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的产品形态大多体现在移动端,然而,随着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流量变得越来越珍贵,激烈的流量争夺战背后是流量成本的步步攀升,单纯的线上运作非常容易被对手抄袭并超越。C端发展进入存量阶段,赛道趋于白热化,增长乏力,较难突破,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B端服务。
产业互联网依托于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概念的大环境,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企业和传统领域掀起新一轮信息化升级的浪潮,希望通过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经验,去帮助传统企业和行业进一步提升效率、产生变革、全面连接,实现创新和颠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数字化生活带来的新体验。
可以说,C端和B端分别代表着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线下业务渗透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企业希望通过在研发、生产、交易、流通和融资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来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打通上下游,站在企业角度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产品由不同的人来买单,直接导致了决策人和决策流程的不同。
我们还可以还原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利用“某人”在“某地”需要“某设备”来做“某事”得到“某个结果”完成了“某个目标”这个句式,来体会C端产品和B端产品的区别。
由个人买单,决策流程比较简单。
比如我要买一支口红,有加入“心愿清单”种草很久的产品,也会请身边朋友的推荐,还会通过小红书等app看一些博主的专业测评,选定某款产品后,自行下单购买,动动手指就支付成功了。如果赶上双十一、“618”等促销活动,还会为了凑个满减而购买更多的东西...
有关键核心决策人,由企业领导层买单,决策流程更复杂。
toB的产品多种多样,我们最了解的应该是公司对办公设备的采用,从实体产品到虚拟服务,公司都会有相应的采购计划。除了“打铁还须自身硬”的产品品质以外,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采购决策。
用户类型比较单一,但是量级大而广。主要用户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用户,用户就是消费者;产品的用户多为一手用户,简单直接,用户量会通过裂变产生爆发性增长。
按照常见终端可以分为PC端产品(网页端知乎、哔哩哔哩、微博等)、移动端产品(APP、H5、小程序等)、其他设备端产品(智能硬件);
常见的终端有PC端(大多数)、可视化大屏(领导喜欢看的)、POS机(各大商场)、移动端(美团外卖商家版)、iPad端(海底捞点菜,婚纱摄影店的样片)、快递员巴枪等;
主要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解决用户在生活中的需求痛点,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学习娱乐、交流表达等等;用户的使用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功能,所以C端产品往往内容精简、易学易用。用户通过C端产品,可以实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我们使用C端产品时的使用目标对应的就是产品的核心功能,C端产品的功能往往是由一个核心功能+多个附加功能构成的,附加功能如果被砍去,并不会阻碍产品核心功能的使用。
立足于整条业务链,涉及多个角色,涵盖多个核心功能。用户在企业中的职位,决定了用户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被赋予不同的权限。
眼球经济,流量思维,获取流量,高转化率;C端的用户价值往往是感性的价值,难以精确地进行衡量,比如知乎帮我们解答了一些疑问,美团外卖帮助我们足不出户就吃到美食,抖音使我们心情愉悦、看到更多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实用主义,效率思维,完成工作,高效准确;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商业盈利;B端的用户价值会更加理性,比如客户签约率的提高、成本降低的具体数值、效率提高的具体比例等。
大多是免费使用,通过拉新、留存、促活等运营手段,转化一部分客户,靠的是“规模经济”;
偏向于企业内部的工作协同,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协作场景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进而获得收益,靠的是“定制付费”;
常见的盈利方式有软件开发费、软件服务费、软件维护费、按使用人数付费、按功能模块付费等。
门槛低,产品简单易懂,同质化非常严重,易被对手复制和逆袭,往往通过“拿来主义”就可以得到一款类似的产品。比如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红包大战、摩拜单车、青桔单车、哈罗单车的层出不穷。所以对于用户来说,C端产品转移成本远低于B端产品,如果一款打车软件让我觉得用的很不爽,下一次我就可以换个别的软件使用,客户忠诚度较低。
门槛高,定制性强,历史沉淀多,沉产品相对难以理解,复制相对较难,对技术稳定性要求极高。开发一款优秀的B端产品是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积累、技术积累,产品周期长而稳定。
运营的工作包括了内容建设、营销推广、用户关怀等。
“定制付费”的盈利模式,决定了B端产品通常通过线下会议、行业峰会等方式来近距离接触客户,通过树立行业级别内的“专业形象”来吸引企业客户的兴趣。
销售人员需要反馈用户需求,帮助进行产品调研,同时,服务人员也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追求极致的使用体验,基于核心功能深挖更多的用户诉求、情感化、个性化、品牌创新等。产品的趣味性、创意性往往能产生差异化的价值。
以业务为中心,追求时效性,需要设计师了解行业和业务,遵从用户真实的使用习惯,全面理解业务功能和产品架构,了解业务流程,在设计中更注重交互的一致性。
在视觉上,内容为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视觉为功能让步,追求简洁、清晰、克制、理性的视觉风格。
产品目标是降本提效,设计价值主要体现在用户的愉悦度、满意度、费力度、推荐度和忠诚度,以及产品的易理解性和易用性、完成任务的效率等。
下面我们分别从行业、业务类型、研发/交付模式来给B端产品分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按照行业的划分比较常规,我们熟知的C端产品也可以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比如电商、餐饮、物流、医疗、工业、地产、教育、汽车、健身、金融、外贸、交通运输、生产制造、公共事业等。
同样都是电商行业,C端产品有淘宝、京东,B端产品有1688、有赞;B端也有涵盖全行业的产品,比如纷享销客、钉钉等。
更多的B端产品产业,可以参考艾瑞咨询提供的SaaS产业图谱:
图源:艾瑞咨询
在《决战B端-产品经理升级之路》这本书中,作者将B端产品分为了三个方向:业务平台方向、办公协同方向和商家管理方向,我附上一张图来辅助理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这本好书。
为方便理解,我常常按照一个组织“对外”和“对内”的工作,把B端产品按业务分为商业活动、管理活动和其他活动。
下面讲个小商店的故事,将这些名词进行简单的介绍:
小美同学大学毕业后,帮忙管理爸妈的小商店,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商店里面的货物按照分类清点,记录一下卖出的数量和剩余的数量,作为当代大学生,怎么能不会基础的办公软件呢?所以小美选择用Excel做分类管理,了解商品的分类、库存、售卖情况、是否临近保质期等等。小美从小就是个认真细心的孩子,所以把每天卖货的订单记录也汇总了出来,发现隔壁王阿姨在打折时候囤了一项卫生纸,王阿姨的小孙子一天买了8根火腿肠,还预定了明天要买一箱双汇王中王...
小美家的小商店经营的不错,爸妈考虑换个地段,换个更大的门面,于是他们从小商店开到了超市。超市的商品种类比小商店丰富多了,用Excel表格来管理已经不够用了。而且现在除了卖货以外,小美家的超市还会做线上采购、线下配送,一家三口人手不够,找了学会计的表姐来帮忙算账,找了家里蹲的表哥来负责送货上门,二大爷负责按照小美提供的商品库存情况来进货。
后来,由于小美家小超市物美价廉,也因为小美人美心善,超市的顾客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丰富,老客户回头率高,新客户也慕名而来,小美家生意越来越好,开成了连锁超市。这个时候自己身边的亲戚不够用了,需要招聘一些员工,店铺的门店越来越多,员工越来越多,这时候会计、物流、采购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小美也要对各个门店和门店的员工进行管理。小美的爸爸在小美的影响下,就看看统计图,对比各门店的经营状况,时不时给经营好的门店发红包,员工干的更起劲了...
上面这个小商店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很多B端产品设计的模块,比如:小商店的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小超市的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员工管理、店铺管理、服务管理、营销管理、数据表盘等。
由于B端产品是“卖软件”,我们还可以按照研发模式或交付模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企业自研、项目外包、SaaS。
企业自研就是“自己开发软件”,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会选择组建内部的科技子公司或科技部门,自主研发来赋能传统业务。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由自研推向市场的产品也有很多(比如钉钉)。
个性化、定制化,数据安全,与业务匹配度极高,完全适用于本公司的行业特征和业务属性;
成本巨大,研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项目外包,也叫定制开发,就是“找人帮忙开发软件”,有些企业会把研发的工作外包给乙方公司,乙方公司负责按照企业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乙方公司面对需求时候可能会自己做,也可能会继续外包给丙方公司、丁方公司等...
节约人力资源,按需定制,此时的身份是伟大的甲方爸爸;
成本较大,后续维护和升级需要继续增加成本。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极少的投入获得优质产品,成本低,效益高;
虽然SaaS公司会出多个版本供经营情况不同的客户使用,但是需求定制依然不灵活。
哈哈,你学废了嘛?
一个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营需要三个层面的支持:
客户在这三个层面上选择自建或者外采,决定了部署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本地化部署、IaaS、PaaS和SaaS:
会组装电脑或者见过蓝朋友组装电脑的小伙伴,应该更容易理解这四种模式的不同,举一个玩电脑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除了帮忙照顾超市,小美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电脑,刷剧看帖打游戏,为了达到开开心心玩电脑这个目的,小美有以下几种选择:
总结一下,以上四种玩电脑的方案正好对应着四种部署方式: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CPU属于基础服务层;Windows和Linux系统属于平台层;优酷视频、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属于软件层。如下图:
日常关心:你学废了嘛?
现在回想一下小美家超市的例子,是不是发现在店铺规模较小时,商品、客户、订单可以由小美一个人负责,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越来越多,小美分身乏术,才引入了CRM、SCM、TMS、OA等管理系统的?
B端产品正是洞悉了企业管理者的业务需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B端产品的本质,是基于真实的业务场景,抽离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了解了B端产品的本质,我们再来聊一聊B端产品的定位。
B端产品定位简单来说,就是目标客户+差异化价值。更详细一点来说,B端产品定位=行业+客户+业务+差异化价值。
比如:
钉钉——在各行业,为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提供协同办公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服务;
神策数据——在多行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全流程营销的数字化服务;
除了行业、客户、业务以外,还有一个定位就是产品终端的定位。
对比C端和B端的不同时我们提到,B端常见的终端有PC端、可视化大屏、POS机、移动端、iPad端、快递员巴枪等。端的定位往往和用户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岗位有关,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安排,他们工作中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再说回小美家的超市,PC端主要给门店店长、财务使用;iPad端主要给营销人员使用;app端是所有员工都要使用的。
所以,在弄明白产品定位以后,也要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去确定有哪些终端、各类终端分别包含的功能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就是为了得到物品带给我们的价值:比如小美买了一块蛋糕,对于小美来说,体会到了干饭人的快乐;对于蛋糕店老板来说,除了得到收益以外,还得到了小美对她手艺的认可,以及更加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偏好。
按照研发模式和交付模式不同,B端产品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是不一样的:
拿大家都很熟悉的小鹅通来举例,简单分析一下产品定位和产品价值。
很多SaaS产品的产品定位浓缩在slogan种,可以从官网获得,比如小鹅头官网的这张截图:
图源:小鹅通官网
我们按照通用公式来套用一下:B端产品定位=行业+客户+业务+差异化价值
小鹅通的产品定位是:
在在线教育行业,为教培机构、个人创作者、企业等有线上运营或内部培训需求的客户,提供的一款集品牌营销、知识传递、用户运营、商业变现为一体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
用户价值我们同样来套用公式:B端产品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
对于用户的价值,要根据用户角色进行分别说明。个人创作者客户身兼多角,教培机构客户包含的用户角色有讲师、助教、市场主管、运营专员等,企业客户包含的用户角色有:CEO、企业HR、普通员工等。我们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角色:
最后关心一下:你学废了嘛?哈哈~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这篇总结从大家熟知的C端产品切入,梳理了C端和B端的异同点。然后从不同的分类维度来分析,协助大家了解B端产品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范畴,最后给了两个B端产品定位和产品价值的通用公式。
不管怎么样,迈出了梳理知识树的第一步。
请大家多多指教,互通有无,友好交流,一起进步呀。
《CCtalkB端产品设计课》by美芳
《决胜B端-产品经理升级之路》by杨堃
《从C端到B端,我的产品设计之路》byh梓暄
《B端产品应该如何设计》by千夜Ryan_Vision
《一文讲透B端产品/C端产品、SaaS/PaaS/IaaS的区别》by产品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