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022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砥砺奋进三十载,开创流通新征程”为主题,全面展现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在服务“三农”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行业改革发展成就,发挥典范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候选人陈祖新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原会长顾国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原会长杨建平出席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二级巡视员丁建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与棉麻局局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会长龙文为会议致辞。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郑州商品交易所等有关部门领导,兄弟协会代表及行业重点农资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陈祖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成立30年来,凝聚行业智慧和力量,致力于当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参谋助手、搭建政府和行业间的桥梁纽带、推动行业联合合作,在适应市场经济浪潮、推动行业变革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同,得到行业和会员企业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多重冲击,协会以坚强韧性克难前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发出行业保供稳价倡议,发布保供重点农资企业名单,争取开通重点地区农资保供绿色通道,发动会员企业救灾保供,为促进粮食增产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祖新指出,农资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现代化农资,就没有现代化农业。希望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初心,再接再厉,思变思进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质高效服务。一要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服务大局,引导全行业认识和把握农资供应、农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铭记肩负的使命,进一步做好农资保供稳价,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多作贡献。二要有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更加有效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自身优势和能力当好助推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军。三要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全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
陈祖新希望协会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变革,密切与有关部门沟通,深入调查研究,以更有效的行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以更多新服务适应新变化、打造新优势、赢得新发展。
丁建吾在致辞中表示,过去30年里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扎根行业、服务企业、辅助政府、凝聚合力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夯实农业生产的农资供应基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协会积极协助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稳定价格、信息监测、储备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日益成为有关部门开展化肥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帮手。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希望协会能够把握机遇,做出更大贡献。
龙文在致辞中表示,协会应改革发展而生,因改革发展而兴,30年来始终走在行业改革发展最前沿。在30年的奋斗历程中,协会始终坚持全力保供稳粮、服务宏观调控、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她表示,协会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上出新绩,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上闯新路,在深化行业内外交流合作中开新局,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中做出新时代农资人更大的贡献。
会上,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致谢会员,并发布了协会“卓越会员、杰出会员、突出会员和优秀会员”名单。同时还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农资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报告”、“2021/2022年农资流通行业发展报告”和“农资流通行业典范企业报告”。展示了“30年,我与农资共成长—‘华海杯’征文”及“农资人的一天—‘云图杯’短视频大赛”活动情况,并公布获奖名单。
在会议现场,协会还邀请了典范企业代表及嘉宾,围绕深耕流通主业、农资经营服务创新、绿色转型、数字化、品牌化等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访谈交流。新老农资人还就守正与奉献、传承与使命、人才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互动。
本次大会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与棉麻局指导,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主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特别主办,烟台华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及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的协办与支持,以及中华合作时报的媒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