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的发现

(2)重大成果: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北京人的特征

(1)体质特征: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生产: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4.北京人的历史地位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二、原始农耕生活

1.半坡居民的生活

(2)使用工具: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农业与饲养业: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动物。

(4)定居生活: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炕。

(5)原始手工业: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河姆渡人的生活

(2)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3)原始农业与饲养业:主要种植水稻;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4)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5)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会运用雕刻等技术,这里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在中国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2)基本情况: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们和东方的蚩尤是当时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3)炎黄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4)炎黄战蚩尤: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5)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的发明: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发明: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的其他发明: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大禹治水: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1.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

(2)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貌特征、智力的发展水平等。

2.劳动对人类诞生的重要作用及劳动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1)重要作用: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天然火的使用,对促进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技能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

5.原始人类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1)远古时代,自然环境险恶,猛兽经常出没。

(2)工具简单粗糙,主要以打制石器和木棒为主,个体生活无法抵御猛兽攻击。

(2)以采集、狩猎为主,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

6.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及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多雨潮湿的南方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烧制的主要是黑色陶器;饲养的主要是猪、狗、水牛等家畜;居住的房屋是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

7.氏族社会的特点

与原始人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

(1)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

(2)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

(3)氏族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

(4)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8.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认识

(1)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2)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一一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一一以粟种植为主的早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

(3)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产生影响。

(4)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9.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比较

(1)相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不同点:生活区域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房屋建筑结构不同。

10.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

11.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1)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虽然这里面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也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2)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12.黄帝为中华文明缔造所作出的贡献

(1)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同的界限,促进其相互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2)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初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3.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的精神: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奉献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地消除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们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カ,共同战胜了灾难。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14.对禅让制的评价: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时人类社会处在最落后的发展阶段,原始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15.大禹治水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从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个驯服洪水的办法——引水疏河;从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中,人们知道了洪水不能堵的道理;两者结合就是到今天还一直沿用的治水方法:水宜疏不宜堵。因势利导,顺从自然规律办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THE END
1.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深度探究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与挑战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引进了一些简单的农用机械。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国。然而,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仍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够快、适应性不足等问题。 二、关键技术与创新驱动 https://www.l0dm1h3tk.cn/hua-hui-zi-xun/506048.html
2.智能化进军田间农机行业的新趋势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农业生产也在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农机行业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其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这一过程中,“卖农机的平台”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也促进了农机产品和技术创新。 1. 智能化 agriculture 的需求 随着人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46542.html
3.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新浪财经农业现代化要素包括机械化、电气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适应国情农情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机械化是指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替代传统人力或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过去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应用机械化有不少局限,如粮田内部道路、沟渠多,会影响机械化作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09/doc-incyvakf3046161.shtml
4.中国农业出版社工具书报价参数图片视频怎么样问答图书 经济 经济 工具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正版 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理论阐释、模式选择及制度变 https://m.suning.com/item/0070153176/12429859408.html
5.中国10.以“旅游+传媒”助推全域旅游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张仁汉?《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1.契约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治理过程研究:收购商管理控制的中介作用 田?敏张?闯夏春玉《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4期 12.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减贫效率研究 https://www.nx.gov.cn/wxb/wxzcgk/202301/t20230104_3902628.html
6.美国驻军20年间阿富汗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是阿富汗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占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25%,大约70%的阿富汗人生活在农村地区。然而,在美国入侵阿富汗20年后,阿富汗农业发展仍然滞后。 喀布尔帕格曼区村民 拉兹·穆罕默德:这些田地由滴灌系统灌溉,滴水管一直延伸至那边。 穆罕默德是喀布尔帕格曼区村庄最富有的村民之一,在遭遇数年干旱之后,他自费打井并修建https://m.gmw.cn/2024-03/26/content_1303695719.htm
7.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真下头,某T0女生评论优势:作为国内农业科学教育的领军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样具有卓越的表现。学校依托丰富的 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特色:学校在农业与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雄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3. 浙江大学 https://blog.csdn.net/BTUJACK/article/details/141203360
8.讲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1、“刀耕火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出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639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