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之农资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传统肥料在满足农业需求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新型肥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特性,正崭露头角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传统大肥生产企业转型新型肥料已成为其突破瓶颈、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趋势正深刻影响着整个农资行业格局的重塑与变革。
在河北沧州,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以生产传统化肥起家,到现在的缓控释肥、稳定性长效肥料,再到现在的土壤调理系列产品,二十多来年,他们始终坚守“服务客户、服务农民、扎根农业”的初心不改,立志为农民提供放心肥,他就是沧州胜得肥业有限公司。12月11日,《北方农资》传媒一行人来到沧州胜得肥业有限公司,与总经理孙天祥聊一聊胜得的转型升级之路。
孙天祥
坚守初心品质为先
据了解,沧州胜得肥业成立于1998年.建厂之初是以生产复混肥和掺混肥为主,产品主要销售区域为辽宁、吉林、内蒙及河北地区。2014年,沧州胜得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合作推出的“天园”系列稳定性长效缓释复混肥料,在东北市场受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企业荣誉
转型升级效果为王
谈及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的合作,孙天祥介绍,肥料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场非常严重,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达成合作,利用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技术,成功研发出“天园”系列稳定性长效缓释复混肥料,并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家新产品重点推广项目。
“这十年来,‘天园’系列产品在东北市场深入人心,有固定的市场、固定的客户群,做的非常成功。”孙天祥说。
当前,农资市场内卷外卷并存,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创新,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沧州地处渤海边缘,田地盐碱程度严重。不仅沧州,新疆、山东滨州、内蒙地区土地现象也很严重。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时,特别强调了开发利用盐碱地对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本着服务农业的初心,孙天祥把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盐碱地改良上。
“依托沈阳生态所的技术,我们又与南京农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利用李真教授的土壤改良技术做支持,争取在抗盐碱方面下一番功夫,也算是在稳定性肥料的基础上,把产品功能再丰富一些,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赛道。”谈及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孙天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