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炎帝受野猪用嘴拱土启发发明耕地农具耒耜(图)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一哲学性问题,在这个有些浮躁的年代,已少有人提及。

再过两天,便是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的诞辰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在我省随州市举行。

炎帝是谁?何以成为华夏始祖?作为炎黄子孙,当你站在炎帝大像前仰望,心中会升腾起怎样的情怀?

1“抢”不走的炎帝故里

“华祖农宗”。

走进位于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始祖门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四个鎏金大字,耀眼而庄重。

“华祖”,华夏始祖;“农宗”,农耕之宗。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钧。

“2002年以前,多个地方在争‘炎帝故里’这个称号。”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清兰介绍,竞争者包括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会同等。

昨日,我们沿着风景区道路登上厉山,在第七峰的半山坡上,有一个不大却醒目的山洞,洞内香火旺盛。“这里是炎帝的出生地——神农洞。”胡清兰说,多少年来,厉山附近的乡亲,每到炎帝诞辰将至,都会自发来这里祭拜。

这有史籍为证。《礼记》上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魏《水经注》记载:“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同‘厉山’,记者注)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500多年前,明代的《随州志》专门标志了这一神农洞。

据统计,自春秋以来2000多年间,有140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厉山。

争论在2002年平息。那一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炎黄汇典》中权威确认: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宝鸡有炎帝祠,山西高平有炎帝神农遗迹。

对此,多数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炎帝为距今约6000年的一原始部落,发迹、兴旺共500多年。炎帝神农氏在随州出生,而后一代代部落首领到过襄阳的神农谷、神农架、宜昌的神农溪,还迁徙到宝鸡、高平等地,后来,炎、黄两大部落结盟,一统天下,后世自称炎黄子孙。炎帝这一族南下,在洞庭湖一带留下了许多足迹,包括湖南株洲的炎帝陵。

炎帝诞辰为何是农历四月二十六?胡清兰表示,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只不过,在随州、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人们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都在这一天祭拜炎帝,认定这一天为炎帝诞辰。

2八大功绩成就华夏始祖

厉山镇有一条老街,名“日中街”,街上商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如织……游客常常好奇,它为何叫“日中街”?据传,这是为纪念炎帝“首倡交易”的功绩而命名。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即,正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通过交换各取所需。

至今,在随北一些乡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如今称之为白午集。

“但要说起炎帝的第一大功绩,应该是在农业方面,即‘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介绍,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上端木柄,骨质或石质的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相传是有次炎帝上山采药时,看到一群野猪用嘴巴拱土,由此灵感迸发而发明了耒耜。

“别小看这把耒耜。”黄建勋表示,它使原始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精细耕作,从游牧到定居,农耕文明诞生,成为其后人类文明的基点和源泉。

之后,炎帝还教先民垦渠凿井,浇灌农田;精作陶器,冶制斤斧;织麻为布,制作衣裳;相土择居,造屋建房。

距炎帝故里约50公里,有一处重要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枣阳雕龙碑聚落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出土了多处房屋建筑遗存。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房屋已经使用了石灰以及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房屋建成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结构,并使用了推拉门,且多坐北向南。“由穴居到屋居,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变化。”黄建勋说。

1978年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不仅让编钟蜚声海内外,也找到了史书上记载、秦汉时期就已失传的五弦琴。

战国《世本》等古籍记载:“神农作琴”,“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上有五弦”。随州博物馆编钟乐团艺术总监聂荣说,五弦琴开创了中国音乐五声音阶,对应现代音阶中的“1、2、3、5、6”。以桐树这种材质作琴板,更是沿用至今。

在安徽亳州华佗故里,华佗医学博物馆内列出数百位医学大家,排在首位的却是炎帝神农。

《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相传神农为疗民瘟疾,从随州厉山出发,到过神农架搭架上山采药,在山西太原留下尝药的鼎,最后辗转来到湖南,误食“断肠草”而逝。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许多特效药,如麻黄可治哮喘,大黄可以泻火。人们景仰神农首创医药的功绩,将这部专著归之神农氏。

3祖孙华侨越洋送炎帝像

炎帝功绩流传于世,其音容笑貌却未得以记录,遗憾地堙没在历史长河。

再过两日,来自全球的众多炎黄子孙,将来到随州炎帝大像前,谒祖祭拜。

这尊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高95尺(约31.67米),手捧麦穗,目视远方。不少人会问,从何而知炎帝的尊容?

1987年11月的一天,时任随州市外事接待办主任的杨光柱突然接到通知,一位美国华侨要送一幅炎帝画像过来。

杨光柱和翻译周萍等5人赶紧前往接待。“这位华侨不会说汉语,用英语自我介绍说名叫周共·王德樵。”杨光柱回忆,周共·王德樵是拿着一本英汉词典,边翻译边查找找到随州的。

身在美国的后辈们,始终不忘老人的送画遗愿,终于在1987年,周共·王德樵将那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炎帝神农画像,郑重献给了厉山镇政府。杨光柱回忆,“那次,我陪着周共·王德樵到了神农洞前,他当着故土父老乡亲的面,卷起裤管指着膝盖说:我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啊!”

如今,这幅珍贵的油画仍保存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4祭拜大典入选国家非遗

2011年,随州祭拜炎帝大典的九项仪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九项仪程分别为:大典致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盛世祈福,唱诵始祖。

“其实,这项祭祀仪程沿袭自清代。”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担任十多年祭祀司仪的龚厚才说,清同治八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程,并通过师徒口授传袭到今天。

祭拜炎帝,古已有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参加祭拜炎帝大典,已不仅仅是祭拜本身,更能唤醒炎黄子孙心中的仪式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感叹:当我们披挂上黄丝带、站在广场之上的时候,那种久违的庄严在心中涌动,让我们在这种仪式感中学会敬畏,内敬才能外恭,才能在举手投足之中含有一种生命本能的仪式感。“文化的打造,是为了让我们更庄严。”

堂堂中华,泱泱大国,数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了文明礼仪之邦。谦谦君子有礼,窈窕淑女有仪,父严母慈子孝,兄弟姐妹情深;仁义礼智信传承,忠孝节义礼不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认为,如今承继民族文化传统、诸种礼仪有些失序的情况下,举办有庄严感和神圣感的祭祖大典,能让人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构建起人们心中的礼仪秩序。

5全球华人的精神之根

华夏悠悠文明史,厉山脚下是源头。

一年一度不相忘,万水千山来寻根。

近30年来,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先后成立了厉山宗亲会。据胡清兰介绍,每年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日,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随州寻根拜祖、朝圣恳亲,“每年在250万人以上”。

据介绍,在我国台湾地区,最多的庙宇就是炎帝庙,目前一共有160多座。

2009年,随州举办首届炎帝故里寻根节,祖籍广水(现隶属随州市)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专门题写一副对联寄给随州:“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去年9月19日,时值中秋,连战携夫人连方瑀一行来随州祭拜炎帝,共同栽下一株大银杏树后,向炎帝敬献花篮、高香,行三鞠躬礼。

席间,连战朗诵了一首词《中秋月》:“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他还提议请夫人给大家唱个歌。说罢,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播放器伴奏,连方瑀深情吟唱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海外游子寻到根的感觉。”去年,移居海外40年的加拿大知名华人蔡亮亮女士,来随州参加第五届炎帝故里寻根节,在大典现场氛围的感染下,禁不住潸然泪下。

很多参加过寻根节拜祖大典的海外华侨、港澳台胞表示,当他们披着黄丝带,向炎帝神农三鞠躬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认祖归宗的神圣情感,血脉里奔涌的是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

201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正式公布,钓鱼岛上两座山峰之一被命名为神农峰。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世界各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绵5000年而不间断,历经磨难而不垮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

名家说炎帝

一切从零开始

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

炎帝创造的八大功绩,是华夏文明的奠基石。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一切从零开始。

在炎帝之前,华夏子民尚在穴居的原始阶段,是他创造了房屋,发现了五谷,创造了农具,发明了陶器。当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们生存的地球就升起了文明的曙光。

一切从零开始,是炎帝留给我们的最为伟大的精神遗产。它既是做事,也是做人,既是开拓,也是创新。一切从零开始,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市,从过去到未来。它既是道德,也是政治;既是物质,也是精神。

大众利益至上

著名文化作家、学者于丹

炎帝的创造性第一是顺应自然的,第二是普适众生的。耒耜,人人都可以拿起来的农具;用火,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中医草药,今天仍在沿用。穿的衣裳、用的乐器,这一切一切,可以说是零门槛,众生皆可接触,众生皆受福泽。

然而今天,当文明进入到如此高等形态之后,却出现了一种倒二八比例的现象。社会越来越变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尖上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

炎帝神农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大众的利益才是社会的根本。不仅在物质层面,也在精神需求。让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琴瑟和鸣,这是一种文化权利。

THE END
1.老一辈人用过的农村老物件,见过两个正常,农村老人也未必能认全2、顶针,做针线活的顶指,缝补衣服,做被子,纳鞋底儿的专用工具,套在中指上使用。以前困难时期缝缝补补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有课文: “新的棉花新的布,妈妈给我缝棉衣。妈妈缝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这是妈妈缝衣的顶针。 读过此课文的人,都已越过古来稀了。3、理发推剪 ,这是理发用的推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51805812627159&wfr=spider&for=pc
2.七年级上册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设计12篇(全文)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7yfmga0.html
3.鄂尔多斯博物馆耰是在未有牛拉的粑以前,《国语·齐语》说:“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11]”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耰地耕作。《汉书》颜师古注:“耰,摩田之器也。”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用,播种后用耰翻土、盖土。而我们所说的耙是用牛拉平整土地,出现时间较晚一些,其功能与耰相同。http://ordosbwg.org.cn/xsyj_121935/bhyj/202101/t20210111_2834767.html
4.学习身边典型案例(精选8篇)2.出示图片 提问:大家知道吗?有很多农具以前都不是这样子的?一起来欣赏, 出示锄头的照片。 同一种农具的样子也不一样。出示各地的锄头照片。 从刚才的信息中, 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1:看来农具中的知识还真不少? 生2:有些农具我不会用普通话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c3p4wo1.html
5.三张图片话变迁:农家水稻脱粒工具的今与昔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稻桶是农村人家家家户户必备的重要农具。虽然其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但非常实用。成千上万公斤的稻谷,就是这样靠农民一甩一甩给脱下来的,那劳动强度之大不言而喻。 二、打谷机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脚踏的打谷机开始面世,并成为农村重要的农耕生产工具之一。 https://www.meipian.cn/2zgr0s3g
6.2023年守株待兔教案学情分析(8篇)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1/8页 守株待兔教案学情分析篇二 1、认识“株、兔”,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知道“不劳而获是https://fanwen.chazidian.com/fanwen1299084/
7.农具图片大全农具高清图片下载共14 个 农具图片 立即下载 白色背景下的园艺工具铲子叉子和耙子 立即下载 白色背景上手拿浇水壶农具 立即下载 给农田里的植物浇水农具水壶 立即下载 在平场干燥晒着农作物 立即下载 蔬菜地里放着一个装满新鲜蔬菜的果篮花园蔬菜 立即下载 空白的黑板的土壤和工具 立即下载 锄锹的人使用的疏浚工具被用来https://www.51miz.com/so-tupian/239594.html
8.小农具图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时间仿佛被凝固了,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义。这里的小农具图片,它们不仅是日常工作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的见证。 一、画面中的工作者 每一幅小农具图片,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讲述的是劳动者的坚持与热爱。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根源,他们用https://www.l0dm1h3tk.cn/liang-you-zuo-wu-zhong-zhi/89222.html
9.农具图片农具图片大全农具高清图片下载全景网-高端图片库和正版图片素材网站,拥有大量的农具图片及农具图片素材,个人免费下载使用高清图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媒体创意解决方案。https://www.quanjing.com/category/128675.html
10.来写个五毛钱的江南百景图建筑——生产建筑(长文,多图)桐油在宋代以前是很珍贵的,种植量稀少。明代之后得到广泛种植,是靠朱元璋跟朱棣的大力推广,游戏里这对父子擅长农牧,这个设定是很合理的。 桐油分为生桐油与熟桐油。只有熟桐油可用于生产油纸,油纸伞。(熟桐油可通过油桐籽炒熟后压榨成油) 游戏里种植园有生产前中后共三种形态,正好是“一岁一枯荣”。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9384067/
11.小农具图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有哪些在农业社会中,小农具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农具从传统的手工艺品演变为现代化机械,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却依然存在。在这个背景下,小农具图片成为了记录历史、展现生活、传递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们展示了人们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多维的情感联系。 https://www.deoyjxkbs.com/xue-shu-jiao-liu/27383.html
12.农耕农具图片农耕农具设计素材红动中国素材网提供160个农耕农具图片、农耕农具素材、农耕农具背景、农耕农具模板、农耕农具海报等PS素材下载,包含PSD、AI、PNG、JPG、CDR等格式源文件素材,更多精品农耕农具设计素材下载,就来红动中国,最后更新于2023-02-09 05:14:23。https://so.redocn.com/nong/c5a9b8fbc5a9bedf.htm
13.农具图片素材农具图片大全摄图网汇聚农具图片大全:农具素材、农具高清图片、农具背景图片等。你可以找农具设计灵感、摄影创意,我们欢迎您下载农具vrf正版授权图片,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nongju.html
14.农场工具图片田园生活的必备小农具什么是小农具? 在现代农业中,小农具是指那些用于家庭作物栽培或较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的小型工具。它们通常比大型机械更为便宜、易于操作和维护,而且能够满足不同种类作物的需求。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还能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 小农具图片中的种植工具 https://www.lboclvlct.cn/nong-ye-zi-xun/49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