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味香,米质优异,营养丰富,居四大名米之首.金谷小米稀饭,闻之清香,食之甘美,具有热补/润肠功能,系难得的滋补佳品.早在康熙年间(1684年),康熙和礼部尚书庶子张玉书南巡私访,有一天住在金乡城西赵河边的大吴庄军马场,就喝到用当地小米/绿豆做成的稀饭,的确香甜可口,大加赞赏,称为”奇米”.金谷受到皇封.每年秋后都要挑选上等当地米送往京城.从此声名大作,誉满全国.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大庆时,周总理曾用”金谷米”招待外宾.1985年金谷米被编入,同年选入,为济宁市的八大特产之一.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小链接:山东金乡县金谷贸易公司公司是以集原料收购、产品
18、的种植面积在1500多亩.(3)、章丘市:章丘市名产“龙山小米”,在历史上为全国四大贡米之一。相传自有“龙山文化”以来就有“龙山小米”。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进贡。“龙山小米”的营养很丰富,据化验,它含脂肪5.26%,比其它小米高2%;含蛋白质10%;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含量也超过其它小米。龙山小米原产于以龙山石人坡为中心,南至白谷堆,北到蓝家村,西至芦家寨,东到大官庄,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的范围内,尤其以龙山村石人坡的400亩地最为闻名。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山小米的产地也有所改变,除龙山村石人坡的400亩原产地有所保留外,龙山小米在我市南部山区的种植
19、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发展至东至官庄镇上白秋村;西至垛庄镇韩家台村;南至垛庄镇南麦腰村;北至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沟头村;辖龙山、圣井、曹范、垛庄、文祖、官庄、埠村七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21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6000余吨。小链接:“龙山小米”集中产于龙山村周围十里内,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浇水,不施化肥,多用农家肥和饼肥,是一种无公害食品。购买指南及价格:收获季节在每年9月,价格每公斤2.0-2.4元左右,主要购买地在龙山镇,购买时要注意新、陈米的区别:新米鲜黄、陈米暗黄。龙山小米是章丘的著名特产,全国四大名米之一,龙山“三珍”之首,素有龙米之称。以其独特的品质,曾被选为历代皇室贡
20、品。龙山小米民间俗称“阴天旱”,因其阴天时叶子卷曲貌似天旱而得名,所产小米香味浓郁、色泽金黄、籽大粒圆、性粘味香,煮成稀饭,表面有一层黄亮的米油,食之醇香可口、实为滋补佳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述:“(龙山小米)其味咸、微寒、养肾气、除胃热、治消渴(糖尿病),利小便,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距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龙山小米蛋白质含量12.3%,脂肪为5.6%,粗淀粉为74.95%,赖氨酸0.26%,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目前市场最新兴的无公害食品,也是宴宾待客,馈赠亲友之珍品。龙山小米种植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有种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清代全国四大贡米
21、之一,被誉为“龙米”。相传乾隆皇帝出巡,路经章丘,西关高如恂接驾献“龙米金汤”,甚得乾隆称赞,被封为贡米。龙山小米原品种为“东路阴天旱”春谷。其米粒圆大,色泽金黄晶亮,出米率高,一般在80%以上。龙山小米产地以龙山镇北石人坡为中心,南至白谷堆,北至兰家庄,西至芦家寨(历城区),东至平陵城,方圆5公里。尤其以龙山村石人坡的400亩地最为闻名。这一带为山前洪积土,土层深厚,土质为黄壤,质地较肥沃,加之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较为适宜谷子的生长和发育,具备了形成龙山小米优良品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谷味随生长期长短而增减,故在种植方法上,均为旱田春播。耕前施足农家肥,耙平耢细,谷雨前后下种,品种以“东路
22、阴天旱”为主,生长期一般在120天以上。龙山小米籽大粒圆,色泽金黄,性粘味香,营养丰富,较其他品种养分含量高。特别是煮稀饭时,表面有一层黄亮的米质油,食之香味可口,是产妇、老人的佳补食品。用龙山小米磨面做粥别具风味,济南市有名的“八宝粥”“王家甜沫”等,均用龙山小米做原料。据中国农科院化验,此种小米含蛋白质11.2%、脂肪5.26%、赖氨酸0.25%、淀粉74.95%、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含量也超过其它小米。(4)、中国有机小米第一乡山东沂南孙祖:孙祖镇气候宜人,土壤、水质俱佳,没有受到任何污染,非常适宜有机作物种植。2009年年初,孙祖镇黄庄村村民孙乃祥(山东千荟工艺品有限公司
23、董事长、总经理)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有机作物种植的号召,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化验分析和充分挖掘当地作物种植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成立合作社专著有机小米(谷子)种植。2009年3月,沂南县孙祖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拥有社员300余户。目前,在县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一期已发展有机小米种植600亩,二期明年可发展到1500余亩,预计今年可收获有机小米300万斤。申请注册商标“孙祖”牌有机小米,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批。沂南县孙祖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信奉以诚信为立社之基,以合作共赢为生存之本。合作社将严格按照有机种植进行生产,从土壤、水质、空气、有机生物肥、优质谷种化验,到统一
24、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耕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层层把关,环环督查,确保所生产的小米完全符合国家有机产品质量认定标准。(5)、临沂山里小米:小链接:山里小米的主要营养价值体现在:第一、由于山里小米是纯天然种植,采收。所以山里小米里绝对不会含有大面积种植的施化肥的小米里含有的可致癌因子,吃了绝对健康。第二、山里小米的生长过程依然是手持锄头锄草,所以山里小米也不含有任何农药污染因子,更不会有你要残留物第三、山里小米生长在山中,长期受自然风雨的滋润,所以长出来的谷子,脱皮之后,自然醇香,熬出来的粥,米香四溢,汤又粘又粘。第四、山里小米对产妇的营养价值就是一直以来有“代参汤”之美称,说明,山里
25、小米对产后的妈妈而言,具有等同于人参的调补功效。第五、山里小米可是纯天然的治疗胃功能不好的良药,这在本草纲目上有记载第六、山里小米可以治疗失眠,绝对是无任何副作用的绝佳治疗失眠的良药,绝对可以放心食用,不会上瘾,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山里小米的营养价值不仅具有普通小米的一样价值,还具有普通小米不具有的一样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纯净,健康,绿色无污染,味道纯正。(6)、菏泽市(7)、聊城小链接:山东省的主要小米生产企业简介eqoac(,1)、山东粮店经营有限公司山东粮店经营有限公司本公司座鲁南王曦之故里,沂河之城-临沂。临沂西靠北京-上海(京沪高速),东依天津-福建(同三高速),北有东营-日照
39、所走过的5000年历程,就是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的历史,研究炎帝米的发展史,将会给本世纪发展经济带来许多启示。一、炎帝族是继九黎族之后发展起来的华夏先民根据我国古代传说而编入商周以来各类琠籍的史料可知:约在5000-6000年之前,九黎族由南方进入中原地区,在炎帝族由西方向中原一带发展期间,九黎族与炎帝族长期发生械斗,九黎族驱逐炎帝族至逐鹿,而后,炎帝族联合黄帝族占胜了九黎族,迫使九黎族一部分退回南方,一部分黎民留在北方,成为炎帝族的奴民(参见范文阑中国通史简编)。竹书纪年载:“炎传曰:“耆即黎”。这些记载展示的史实说明九黎族曾建有自己的都邑黎城,九黎族败退后,炎帝部落在九黎族原居住地中原一带
40、,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黎字从“禾”、从“刀”、从“九”、从“邑”,“禾”是指农作物,“邑”可以认为部落,城邑,“九”是农具犁的象形,康般的说文部首据甲骨文和金文的“九”字原体,认为是臂肘之形,借“肘”的读音为九。易乾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意思是人类依靠农业劳动,天下得到治理),始于伏(太昊氏)氏的八卦,阳爻为“九”,阴爻为“六”,许多学者认为阳爻“”阴爻“-”是象征男女的符号。各种含意合为一个“邑”字,其字意就是农耕得嘉禾的的部落。该部落所在地初称“伊”,又称“耆”,称“黎”,而在黎地的部落名曰九黎,是名符其实的氏族名称。古代黎、犁通假,“刀”(“刂”)“九”是劳动工具的象型。“黎”字是
41、一幅人们用劳动工具和耕牛农业生产的美丽图画,它图释了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起源。这是不争的史实。二、炎帝族在太行、太岳山之间尝百谷,“教耕生谷”,走上了“五谷神”的尊位据明潞州志载:通志路谓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尚书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使复琠之。即黎民于变之事”。明代朱载育羊头山新记明确指出;“愚按路史:神农氏70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侵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谓之赤狄潞氏。说明了在黄帝族之前,上党地区曾是炎帝的领地,这里有炎帝坟茔。黄帝族时期,封炎帝族后裔参卢于潞,沿续至
42、春秋时期,上党地区族居的狄族人,就是炎帝族的后裔,直至晋国荀林父率师灭赤狄潞氏之前,上党地区始终是炎帝族后裔的主要族居地。炎帝族在上党地区留下的文化遗迹,直至5000-6000年后的今天,仍是遍地可寻。竹书记年所载的神农氏“国耆”,尚书传曰:“耆即黎”的黎邑(城)就在上党地区。寰宇记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明朝朱载育的羊头山新记中,把当时尚存的神农城(黎城)遗址描述的十分清楚。尚书正义中载:“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置黎亭是也”。说文解字云:“黎,殷诸候国,在上党东北”。后汉书认为黎国在长治县西南。由此可见,琠籍中所记上党地区的黎国旧址就有二、三处。应
43、该说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从近年考古发掘来看,相当于炎帝生活时代的新石器仰绍文化遗址,在上党地区许多县都是存在的,从历史沿传下来的地名看,不仅长治、潞城、黎城、高平、长子有黎城(国),就在属上党地区西北部的沁县也有黎城(山),在沁源有黎城(曰李城),这都证明炎帝族是在九黎族的原领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还有更能说明炎帝族在上党地区族居的记载是分布广泛的羊头山和伏牛山。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列)山氏”。透析这些古朴的文字,我们可以认为,在刀耕火种时代的炎帝族,烧荒种地是其主要的耕作手段,以牛为图腾的炎帝族,开始训牛耕地,这是人类
44、利用牲畜和农具改造自然的原始记载。人们为纪念炎帝族的这一伟大创造,把训牛耕田的地方称作伏牛山。古人认为对尊者称名道姓是一种不敬行为。因此,不言炎帝族的姜姓,“姜”者,以羊为头,就有了用羊头山来命名炎帝族领地的记载。后魏风土记所述:“神农城在羊头山,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禾之处。”就是对羊头山一名来历的很好注释。人类受大自然的影响,由伏牺氏以猎为生的游牧时代,发展到九黎族、炎帝族以农为生的农耕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必然。周易系辞:“庖牺氏(伏牺)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耨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史记三皇本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45、。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氏,而耕而食,妇织而衣”。管子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国语鲁语说连山氏“能殖五谷百蔬”。八十年代,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一部中华民族创世纪歌黑暗传,其中说到:“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云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非常生动全面地记述了农耕之始的艰辛,表彰了炎帝的功德。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宏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这都是记述神农时代为人类找到了赖以了生存之本的功业,所以,炎帝就成了人们赞颂的“农业之神”。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说:“生民之本(农商),兴自神农之世”,炎帝不仅“能殖五
46、谷百蔬”、“教耕生谷,以致民利”,而且,由于炎帝及其后裔辛勤创造,使上党地区在三代(夏、商、周)之时就成为“厥赋上上错,厥田中中”,“畜以牛羊,谷宜黍稷”的农业王国。三、沁县是炎帝的故乡,五谷的发祥地之一从近年学述界研究炎帝文化取得的成果来看,以上党地区为中心,广泛流传和记载着关于炎帝神农在此活动的传说和遗迹分布,这个厚重的炎帝文化圈,应该说是包括沁县在内的太行、太岳广大地区。据清乾隆沁州志载:雍正五年(1727)春,朝廷批准沁州建造先农坛,雍正六年六月,将先农坛移建东郊青龙岗,坛高2尺1寸,宽2丈5尺,并在坛北建正殿三间,供奉先农之神。这是沁县境内属官方建造的炎帝文化设施。据后汉书礼仪志
47、上刘昭注引汉旧仪所载:“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沁县西部册村、上官、河止三村之间有一座黎城山,黎城山东部是五谷神岭,因上曾建有五谷神庙而得名,庙建年代不可考。在黎城山西北部,是逶迤几十里的九连山(亦九黎山、尧山),九连山是太岳山脉伏牛山的支脉。传说,黎城是九黎族所居之城,九连山是九黎族与炎帝族打仗的地方,传说必仅是传说。而这一带背山临水,四丘环抱,土地平坦,气候温润,是古往今来极为理想的农耕之区,又是历代由晋国中部东达黎、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连续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罐等遗物。看来,炎帝族占领了九黎族的属地黎城后,在这里“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是很可能的。人们的为了歌
48、颂纪念炎帝族的功德,命在山为九连,九连山千年常青,作庙祀神农,五谷神庙址尚存。更能说明沁县是炎帝故乡的文化遗存是沁县西部的伏牛山。清乾隆沁州志引一统志谓:“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伏牛山”。伏牛山是太岳山的主要山脉之一,北起武乡县界,西侧沁源,东侧沁县,南达古县、屯留,延伸入沁水盆地,伏牛山西部有汉书地理志所述“羊头山世靡(糜)谷,沁水所出”的羊头山,东侧由北向南沁县、屯留、长子等县有多处纪念炎帝的羊头山、伏牛山、炎帝庙。伏牛山巍巍数百里,遍播浓重的炎帝文化。其说神牛也罢,耕牛也罢,若论人类对牛有什么情份的话,那就是炎帝训服了牛,使它成为人类值得永远怀念的农耕文化之内含。在沁县这块炎帝故乡的沃土上
49、,炎帝传人们祖祖辈辈与牛同作,耕耘五谷百蔬,用汗水和智慧,为人类培育出餐中主食金灿灿的小米饭炎帝米沁州黄,又把这一优良品种,传播到黄河流域,长江两岸,甚至送出国门,炎帝文化源远流长。四、历史上的沁州人为炎帝米穿了两次“时装”自从人类由炎帝手中接过赖以维持生存的谷种开始,为了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民富国强,一代代劳动人民把生命和智慧都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专为封建王歌功颂德的历代琠籍,很少记载这些“农耕小事”,而在太行太岳之间的沁县人民,却传颂着两位将炎帝谷种变成高产名吃的有功之人:一位是明代沁州人王心安,据册村乌苏王氏族谱记载,这位号称“五谷神下界”的王心安,是一位“取精用宏,不屑陶朱猗顿之术”的
50、农商专家,他在炎帝训牛以耕的伏牛山下,黎城之郊,在“羊头山世靡谷”的二沁(沁县、沁源)大地,当谷种退化到“良莠混杂,耘少收成”的时候,是他把炎帝传给人类的黍谷,培育成“多收可口”的“爬山糙”(也称糙谷米),成为“产畜百顷,富冠二沁”种粮大户,是他的族人檀山王氏,又把“爬山糙”送进了明朝宫廷,为炎帝米“爬山糙”穿上了“贡品”的时装。另一位就是清代的乡人大学士吴琠,凭着他对故土的一片热情,让皇帝给炎帝米“爬山糙”取名为“沁州黄”,借着皇帝的“金口玉牙”,提高了炎帝为米“爬山糙”的知名度,致使炎帝传给华夏儿女的小米,漂洋过海,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夺得了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金奖,炎帝米沁州黄
53、。这一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爬山糙”的出现,足用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这3000年中,谷子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还发生过些什么变革,尚不得而知。“爬山糙”的出现,使谷子由亩产斗谷变成了亩收以石计算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古代沁州人为人类的重大贡献。据清沁州志记载,沁州人吴琠在河南做官时,把“爬山糙”引进到河南种植,“五令县令摄州篆”的王省山在苏吴一带做官时,又把“爬山糙”引入长江两岸。这都对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让历史不能忘记的是:明代人王心安培植的“爬山糙”被其族人引进到沁县檀山时,适宜谷子生长的檀山土壤和气候,加上优良品种“爬山糙”,就变成了名噪一时的“贡品”。清代大学士吴琠
55、大面积推广种植。1986年,“耿氏沁州黄”首次大面积播种,种植面积2000亩,1988年发展到1.3万亩。“耿氏沁州黄”亩产平均达到250公斤,比原来亩产提高5-8倍,成为全县经济开发的七大项目之一。10年后的1997年,播种面积提高到4.2万亩,总产量1050万公斤,总产值3780万元,这一组用改革开工放精神换来的数字,其深层含意是:“沁州黄”不仅为沁县人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而且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改善饮食结构的“座上宾”。我们今天来评价耿聚平及其同行们在炎帝米沁州黄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时,可用一句概括:就是怎么估量都不会过份。六、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炎帝米沁州黄在20世纪末总产量达到1000多
56、万公斤,较清代末至民国期间“百亩无粮地”的总产,超过千倍,但与沁县20世纪末的农业总产量比较,仅达十分之一左右,如果与全国人民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相比较,可谓沧海一滴,其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沁州黄”的开发前景。若论炎帝米沁州黄的开发,近年有许多志士仁人都注意到加工增值问题。炎帝米由谷子变成小米,这一原始的加工,在上古时代就完成了,在沁县西部“爬山糙”的发祥地黎城山一带,有“碓臼坡”和“碾坡”两个古老的地名,这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制作炎帝米加工工具的实证。相传,明朝宫廷里曾用贡米“爬山糙”制作“黄金汤”,这是一种加工,清代慈禧太后用“沁州黄”作主要佐料制成“八宝粥”,也是对
60、】:黍稷稻粱菰大豆皆有米。今谓稻之实为大米,黍稷粱秫之实为小米。小米是谷类植物,谷为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适宜于耐旱植物的生长。谷类耐旱、耐碱、耐酸,适宜于在山谷地带生根发芽结果。谷类性温畏寒,因此在长江以北、长城以南的温带地区最为适宜,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面积最广,产量也最多,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谷子由狗尾草演化而来,中国先民经过对狗尾草提纯、培育,从而优化出沉甸甸的似狼尾巴的谷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粟的记载,从商代始,一直到秦汉时期,谷子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86个谷子的品种。小米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