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的发展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国农业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剧,化肥占农业生产成本25%以上,但利用率仅为30%~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60%,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带来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国内外研究表明,精准变量施肥可使多种作物平均增产8.2%~19.8%,降低总成本约15%,化肥施用量减少约20%~40%,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大范围地推广应用按需变量施肥的精准农业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精准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精准农业[1~5]又称精细农业,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定位、定时、定量地调整土壤和作物的各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的量、质和时机,以期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

精准农业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由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组成。其核心技术是“3S”(即RS、GIS、GPS)技术[6,7]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遥感(RS)技术[8]的主要作用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检测及产量估算、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检测(包括土壤水分分布检测、水分亏缺检测、作物养分检测和病虫害检测)、灾害损失评估。地理信息系统(GIS)[9]是精细农业技术的核心。应用该系统可以将土地边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灌溉系统、历年土壤测试结果、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历年产量等各种专题要素地图组合在一起,为农田管理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绘制产量分布图,指导生产。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确定位水、肥、土等作物生长环境和病、虫、草害的空间分布,辅助农业生产中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另外,农机具上安装GPS系统还可以进行田间导航,实现变量作业。

我国在1994年就有学者进行精细农业的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战略重点将发展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并首次在“863”计划中支持研究机构进行精准农业技术自主创新。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将精细农业引入生产实践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以及新疆一些地区建立起一批精细农业示范基地,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国内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现状

从技术角度来看,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由土壤及作物信息获取、决策支持、处方生成、精准变量投入四个环节组成(图1)。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田间实施技术是精准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者有机集成才能实现精准农业的目标。

图1精准农业(PA/PF)技术组成

2.1土壤及作物信息获取[10,11]

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获得的定位信息、遥感系统(RS)获得的遥感信息和基础、动态信息构成了农业生物环境监测数据信息。

(2)土壤水分信息的获取:土壤水分的测量是精细农业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目前常用的水分测量方法有基于时域反射仪(TDR)原理的测量方法、基于中子法技术的测量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张力的测量方法和基于电磁波原理的测量方法[15]。

(3)土壤电导率信息的获取:土壤电导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土壤中的盐分、水分、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结构和孔隙率等参数的大小[16,17]。有效获取土壤电导率值对于确定各种田间参数时空分布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快速测量土壤电导率的方法有电流-电压四端法和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测量方法。

(5)土壤耕作层深度和耕作阻力:圆锥指数CI(ConeIndex)可以综合反映土壤机械物理性质,表征土壤耕作层深度和耕作阻力[22]。圆锥指数CI是用圆锥贯入仪(简称圆锥仪)来测定的。圆锥仪的研制工作不断发展,从手动贯入到机动贯入,从目测读数到电测记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圆锥仪。

2.1.2作物生长信息的获取作物生长信息包括作物冠层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作物水分胁迫和营养缺素胁迫)、植物物理参数(如根茎原位形态、叶片面积指数)等。作物长势信息是调控作物生长、进行作物营养缺素诊断、分析和预测作物产量的重要基础和根据。主要方法有三种:一是从宏观角度利用RS遥感的多时相影像信息研究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23]。二是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近距离直接观测分析作物的长势信息。三是基于地物光谱特征间接测定作物养分和生化参数。

2.1.4作物产量信息的获取获取作物产量信息是实现作物生产过程中变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国际上已商品化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产量监视系统主要有美国CASEIH公司的AFS(advancedfarmingsystem)系统、英国AGCO公司的FieldStar系统、美国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系统、美国AgLeader公司PF(precisionfarming)系统及英国RDS公司的产量监测系统等[30]。这些系统具有功能较强的GIS综合功能,能自动完成产量监测和生成产量分布图。我国谷物产量测产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在研制中。

2.2决策支持与处方生成

分析决策系统[31]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作物生产函数或生长模型和决策系统三部分,决定变量施肥效果[14]。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描述农田属性的空间差异和建立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等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它主要应用于离线的处方控制方式中,而在实时控制模式中没有使用的必要。

作物生产函数或生长模型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它将作物、气象和土壤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农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加以理论概括和数量分析,并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养分需求,是变量施肥决策的根本依据。

决策系统根据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或GIS与作物生长模型的组合分析计算[11],这些存储在GIS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经由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最终生成具有针对性的优化了的投入决策及对策图,即进行时、空、量、质全方位的田间管理实施处方图,得到施肥的处方图(离线形式)或具体的施肥量(在线形式),并将其存入存储卡或者数据库中,供施肥作业使用。

2.3变量投入技术

由配套农业设施设备(ICS农机装备和VRT变量投入设备)组成调控实施系统,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在田间管理处方图的指导下实施精细控制,田间实施的关键技术是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田间实施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化学农药喷洒、精准灌溉和联合收割机计产收获等各个环节中。

3国内精准农业发展对策

3.1宣传普及,提升对精准农业的认识

精准农业技术本身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同时对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劳动强度、改善环境质量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涉及精准农业技术本身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承担生产风险的能力等,其中农业技术培训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由于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只有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才能认识到精准农业技术的优点并在技术培训过程中掌握这项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大范围地推广应用。

3.2完善精准农业的配套技术

通过测土配方和相应的变量施肥技术,改变农民传统施肥观念,根据土地的肥力现状按需变量配合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增产增收。

做好精准农业资料收集和信息标准化工作,应用3S技术建立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信息网络以及农业科研成果、新材料等科研信息网络,实现农业资源的社会化、产业化。

3.3选准适合国情的精准农业项目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承包地普遍处于碎片化状态,难以支撑起发展精准农业的要求,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市场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垦区农场(如黑龙江大型农场、新疆建设兵团)和大面积作物生产平原区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示范工程,或联合一些高效益企业(烟草企业、中药材企业等)带动“精确施肥”的发展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精确施肥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精准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而且我国土地相对分散,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建立一个集资源化、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全方位生态系统,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精准农业对提高我国农业现代科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1):1-8.

[2]汪懋华.发展精细农业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02,2:4-6.

[3]汪懋华.“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软科学,1999,4:21-25.

[4]赵春江,薛绪掌,王秀,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7-12.

[5]刘微,赵同科,方正,等.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506-507.

[6]母金梅,申志永.3S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1,1(2):68-70.

[7]索全义,白光哲,孙智.精准农业下的土壤养分管理——3S技术在施肥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土肥专辑:22-24.

[8]蒙继华,吴炳方,李强子,等.农田农情参数遥感监测进展及应用展望[J].遥感信息,2010,3:35-43.

[9]潘瑜春,赵春江.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1-61.

[10]王凤花,张淑娟.精细农业田间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5):112-121.

[11]罗锡文,臧英,周志艳.精细农业中农情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67-173.

[12]胡建东,段铁城.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技术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2,4:27-30.

[13]HummelJW,SudduthKA,HollingerSE.SoilmoistureandorganicmatterpredictionofsurfaceandsubsurfacesoilsusinganNIRsensor[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1,32(2):149-165.

[14]BirrellSJ,HummelJW.Real-timemultiISFET/FIAsoilanalysissystemwithautomaticsampleextraction[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1,32(1):45-67.

[15]张小超,王一鸣,方宪法,等.精准农业的信息获取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02,33(6):125-128.

[16]李子忠,龚元石.农田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空间变异性及确定其采样数的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5):59-66.

[17]SudduthK,DrummondS,KitchenN.Accuracyissuesinelectromagneticinductionsensingofsoilelectricalconductivityforprecisionagriculture[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1,32(3):239-264.

[18]张靖,李先立.光纤pH计的设计[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1:46-49.

[19]荆淼,李伟,庄峙厦,等.光纤化学pH传感技术的现状和进展[J].传感技术学报,2002,3:263-267.

[20]贡献.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pH电极[J].分析仪器,1995,4:44-47.

[21]杨百勤,杜宝中,李向阳,等.全固态复合pH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4(10):181-183,188.

[22]张利民,罗锡文.差分GPS定位技术在土壤耕作阻力测量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4):35-39.

[23]杨敏华,刘良云,刘团结,等.小麦冠层理化参量的高光谱遥感反演试验研究[J].测绘学报,2002,31(4):316-321.

[24]纪寿文,王荣本,陈佳娟,等.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识别玉米苗田间杂草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2):154-156.

[25]王月青,毛文华,王一鸣.麦田杂草的实时识别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4,11:63-68.

[26]马骏,王建华.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植物病虫识别方法[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1(1):72-75.

[27]陈佳娟,纪寿文,李娟.采用计算机视觉进行棉花虫害程度的自动测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2):157-160.

[28]田有文,李成华.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植物病害彩色图像分割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2004,34(2):291-293.

[29]田有文,张长水,李成华.基于支持向量机和色度矩的植物病害识别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3):95-98.

关键词:精准农业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精准农业,应用现状,北斗导航,农业机械,自动驾驶系统

1引言

2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技术已应用于新疆兵团农业的耕、种、管、收四大环节,根据农户对各种精准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和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本文主要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方面,对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2.1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2.2水肥一体化系统

2.3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提供综合服务,如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农机工况采集终端,通过蜂窝网络将农机位置信息、工况信息传输至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农机运行轨迹的回放、作业面积的统计、农机健康情况的监管和预测。另外,还可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形成水、肥、药的变量喷施处方图,基于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监管和下发作业任务。基于该类系统,可提高管理、调度、维护效率。图3为新疆兵团八师石总场信息化管理平台界面。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随各类采集终端发展而来,当前,众多企业及政府分别建立了对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3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4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发展建议

2农业机械有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3农业机械可促进非农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4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促进新技术革命

例如精准农业以机电为载体的机械电子与农艺的相互深入渗透为基础,其主要技术包括生物动态监控技术、精准种子技术、精准土壤测试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等,并按照植物不同生长期的实际需要和自然资源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收获、灌溉、施肥、播种、耕作等农业活动。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利用是精准农业的最大特点,进而促进农业向着环保、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

5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关键词:精准农业;技术推广;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水平低则是重要因素之一。精准农业――未来农业的雏形,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农业效益的必经之路,发展和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化进程、占领未来农业领域竞争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广精准农业的意义

1发展精准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农产品凭借其质量和价格优势,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中国农业面临着更严峻考验,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精准农业是质量效益型农业,以优质高效为目标,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

2发展精准农业是中国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口最多但自然资源状况较差且恶化趋势严重,如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近十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造成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的严重污染,约占目前耕地总面积1/5的土地受到污染;土地退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从传统农业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技术的支持,依靠科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3发展精准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中国以往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入,以粗放经营解决供不应求的总量问题。但在农产品基本形成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数量问题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被品种、质量矛盾所代替。农业面对和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粗放经营难以解决这一矛盾,唯有靠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集约经营方是正途。发展精准农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全局性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扩大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已没有多大潜力,必须瞄准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精准农业。

二、大河沿子镇现代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大河沿子镇位于新疆精河县以西45公里处,面积1435.45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下辖15个农牧业村,1个新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2个社区居委会。大河沿子镇共有耕地11.7万亩,农业生产以棉花为主,2007年全镇棉花播种面积为11.4万亩,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大镇。从2006年开始至今,大河沿子镇紧紧围绕着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这一主题,在全镇开展了以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为主的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现有棉花种植技术。一直以来大河沿子镇的棉花种植都是很传统的,2006年开始采用新技术,大面积棉田采用了“一穴一粒”精量播种技术,农民从繁重的定苗中解放出来,过上了休闲的节日。“一穴一粒”精量播种对种子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种子生产的有关标准,发芽率达到80%的种子才算合格种子。土壤耕作层90%以上残膜都得到清理回收,避免因棉种播在残膜上出不了苗的问题。为消除农户担心“一穴一粒”不保险的心理,政府部门还给予农户适当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精量播种技术就这样在不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推广下去了。与精量播种相配套的是精准灌溉,虽然大水漫灌已经是落后的灌溉方式了,但在大河沿子镇依然存在,只有部分耕地采用加压灌,膜下灌等精准灌溉方式,2008年还采用了埋式滴灌植棉新技术,并将继续推广。棉田施肥同样离不开“精准二字”,依托滴灌系统实施的“随水施肥”在大河沿子镇也得到了应用。

2精准技术设施配套状况。大河沿予镇已推广加压灌8000亩,膜下灌7000亩,设立了两个示范点,其中一个采用精良气吸式点播及高压滴灌技术相配套;第二个示范面积为125亩,采用精良气吸式点播及常压滴灌技术相配套,都通过精量播种、精肥精管,实施标准化作业。以建立诱虫灯监测预报系统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药剂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完善植保体系,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该镇已引进小型精量播种机18台,一机三膜大型精播机2台,拔杆清膜机100台,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标杂Al达150亩,新陆早33号5000亩。2008年大河沿子镇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蔬菜大篷,增加了高压滴灌等设施,其植棉技术在全县还处于领先水平,如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滴灌技术的应用。由于棉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机标准化作业等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棉花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2006年推广精准技术以来,大河沿子镇棉花种植不仅减少了投入成本和劳动力,而且还提高了棉花产量,增加了收入。在2007年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大河沿子镇11.4万多亩棉田平均单产籽棉341.5公斤/亩,比去年增加29.1公斤/亩,同年滴灌棉田比淹灌棉田平均亩产高出30-40公斤。

三、大河沿子镇精准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由于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发达国家每年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中国在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下,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多数技术推广机构“无钱打仗”已严重影响到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仅由不到20%的县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经费,很多时候下拨经费还会发生截留现象,使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只能够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而用于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就很少了,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大河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是农民自筹或非政府部门提供,政府下拨技术推广资金经费很少,甚至没有,2008年大河沿子镇6个农业村自筹资金68万元,增加实施棉花加压滴灌面积6700亩。由于推广经费少,制约着精准技术进一步在更大范同内的采用。

2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大河沿子镇农户基本上都是小学、初中学历,无法很快接受新技术,他们最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然而采用新技术有时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新技术的优势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后才会发挥,这就导致农户看不到他们想要的收益,造成农户对高新技术避而远之不愿接受的局面。

3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下农民对自家的土地具有决定权,很难统一规划和生产,这增加了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和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导致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大河沿子镇的技术推广工作之所以艰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民组织,虽然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还是无法填补农民组织的作用。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精兵强将少。从目前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近1/3的人员不具备农业专业学历或根本是外行。大河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基层推广部门,现有专职人员8人,大多为高中学历,导致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5精准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技推广人员分布过于集中于县级,使技术推广的供给与需求发生错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乡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细,随时需要得到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但与此需求不相适应的是,乡镇级农技推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多数乡镇级农技推广站的农技推广人员只有2―3人,且设备简陋。大河沿子镇技术推广人员虽然有8人,但真正在基层做实际工作的人却只有3~4人,多数推广人员都在精河县,很难起到新技术宣传推广作用,加之基层推广人员少且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四、深化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技推广是个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技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首先,保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乡镇以上农技推广人员全额拨款,确保人员工资。其次,增加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添置必要仪器设备,搞好技术示范点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2008年大河沿子镇就增加了蔬菜大棚,加压灌,低灌等设施农业设备。

6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农民的信息意识问题,大河沿子镇农户的信息意识较为低下,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为此,要加大农业基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信息资源的捕捉和收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河沿子镇已经建立了农村信息化体系,建立了以“农信通”为主的农业科技、农资行情、农产品交易的农业信息传递系统,只是信息化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1]陈荣毅,朱建军,龚江,王荣栋,试论新疆精准农业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农业科学,2004,(2)。

[2]扈立家,唐雪漫,中国发展精准农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6,(5):27-28。

[3]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7,(7)。

[4]刘爱民,封志明,徐丽明,现代精准农业及中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29。

[5]刘伟明,精准农业及其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6):8-35。

[6]李亚芹,夏峰,中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2006,(6):4-6。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服务;农业研究

1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为农服务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思想依然停留在“经验农业”阶段,依靠祖辈的经验和农谚进行种植、浇水等作业,缺乏气象服务获取的主动性,此外部分地区气象服务不到位也导致了农民对气象服务紧迫感降低,气象预报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的传播渠道依然是以传统电视、广播为主,缺乏创新性,近些年一些地区开始探索气象对点扶持的方案,但多是以特色农业作物为主,覆盖范围比较窄,无法满足农业、农民的需要。

2互联网背景下气象精准为农服务

2.1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

观测网在气象为农服务发展过程中,气象部门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实施,气象为农服务会进一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气象观测网的完善工作,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试验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覆盖率明显提升,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部署进行建设,而且气象观测网中的站点的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互通,有效提高了局部地区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气象服务;另一方面,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的综合建设,实现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农田小气候站、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植物生长实景监测仪,气象监测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全覆盖,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实现了信息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对小气候特征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气象服务。

2.2特色农业作物对点扶

持和实时监测特色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在气象服务要求方面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各地区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监测网的建设,将农业作物所在区域进行精准监测,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准确性。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作物对点扶持和实时监测均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农业设施可以根据气象数据的反馈及时进行生物补水,种植时机最优化等工作,有效推动了特色作物和农业的发展。

2.3进一步拓展传播的渠道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农业体系中,人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人工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概念应运而生,转变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各类自动化农机设备的使用中,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建设精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较大可能性。

1农业机械自动化概述

2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监测自动化

3.2农业灌溉自动化

3.3农产品装检机械化

3.4农业管理精准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农业时,可促进农业管理精准化。首先,农业生产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农田管理软件,该软件在与UPS接收器连接后,能够绘制农田地图,记录各个区域中的农作物产量,汇总UPS卫星数据。之后,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生产人员可检测农田土壤样本,测定农田中的土壤成分,并根据农作物叶子颜色、植株颜色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与此同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该软件具有获取农田航拍图像的作用,可以按照农作物健康状况的检测结果,精准地确定各个区域农作物施肥需求量、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7-8]。其次,UPS接收器与自动化农业生产管理软件融合后,可监测农田内拖拉机、深耕设备、收割机等农用机具的位置,便于农业生产人员精准地管理农作物施肥、打药、收割、播种工作,精准地管控各环节的操作成本,有效地改善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另外,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定位农机,甚至可以自动化控制农机操作过程。比如,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施肥、打药时,UPS接收器与计算机管理软件可精准地将种子、农药或肥料投入对应的区域,实现高效收割、高效播种、高效施肥等精准化管理目标,突出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优势。

4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发展

4.2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农业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操作更为“精准”,所以在未来“精准化生产模式”会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活动会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中不断优化。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农业生产人员对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控制更为精准,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农业生产管理质量,使农作物健康成长。另外,基于“精准化生产模式”,农业机械自动化会支持市场上农产品品质、品种的创新,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夯实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基础,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结语

[1]梁瑞仪.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策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12):156-157.

[2]李艳杰.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3):54.

[3]刘博.基于PLC自动化技术的农业机械电气控制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2):50-51.

[4]张珍,赵书玲.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57-58.

[5]孟庆亮,陈亦军,范巍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30-131.

[6]岳建林.试探机械工程自动化当中的农业智能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99.

[7]尹辉录.农业机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5):88.

[8]李晓玲.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作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3):94-95.

[9]白跃辉.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分析[J].时代农机,2020,47(4):91-93.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装备;现状;发展思考;措施;建议

“数字农业”是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方面。我国于2019年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情况

2发展思考

2.1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2推进畜牧业智能化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

2.3推进渔业智慧化

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3问题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3.2应用要求高

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离不开操作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真正要达到数字农业装备应用的良好效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背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还不多,一些农二代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如在调研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就表示应用还不熟练,虽然操作还容易,但对于数据结果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4措施与建议

4.1政策推动

以全市各地出台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数字农业装备应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扶持比例,降低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提高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全市“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动数字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

4.2合理布局

依据金华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各地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对数字农业装备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有效推动数字农业及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具体建议如下。(1)粮食:全市地域,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智能农机装备(北斗数字终端应用系统、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自动控制的耕整地机械装备、可控施肥装备等)、无人机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装备)等。(2)茶叶:武义县、磐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茶叶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如智能耕整地机械装备等)、无人机植保技术与装备、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等。(3)蔬果:浦江葡萄、金东草毒、兰溪杨梅、永康方山柿等特色产业,重点推广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智能控制栽植与收获机械等。(4)食用菌/中药材:磐安县、武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食用菌/中药材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等。(5)畜禽水产:金东区、兰溪市、婺城区、武义县等区域,重点推广畜禽养殖环境智能装备,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推广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智能控制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等数字技术装备。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29.079

精准扶贫相对于“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来讲,扶贫对象更加明确,扶贫责任更加清楚,扶贫考核机制更加扎实,扶贫实效更加显著。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金融扶贫也应符合“精准的要求”。

1金融扶贫的理论依据

金融扶贫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直接金融扶贫,即金融机构直接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以促其脱贫;二是间接金融扶贫,即金融机构向一些企业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企业或产业的发展,既可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其脱贫,也可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几年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表明:金融间接扶贫比直接扶贫的效果好。如章元等(2012)在总结中国扶贫经验时指出: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产业的发展,可为贫困人口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举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影响明显。江春等(2015)认为,两种金融扶贫方式:直接给穷人提供贷款,通过发展金融改善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环境。相比较来说,后者扶贫的实效更为显著。丁志国等(2011)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金融间接扶贫效应明显大于其直接效应。[1]

2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难

2.1扶贫困难大

在2011年,我国上调了贫困线标准,从原来的1196元提升到2300元。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我国贫困人口也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5575万人。[2]贫困人口多,所需的扶贫资金数额就大,单靠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转移支付,远不能满足扶贫资金需求。而且,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是多年扶贫而未见效果或者是脱贫之后又返贫的,他们大多身处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扶贫困难大。

2.2扶贫信贷风险大

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低且不稳定,还款能力弱,导致扶贫信贷风险大。首先,贫困户大多处于传统农业领域,生产经营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收入的稳定性低。其次,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再次,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最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贫困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少,这些都限制了贫困户的增收空间。

2.3扶贫金融成本高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贷款,一方面,金融机构承担的运营成本高;另一方面,其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又非常有限。这两方面因素的夹击,导致金融扶贫往往是微利甚至亏本经营。首先,贫困地区的贷款对象居住分散,贷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加大了管理难度。其次,贫困户贷款笔数多,单笔贷款的数额小,贷款的平均成本大。再次,相比于金融支农来说,更需要政策倾斜的金融扶贫资金成本并没有享受到与贷款用途相适应的优惠政策。[1]最后,为了减少贫困户的利息负担,金融扶贫贷款一般实行基准利率,浮动空间也小。

2.4金融服务产品精准供给不足

金融扶贫产品精准供给不足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申请贷款的流程复杂、环节多,所需材料多,审批链条长。对于文化素养不高的贫困户来说,申贷无疑是一个太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二是贷款的准入门槛高,超越了贫困地区所能达到的条件。如一些金融机构要求拟建公路必须达到一定等级标准,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他们急需建设的村级公路就会因为低于等级标准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三是金融服务产品的设计不太合理。如金融机构为贫困户生产经营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一致,影响和制约了贫困户的农业再生产。

3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思考

3.1扶贫模式多样化

对于贫困地区、贫困户来说,为其投放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其选择合适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其技术和信息的支持,这就需要金融扶贫模式与其他扶贫模式相结合,形成互补余缺、相互促进的扶贫有机系统,以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可采用“龙头企业+金融+贫困农户”的扶贫模式,贫困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脱贫,可降低单个农户创业的风险。[2]应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担保基金制度,可将财政贴息资金用于缴纳农业保险或担保基金,为扶贫贴息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积极性。

3.2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

进一步加强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同,重视金融扶贫体系中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营造适合金融扶贫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3]为了满足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可提高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从而促进银行与涉农担保公司的互信合作。[2]对农业保险机构可给予税收优惠,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引入再保险机制以分散保险业务风险。建立完善扶贫协作新机制,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扶贫基金会等,为各自优势竞相发挥创造条件。

3.3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应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发放批发贷款和委托贷款。其次,积极引导并监管扶贫互助资金的发展,要求其将帮扶贫困户培育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应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2]

3.4金融扶贫的方式和领域都要精准

应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可以采取直接金融扶贫方式,为那些有借贷意愿、有劳动能力、有一定预期收入用于还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提供信贷。也可采取间接金融扶贫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良性发展,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获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以下领域进行资金支持:一是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三是教育事业发展,为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谋生技能创造条件;[1]四是小微企业发展,通过促进就业带动增收脱贫。

总之,面对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金融扶贫必须做到:既履行好社会责任,又有利于金融可持续发展;既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发展潜能,又不断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以提高其扶贫效率。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THE END
1.国审品种品种2024-10-09 08:26农业农村部公告第830号审定通过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 2024-09-16 09:06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通过品种公示 2024-09-11 07:52关于“希森77号”等119个品种拟变更登记信息的公示 2024-09-11 07:51关于“晋同薯7号”等1114个品种拟登记信息的公示 https://www.chinaseed114.com/seed/gspz/
2.国科报告厅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推介了全国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发布了十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典型案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zI1NjkzNw==&mid=2247626010&idx=3&sn=3307e5842720bfe8a8fc59c911dd09f8&chksm=fd7895d71dde30ce4fbb62d75bc84896b302eebbbb036c0ff76687688707750666f49b266499&scene=27
3.首页关于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批、云南省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名称等信息的公示2024-10-23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核发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有效区域为全国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公示2024-10-10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关于常态化推进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整治和“仿种子”清理的通知2024-10-09 关于2024年山东http://www.zzj.moa.gov.cn/gsgg/index.htm
4.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首页 机构 资讯 数据 生产 信息化 专题 视频 首页>新闻资讯>农业新闻 农业农村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 时间:2024-12-11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民日报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农村读物出版社) 中国农村杂志社 人民网https://www.agri.cn/video/xwzx/nyxw/202412/t20241211_6467812.htm
5.刚刚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名录,含140种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面普查,收集各类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共计13.9万份,绝大多数是包括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限久远的育成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 为推动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农业农村部自2019年起连续4年向社会遴选发布年度普查发现十大优异资源,又于2023年从https://cbgc.scol.com.cn/news/5728271
6.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猪品种信息 普通牛品种信息 水牛品种信息 绵羊品种信息 山羊品种信息 马品种信息 驴品种信息 兔品种信息 鸡品种信息 鸭品种信息 遗传物质库更多 精原干细胞库 精子库 畜禽DNA库 体细胞库 干细胞库 特色资源更多 四角羊 北京油鸡 畜禽品种资源(猪) 畜禽品种资源(牛) https://www.cdad-is.org.cn/
7.刚刚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名录,含140种刚刚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名录,含140种农作物(54种农作物,86种经济作物) 2024-12-10 17:49 发布于:山西省 如需要下载ppt,请关注下方公众号(不是本号),在后台回复:种质资源 如需要下载ppt,请关注下方公众号(不是本号),在后台回复:种质资源 如需要下载ppt,请关注下方公众号(不https://www.sohu.com/a/835044589_121124027
8.农作物品种审定和登记信息哪里查?要数据完整的?品种审定查询?202.127.42.47:6010/SDSite/Home/Index 品种登记查询?202.127.42.47:6010/index.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99875/answer/2832785906
9.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省种子管理总站开展春季市场抽查玉米品种真实性 09-01 · 关于征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禾谷类种子质 07-29 · 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与检验标准工作研讨会在烟台 09-29 · 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开展小麦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 07-06 · 关于统计种子企业参加 2020-2022年检验能力验证 05http://www.seedsd.com/
10.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 根据新修订《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以下简称“DUS”)测试工作,确保品种审定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http://www.xyaas.ac.cn/html/getArticleInfo.do?id=4118
11.农产品信息网农产品农副产品畜牧业市场价格行情走势查询我的钢铁网全面汇聚农产品、农副产品、畜牧业等现货市场价格行情以及行情走势查询热点资讯等信息,及时跟踪农产品期货行情走势,为您提供最新的农产品资讯和数据。https://ncp.mysteel.com/
12.python——农业品种信息数据python爬取一亩田农业数据文章浏览阅读1.1k次。农作物品种查询网站_python爬取一亩田农业数据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822938/article/details/125694230
13.山东种业信息网· 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展播【辣椒】:改良金塔四号 GPD辣椒(2018)370869 2024-11-25 · 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展播【甘蓝】:青冠 GPD结球甘蓝(2018)370140 2024-11-12 · 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展播【甘蓝】:华鼎GPD结球甘蓝(2018)370139 2024-11-1更多http://www.sdseed.com/
14.农业部官网关于《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的全文内容(二)使用说明与标签分别印制的,应当包括品种名称和种子生产经营者信息。 第二十条 品种主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应当如实反映品种的真实状况,主要内容应当与审定或登记公告一致。通过两个以上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标注内容应当与销售地所在省级品种审定公告一致;引种标注内容应当与引种备案信息一致。 https://www.douban.com/note/58912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