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着眼全球农业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一个包括科技和管理创新的系统工程,需统筹规划,多方发力。就当前和未来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求形势和水土资源条件看,农业强国,亟需补强油菜产业这块短板。
一、从建设农业强国的角度看,油菜产业是我国最弱质产业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从一个温饱型社会要“吃饱”向后小康社会要“吃好”“吃健康”转变。粮食安全呈现出总量有保障但区域不平衡、品种不匹配、分配不均衡的基本特征。矛盾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对食用油和肉蛋奶等收入弹性高的农产品需求增加,相应农产品自给率过低,“油饲”两料国内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是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最大短板。
据统计,2020年,我国进口油菜籽311万吨。2021年进口油菜籽263.8万吨,另外进口菜籽油215.4万吨。如按0.38出油率均值估算,相当于另外进口了566.8万吨油菜籽。两项合计,2021年我国进口油菜籽高达830万吨。同年我国油菜籽产量统计数为1471.4万吨,而有市场机构估计我国实际油菜籽产量要远低于统计数。实际上,我国农民种油菜籽主要用于自家榨油消费,国产油菜籽商品率只有35%左右,也就是说,进入国内流通市场的国产油菜籽大约只有510万吨。综合考虑,我国油菜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达65%以上。
二、从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最需要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油菜产业
我国水土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相对而言,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我国南方人均、户均耕地面积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北方,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种植成本上升,小农户经营不具规模效益,造成南方比如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等省份丘陵区耕地抛荒。据调查,我国抛荒地,主要是南方传统上大量可用于种植油菜和冬小麦的丘陵地区坡耕地以及可进行稻油(稻稻油)轮作的冬闲田。
我国油饲料作物中的大豆,主产区在北方,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势必会减少一定数量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的种植面积。我国北方几乎没有抛荒地,在北方增加大豆生产,是种植结构的内部调整,是耕地资源利用的再分配;而在南方增加油菜种植,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和耕地资源利用率,是抛荒耕地的再利用,是存量耕地资源利用的净增加,两者的战略意义有所不同。
三、补强油菜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优良品种推广应用不足
优良品种是油菜产业的“芯片”。目前全国登记油菜品种多达1509个,品种多、乱、杂,质量良莠不齐。油菜生产供种主要由地方政府采购,但受地方保护和对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等多重因素影响,优良品种未能得到有效筛选和推广,油菜单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二)油菜种植规模小、效益低
我国油菜生产主要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主,户均种植规模约3—4亩,部分地区不到1亩。加拿大全国有4.3万家油菜籽种植户,平均经营规模近200公顷。在面积过亿的五大农作物中,油菜的综合机械化率最低,只有30%,其中机耕48.63%、机播11.39%、机收10.69%,远低于全国农作物平均60%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油菜籽烘干、仓储物流等产后服务能力薄弱,全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各种因素叠加,我国油菜种植成本高,收益低。2020年,我国种植油菜每亩成本929.2元,是加拿大的2倍多。油菜亩均产值790.2元,每亩亏损139元。
(三)油菜籽加工以小榨为主,产能过剩,亏损面大
目前我国油菜籽加工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超过8000家,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14家。大部分中小型油菜籽加工企业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资源利用率低,油菜饼粕蛋白等资源难以精深加工。估计2021年全国日压榨菜籽能力达13万吨,年加工菜籽能力超过4000万吨,而全国油菜籽产量只有1400万吨,加工企业能收购到的油菜籽不到500万吨,加工产能明显过剩。中小油企融资难、融资贵、经营困难,不少倒闭或者濒临倒闭。
(四)优质菜籽油科普不够
我国食用油消费已从“有的吃”向“吃的好”“吃的营养健康”转变。双低菜籽油是最健康的大宗食用油,但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其优异品质认知严重不足,市场上广泛宣传的调和油对公众消费产生极大误导,造成食用植物油市场“劣币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导致双低菜籽油“优质”未能实现“优价”,严重制约菜籽油销售和效益提升。
(五)油菜副产品开发利用不够
四、做强油菜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降成本型油菜产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
做强油菜产业绝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发力。目前我国油菜产业集群建设不应以短期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而应沉下心来,通过技术集成创新,着力化解国产菜籽油成本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难题。要着眼优良品种、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分段收获、高效加工等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油菜全产业绿色高质高效集成示范与模式创建,发挥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建立高品质油菜籽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高品质菜籽油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油菜全程质量标准体系、加工品质特性评价和产地标识制度,强化产业集群高新科技示范引领。据专家介绍,现在我国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亩产已达200—300公斤,每亩有上100公斤的增产潜力;出油率可达50%以上,比目前农民使用的油菜品种出油率高15%。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委托农机合作社代耕代种,可极大降低种植成本;通过加工技术改进,可以提高出油率和品质;通过网络技术和电商销售,可以大大提高菜籽油市场销售率。
(二)大力支持菜籽油公共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
油菜产业要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突出菜籽油“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发展模式,以“中国好粮油”遴选为导向,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优质菜籽油”等现代经营模式,共同打造高品质菜籽油品牌。支持建设地区油料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门店”粮油电商等新型零售业态,建设菜籽油电商物流现代化仓储基地,搭建油菜产业链产销协作平台。支持油菜籽和菜粕期货市场交易,规避国内外市场风险。实施食用油营养与健康知识科普行动,大力宣传油脂营养与健康知识,提倡全民“吃好油、节约用油”的科学用油意识和消费习惯,助力油菜品牌和市场销售。
(三)优化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政策较大豆相对较少且不配套,建议将油菜产业全程机械化特别是产地干燥、储运、加工及菜薹、花粉等加工机械装备纳入农机补贴,对油菜生产深耕深松、机播机收、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离田和田园综合体生产用电等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加强油菜核心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高标准农田、大宗油料生产基地等项目资金,建设油菜旱涝保收高标准种植基地。
(四)着力培育油菜产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强国的中坚,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领导力提升,加强企业管理效能,培育和打造领军型、科技型和“专精特新”型油菜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创新企业融资方式,通过担保、抵押等途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菜籽油加工企业开展菜籽收购、加工和销售,持续做好跟踪服务。油菜籽收获集中,企业需要的短期收购资金量大,建议增加油菜籽收购企业金融授信额度,适当降低油菜产业集群建设中要求财政与企业1:3资金投入的配套比例。通过“企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互联网+”等联农带农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五)支持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油菜具“油、菜、花、饲、肥、蜜”多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个省定期举办油菜花节。要发挥“油菜花节”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推进油菜休闲观光、农事文化体验、农家乐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实现生态旅游与农业资源的整合,形成油菜产业观光带,推动自然、人文资源与特色油菜产业资源互惠共赢。要加强油菜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攻关,开发油菜花观赏、油菜秸秆综合利用、浓香小榨菜籽饼肥用、大榨菜粕饲用等多功能,延长油菜产业链,提升油菜副产品经济价值。建议在全国油菜产业集群建设县中培育一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打造油菜三产融合发展的科技高地、政策实验基地。
(六)健全贸易调控手段
我国进口菜籽和菜籽油量大,要把控好国内生产与进口的节奏与规模,防止集中、大规模进口对市场下游和生产者造成过度冲击;制定食用油籽和植物油合理关税水平,建立和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必要时启动贸易救济措施防止进口对国内产业的过度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