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手机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如今,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还是我们的娱乐工具、数字钱包、办公设备。不管有事没事,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拿出手机翻看。不得不承认,不论年龄长幼,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手机给“包围”了。
今年的315晚会,恰巧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然而近些日子,李女士的烦恼多了不少。根据李女士自述,自己在平时看新闻时,手机老是会自动弹出一些“清理垃圾”、“安全警示”、“内存不足”的提示,这些“安全提示”着实把李女士吓到了,她赶紧点击进行清理。问题在于,即便李女士刚刚用这个“清理大师”完成清理,另一个“清理大师”的提示又突然冒出来。一来二去,李女士发现越清理“提示”越多。
李女士不明白的是她天天都用清理软件清垃圾,为什么手机还会越用越慢呢?
我想,像下图这种小火箭动画,读者们一定都认识吧。没错,这就是经典的“安全管家”清理动画。手动拖拽火箭——火箭迅速起飞——垃圾清理完毕。不得不说,在内存空间不足的那几年,这一系列参与感极强的操作,以及又有多少多少垃圾清理完毕的提示,确实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感。
“嗯,手机又变快了呢!”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这些第三方的“清理大师”软件真的能够清理垃圾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清理软件是如何工作的。一般来说,手机上的“垃圾”包括运行内存(即后台进程上的应用)、应用缓存(即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下载的资源)和存储空间(即用户自己下载的资源)三种。用户扫描垃圾的时候出现的天文数字,大部分都是用户的后台进程占用。
从实际体验来看,因为没有取得ROOT权限的缘故,这种第三方清理工具一般都是浅尝辄止。清理后台进程的效果不如自带的进程处理,清理应用缓存只能扫描到微博上离线的图片、视频等,清理存储空间则是将手机内部的大文件全部列举出来供用户自行选择删除。简而言之,这些清理软件的功能要么多此一举(系统自带),要么由于权限的原因,无法做到系统自带清理功能那样的深入。
不仅如此,这些清理软件几乎都会要求开启常驻后台的白名单或者悬浮窗的权限。这些常驻后台检测用户使用情况的应用,占据了手机后台的大量资源。对于一些运存不够的手机来说,安装“清理大师”应用,不仅不会给手机提速,反而会让手机运行越来越慢。由此看来,这些“清理大师”的存在,对于性能羸弱的老人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总结一下,如果只是想清理垃圾,手机自带的安全中心或手机管家要比第三方的清理软件更可靠。如果手机出现卡顿,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硬件老化、恶意的第三方软件,这时候最好通过应用列表进行排查并卸载,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备份资料双清手机解决问题。
拖慢手机运行速度,其实只是这些程序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正如上文所述,这类清理软件在安装后,一般会向机主申请读取存储权限、悬浮窗、访问使用记录、允许常驻后台等权限。这么做的原因,为的就是能在背地里不断偷偷地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
事实上,类似于“清理大师”这类软件侵害用户权益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去年10月26日,工信部向社会通报了131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的名单,其中就有上海孟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绿色清理大师,现已下架。此外,工信部在今年1月和3月公布的名单中,又有两家清理大师因为“未经许可获取个人信息”而被要求下架。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近些年来,各家厂商都针对用户个人信息下了不少功夫。小米在MIUI12中加入了“照明弹”、“拦截网”和“隐匿面具”三项功能;魅族在Flyme9中加入了“守护权杖”、“全视鹰眼”和“私密斗篷”三大安全功能;诸如苹果、华为、OPPO、vivo也都在保护用户隐私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有的读者可能认为,一切的问题不都在于点击弹窗安装了“清理大师”而已吗?只要我不点击弹窗,禁止第三方清理软件的安装,自然不会有事了。是的,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来说,和不良应用打交道早已是司空见惯,自然不会被这种基本的套路绕进去。问题在于,和我们不同,对科技一知半解的老年人确实容易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