多、规模小,是制约种植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瓶颈。近几年,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引导中药材传统种植区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部分品种的种植已基本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建立了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园区和生产基地,有效降低了机耕费、肥料费、农药费等种植成本,大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经营。

1.5全国中药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2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

2.1产地规划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于201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在充分参考我国道地药材专著与文献调研基础上,对150余种道地药材进行了7大道地药材产区分布规划,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对我国道地药材实际生产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1亩≈666.67m2)以上。

其中,东北产区是关药主产区,其中人参、鹿茸、辽细辛、关龙胆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40万亩;

华北产区是北药主产区。其中黄芩、甘草、黄芪、款冬花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80万亩;

华东产区是浙药、江南药、淮药等主产区,主产浙贝母、温郁金、杭麦冬等多种知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280万亩;

华中产区是怀药、蕲药等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等,总规划面积为430万亩;

华南产区是南药主产区,该产区出产阳春砂、新会陈皮、化橘红等多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60万亩;

西南产区是川药、贵药、云药主产区,出产川贝母、厚朴、黄连、川芎等多种药材,总规划面积为670万亩;

西北产区是秦药、藏药、维药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肉苁蓉、锁阳等,总规划面积为800万亩。

除已规划的品种外,我国可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高达300多种,再加上此规划尚处于落地中,中药材种植区划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种植模式

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多种多样。近年来,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理念,产生了多种种植模式(图2)。按照传统、现代及新兴理念可以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划分为3类。

一是基于作物布局的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单一种植模式,如单作和连作,还包括多样性种植模式,如混作、间作、套作和轮作,其中间作包括林药间作、农药间作、果药间作和药药间作4种。

二是基于现代化技术(人工干预程度)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无土栽培、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仿野生和半野生栽培以及野生抚育。

三是基于新兴理念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规范化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生态种植模式、定向培育模式等。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种类繁多,但仍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部分种植模式概念存在含混、缺乏系统化梳理。依据全国各地气候及地形特征开展摸索各种种植模式、比较优劣以及意义并制定中药材种植模式区划,将对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种植规模

我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对可入药的枣、梅的种植记载。结合近1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的面积统计数据(图3)可知,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显示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旺盛态势。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数据显示,全国各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差异较大,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2万亩,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中药材总面积达773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他省市种植面积在100万~600万亩。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822万亩。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730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整体种植热度多年未减,面积持续较快增长。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提供源源不断优质中药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种子种苗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与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有利于保障优质中药材的生产。我国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在近20年飞速发展,1990—2019年,中药材新品种的种类从10多种发展到116种,新品种数量多达537个,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种业发展不断提速。企业及科研单位在我国西南、东北等地区的20个省份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子基地合计近180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面积累计近7万亩。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试验研究处于农业成熟技术基础上的系统摸索阶段,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逐渐形成,目前种子种苗繁育多采用传统育苗方法,设施育苗与无土育苗也有少量应用。为满足高速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业对大量优质种苗的需求,高生产率、全自动化的现代化工厂育苗技术急需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提升科技对中药材新品种育种、种苗繁育贡献度,改变大部分中药还未实现科学育种的现状。

2.5种植技术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采用何种种植技术决定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出中药材的品质与应用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生产和研发出大量的药材,对促进社会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兴中药材种植技术,如组培快速繁育、大棚喷灌滴灌、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在近10年有了长足进步,快速提高了中药材的种植效率。

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盲目引种驯化。由于气候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非适宜产区产出药材品质较低,与道地药材性状相比差异巨大。盲目引种驯化容易导致药材容易发生移植异化,大大降低药材品质,影响了其产出的经济价值,也会严重冲击中药临床疗效。

二是种子种苗问题突出。我国药材种业的商业化育种正处于萌芽阶段,新品种的选育、生产、繁育、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药农生产用种或是由野生品种直接采种,或是由市场购入。这些种子种苗很多都是未经良种选育的地方品种,加上市场上很容易出现伪劣、以次充好、以陈充新的现象,使种子种苗问题突出。

3中药材种植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3.1种源繁杂,良种少

3.2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规范化,发展出了一批中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品种呈现递增趋势,约占我国种植品种的20%。

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合作与管理比较松散。一些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与药农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管理松散,形成的一系列规程只是体现在文字上,并无实施,药农种植中药材能否盈利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的调节,导致其收入不稳定,无法实现利益的共享与风险的共同承担。

二是种植规模小且分散。我国现阶段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品种逐年增加,但大部分品种的种植规模较小,不同药农种植的同一品种,由于土地地域限制,种植较为分散,难以达到统一管理的标准。

三是中药材基地科研投入及创新不足。中药种植基地建设对于土壤、选育、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中药材基地科研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及创新发展模式落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流程管理工作难以贯彻落实。

3.3地区差异化定位和重点品种选择不够精准

我国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按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要求,各地正在进行重点品种的选择与实施。由于地区差异及个人、集体组织管理水平差异,在品种细化及选择上存在局限,各地中药材生产和布局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引种和扩充产区,非道地产区生产道地药材现象层出不穷。道地药材生产布局、细化方案、品种引导及宣传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同地区差异化定位和品种选择不够精准的问题。

3.4中药材种植与销售供给机制缺乏

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存在重规模求速度、田间管理较为粗放的现象,且普遍存在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供需错位问题,导致跟风种植现象严重,价格起伏幅度过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长期的利益供给机制。

3.5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山地、林下药材发展迅速,生产面积超过中药材生产面积的60%。然而,山地药材机械严重缺乏、很多机械都属于空白,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对全国各省份135个中药材种植规范基地的统计发现,平均机械化率仅为16.87%,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及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为18.48%、22.24%、14.52%、13.78%(图4),统计结果远远低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4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强化政策支持

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生态种养殖等环节。

4.2加大企业扶持

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快速做大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是加大中药材龙头企业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聚集优势资源,加快改革,优化内部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多渠道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4.3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源头管理与示范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源头与动力。通过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支持各省份开展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当地优势品种开展科学研究、转化应用等工作,从源头上保障优质种苗供应。按照《“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等有关要求,加强道地药材种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重要中药材种子标准化生产。

4.4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集群品牌培育与宣传

4.5持续推广核心中药材种植模式

4.6加强生态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

中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在提升药农收入、涵养水源、保护环境、传承文化与种植技术、维护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生态优势、基于中药材生态种植的良好势头,大力进行生态产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是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的良好实践,也是协同推进生态友好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加深产业深度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5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

5.1规模适度化

5.2技术标准化

推动道地药材主产区规模化种植基地规范化种植技术,加强主体单位机械化生产、优良品种育种、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夯实技术基础,形成标准流程,服务于实际生产。助推种植散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依靠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科学种药,普及新型理念和种植技术的种植模式,全方面提升我国中药种植技术。

5.3模式生态化

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材种植生态化,欠发达地区应用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等生态种植模式,在森林,草原,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成为中药材生产的核心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5.4运营品牌化

品牌化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是解决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的重要抓手。在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白热化、行业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企业应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品牌的培育并做大做强,充分参考大农业种业的发展经验,打造“品种布局道地化、种子种苗生产专业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种植模式生态化、采收加工机械化”的品牌中药材种植业。

5.5产业多元化

探索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养生体验、中药材+种植园游、中药材+文化科普、中药材+购物等多种经营模式,拓宽中药材种植领域,把中药材种植、药材科普、旅游度假、养生保健、中医体验、中医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多元化发展。

6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在我国既存在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药材种植再次掀起了一阵浪潮,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加入到中药材种植行业中,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快速布局重点品种与主攻方向,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计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首次突破9000万亩。

与此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若干文件,也为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进我国种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

但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仍然面临种植区域不合理、技术相对落后、优质种子种苗缺乏、机械化水平低、标准化基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地区差异化定位和重点品种选择不够精准问题,各地政府、农业服务及科研单位也在不断宣传中药材种植的道地性,加强了中药材种植个体、合作社、企业与农业技术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大大减少了盲目引种及产地扩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而导致的病虫害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采收不应季、产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随着“三农”下乡、科技服务一对一、农民夜校、合作社培训及互联网的普及而逐年大大改善,在缺少销路的情况下,现阶段很少看到种植户单打独斗发展中药材种植,更多的是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的带动,在合同保障的前提下,种植户参与地方推广品种的种植,种植户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而受限于优质种子种苗自产、自用、自销的特殊状况,种植户、合作社与企业产出的中药材难免会造成质量差异,大部分中药材的种子尚未从根源上统一。

未来几年,传统独家独院的中药材种植模式逐渐将成为过去,在总体良好的大政策环境下,道地药材区划、新兴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优良种子种苗、规范农药管理、机械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将逐渐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

THE END
1.南国都市报2024年海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农业经理人后续跟踪服务现场,专家与学员们进行交流。 学员们走进白沙海垦大岭苗木产业园学习交流。 前不久,在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业经理人赛项全国决赛上,农业经理人王晓斌、王谋超分别斩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http://szb.ngdsb.cn/h5/html5/2024-12/12/content_58870_18082811.htm
2.衡水新闻网除了大棚葡萄、西红柿以外,蜜薯、大葱、茴香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同样成为王均乡发展特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缩影。 王均乡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在保障小麦、玉米等常规作物产量的基础上,积极种植新品种以及发展大棚种植,多渠道、多方位、多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全力谱好乡村振兴的“致富http://www.hsrb.com.cn/detail/173407504021249.html
3.“了不起的农产品中国冠军挑战赛”庆阳苹果赛区启动苹果品种好了,种植管理水平也得跟上,2024年12月9日,了不起的农产品,中国冠军挑战赛,庆阳苹果赛区报名活动启动,这次活动主要是给老百姓推广好肥,并现场传授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助力果农增产增收。 农大集团通过腐植酸活化、包膜控释、功能菌生防、土壤调理等四大自主核心技术的集成,研发创制了“质量稳定、功效独特、https://www.acfun.cn/a/ac46635086
4.唐河县王双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疑似实控人: 王** 持股xxxxxx 所属行业 : 小麦种植 企业规模 : - 企业员工 : - 地址: 唐河县兴唐街道大张庄查看详情同地址企业 1附近企业简介:唐河县王双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12-18,法定代表人为王双全,注册资本为500 万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3411328MA3X5YHA2U,当前处于存续状态。企业注册https://www.qixin.com/company/f8235292-c8d8-466c-a4a5-4d10f36ab6a5
5.平谷王辛庄镇“南果北种”开启农业种植新思路近年来,王辛庄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南果北种”,并依托城乡旅游资源优势,将发展特色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不仅开启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https://m.btime.com/item/41717jtfijn874av8t5uopt1lqm
6.收好了这23个典型乡村振兴案例!成都九禾规划农业旅游截至2020年底,联合体实现总产值10亿元,带动农户9500户,户均增收8200元。 一、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联合体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大米产业发展和年度生产计划,提出水稻种植品种、收购质量标准和生产种植要求。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植保作业、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培训https://www.jiuhe169.cn/h-nd-1168.html
7.我公司黄总王总深入新疆市倡准调研市场8月12-20日,集团公司总裁黄延昌、滨农科技副总经理王红良深入新疆市场考察与交流。此次行程涵盖了昌吉市、奎屯市、阿克苏市等多地,共走访六个地级市及六个县一个市,旨在深入洞察当地市场需求与潜力。 在与疏勒县金田地农业滕老板交流过程中,针对新疆地区抗草棉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的趋势,王总现场协调并落实了滨农50% http://www.binnong.com/about/news/2024/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