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城东南西北有九座城门,是城内与城外的交通通道,俗称“老九门”,其中小西门、大西门、潮宗门、通泰门四座城门位于古城西湘江边。但由于清末长沙是通商口岸,现代轮船的发展,湘江航运的繁荣,所以在河边城墙又新开了福星门、太平门、学宫门三座城门。福星门城门是主要为盐业运输便利增设的,城门口的街道相应都得到发展的先机。
民国地图中的福星门一带
清政府在此派军警设卡
∨
福星门街位于开福区,东起西长街,中段分别与吉福街和丰裕街相交,西北接中山西路,西南接碧湾街,全长约300米长,是西长街地区东西向最长最宽的一条街。
福星门街道在民国地图上标明叫福星门正街,街西头就是长沙城福星门城门。
据记载,清朝政府曾在福星门城门口派军警设卡收取高额盐税,打击私盐贩运。鸦片战争后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库虚空,为提高财政收入,清当局推行大幅提高盐税政策,造成盐价上涨,增加了老百姓生活的负担。
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但城门增设也带动城门口街道经济活跃,使传统盐运更加频繁,仓储商铺增多,吸引外地土特产产品在这里流通。当时浙江商人就在福星门聚集经商,1905年为抗议美国政府推行岐视华人政策,大规模迫害华工的行径,长沙五千多名商人集体抵制美货运动,福星门浙江商人是特别活跃群体。当时福星门街是盐道坪和盐运坡盐商贩运盐必经通道。
50年代福星门与西长街口有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西长街饭店,
街中有众多民居,还有粮食三仓库大米厂、日杂店、白铁店、小旅店、建材店,以及长沙著名医生文华湘儿子文汉章开的诊所,专治无名肿毒名气很大。街尾有南货店,干货、蛋品仓库以及省盐业公司仓库。作为西长街到碧湾街及湘江码头的主要通道,有平整的麻石路面。两旁朴实的砖混和木结构楼房,及很高的市粮食三仓库大米厂围墙,后门。街上满是飞快地拖着货物的板车,行色勿勿上下班的行人,整个街道呈现繁忙的情景。
农业生产的先行官——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
位于西长街与福星门路口南的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大门并不宽,进深却很长,里面是公司办公楼。星沙镇未建之前,长沙县政府设在潘家坪,县里的一些物资单位也建在长沙城内。福星门由于位于湘江码头不远,道路畅通,所以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以及下属购销部,仓库都设在附近。
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是县供销社下面的一个单位,主要销售农药、化肥、农地膜,农业机械及配件、农具等,区乡供销社一般都要从这里采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所以这里业务非常忙。尤其是每年春耕之前,前来联系业务人员络绎不绝。
农业
公司内有食堂,但里面工作人员常端着饭碗到门口吃,我小时常经过这里,不明白为什么农村的单位这样热闹,后来下农村后才知道,农业生产资料在种植粮食等农作料方面是起了先行官的重要地位。
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还有购销部在西长街中段东边,购销部一长溜宝笼,宝笼内是各种农机配件、地膜、锄头、铲子等,农具、水泵之类则沿墙排设,方便乡下人员看货采购。
购销部对面是长沙县生产资料公司仓库,仓库货源充实,堆放整洁,西长街单位较多,一般汽车运输都是晚上进行,我因为住在附近,有时也好奇进去观看。
长沙市最大的盐业仓库
位于福星门与中山西路路口东的省盐业公司仓库是长沙市最大的盐业仓库。仓库进去是很大的坪,里面的仓库延伸到吉福街边。仓库大门正对着湘江,从洞庭湖津市澧县一带盐井运来的食盐货船,就是从对面湘江码头登岸,经该仓库转运到各地。
盐的比重大,一麻袋食盐有200斤左右,都是搬运工人抬上岸,用板车拖到仓库,然后在仓库堆码,非常辛苦。食盐是老百姓舌尖上必备食品,国家对食盐管理是非常重视,省盐业公司仓库虽然车水马龙,进出车辆比较多,但仓库门卫一般闲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省盐业公司仓库门口往北是下坡,下坡处东边是福星门南货店。该店在福星门北边转弯处,两面有宝笼柜台朝外营业,商店除了方便周围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外,路过拖板车的工人也时常光顾,生意比较好。搬运工人一般购买香烟、法饼零食,天气冷也常在柜台边买点零酒喝,边喝边吆喝在下坡处推板车的小工。
西长街饭店在福星门与西长街街口北,分别在西长街和福星门开有门,饭店不大,十多张餐桌,在七十年代中期之前,它却是西长街地区极少的一家饭店。那时候一般家庭平日都在家中或单位食堂进餐,结婚喜庆宴席一般在长沙饭店、实验餐厅等酒店办,西长街饭店多是外地和农村来长办事人来消费。那时在饭店进餐,还要交粮票,我看到许多农村人就往往背袋米来结算,米可以抵粮票。
80年代的福星门至西长街一带
新东码头、东新巷
新东码头是福星门往南碧湾街中第一条短巷,只30多米长,街道西向东倾斜,巷中多为住家。巷口西头对面是湘江水果、水产码头,东头正对着碧湾街市水果批发部和市水产批发部,新东码头是这两家单位转运水果和水产的通道。80年代这里所有住房都成了水果销售商铺,与碧湾街水果市场联在一起。
紧挨该巷南边是荣华楼包子店。荣华楼是沿河最有名气的老包子店之一,该店包子皮薄馅大,质地松软,糖包子香甜可口,肉包子油而不赋,人气特旺。清晨店内桌边坐满了喝茶吃包子早客,谈笑风生,蒸房前买包子顾客排起长队。师傅将墙间窗户上做好一板板生包子,放入灶下火边烤干一点湿气,然后放入蒸笼,当蒸笼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时,高高的一堆蒸笼包子,很快就被排队顾客抢卖一空。那时包子只5分钱一个,上班人往往就买两个过早。
荣华楼前门面向湘江,后门正对着东新巷。该巷80多米长,巷子比较平直,我读书时到湘江游泳就经常走这条路,再绕到新东码头到湘江边。东新巷内有不少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基本都是民居,一些民房一楼开的门都比较宽,是传统商住两用房。
沿河街道过去经济都很活跃,后来碧湾街一带形成水产、水果市场时,这些民居住房都成了商铺。80年代省盐业公司在巷北边建了好多栋高层砖混结构宿舍楼,在沿河街道中是很风光的。
90年代成为粮油市场的天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及灾情,造成粮食产量低,国家从1953年起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不久又实行发放粮油票定量供应方法,市粮油供应公司的粮店分布各区街负责销售居民粮食和油,同时在西长街中段还有市粮食调拨站。
改革开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快速增长。1985年国家对农民分别实行了合同定购和市场定购,粮食统购制度取消。1993年又全部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取消了国家低价定量供应的统销制度。
福星门的粮油市场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从90年初起步,开始是农村一些农民将多余的粮油在街上兜卖,卖给附近居民。后来主要是粮食系统下岗工人依托附近大米厂、面条厂以及粮食调划站在街上租门面销售粮油、面粉、面条,并从海南买进大铁桶棕榄油,卖给街上的各种餐馆和小吃店批零兼营,福星门粮油市场逐渐形成。
后来来自全国各地粮食系统厂家在街上建立经营部,批发销售粮食、面粉、食油和面条,市场越做越大,整个福星门几乎都成了粮油市场的天下,与碧湾街北段水产水果市场,以及西长街北段调料干货市场联成一起。当时街上是热闹非凡,前来后往的人流,穿梭而过的货的、三轮车,好在福星门四通八达,街道宽敞,市场秩序井然。
记得福星门粮油市场未成立之前,居民到粮店买粮都是自带米袋,买油自带油瓶,面粉也是零买。自从福星门粮油市场后,厂家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塑料袋装粮食、塑料桶装油,以及大小包装袋面粉。现在一般家庭习惯买有包装袋的米、面粉,塑料桶油。
福星门粮油市场生意一直红火,直到福星门纳入拆迁范围,街上经营商才分流到高桥、红星等市场。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万达广场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2009年修建大型万达广场楼盘,西长街以西街巷全部拆迁,福星门、新东码头、东新巷全部消失在这次大规模开发之中,至今已十年多了。作为曾经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老市民,每当经过这里总有很深的感触。
2010年起,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在沿河福星门一带万达广场施工工地,发现出土了汉代之前古井瓷器、晚唐时的江堤,宋代的城墙,更证明了这些老城区街巷历史悠久。
痛心的是古城墙毁于1917年后的拆城,十有八九的民居毁于文夕大火。特别是这次大规模城市开发本已列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文物建筑的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总堂(1935年建)、海员俱乐部(1954年建)都拆之一空,历史文物建筑在以住城市开发中的保护中是那么艰难。
近年来,长沙老城区很少大规模开发拆建,有机更新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这是特别令人欣喜的现象。社会经济越向前发展,越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记录下福星街,新东码头及东新巷以往旧貌,既是一种忆旧的情结,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当时生活态度。
END
*本账号(城市记忆CityMemory)是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