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轮:2015-7数千万美元(质疑未果);
B轮:2014-72000万美元,光信资本红杉资本中国;
A轮:2013-12数百万美元,红杉资本中国;
第二次
一亩田被媒体爆出的数据太猛了,很快遭到网友质疑:譬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谁那么精准,非要购买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的洋葱”,107万吨洋葱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盛产洋葱的西昌,一个市的洋葱产量也不过30多万吨……等等还有很多。这一下,又在网上和圈内炸开了。此后,一亩田做出了回应,但是非常苍白无力。
第三次
8月底的周末简直被一亩田刷屏。
还原一亩田
简单讲,一亩田是一家提供农产品在线交易的B2B平台,类似于在线农贸市场。供应方是农户、农场、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购买方是农产品经销商、超市、饭店、零售商户等。
二,撮合交易,作购买方的买手;
三,交易量大了,设立账期,作资金池。
一亩田的做法显然也不是寻求近期盈利,而是不断地扩张,刷单,刷数据,再融资扩张,而且是如此大幅的扩张、如此大幅的刷单,刷数据,终于在上了一次头条后,一系列问题一下爆发。
农产品电商B2B模式还可行吗?
我们先来看下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在农产品电商出现以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是多环节的单向流通,后来各种农产品电商的出现(包括B2B和B2C),使得农产品的流通呈现出多渠道、网状化和多向性。如下图所示:
讨论一个模式是否可行,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模式是否具备盈利的能力或者未来可盈利的能力。在农产品流通的图示中,农产品电商2C类,比如生鲜电商曾经被媒体爆料“四千多家生鲜电商仅1%的盈利”。国内大部分不盈利的生鲜电商普遍具备如下特征:
1、品类没控制好,SKU太多;
2、生产成本太高,太多高难度生鲜产品;
3、经营管理不善。
其实有很多的生鲜电商已经盈利,主要有三类:农户/农庄直营、特色小众市场和垂直细分品类。
我们再来看B2B模式
农产品B2B又可以分为平台类和直营类。一亩田的做法就是平台类,自己作平台,让卖家和买家来发布出售和采购信息,然后进行交易。可是这件事情阿里巴巴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久,做得大(当然了,没有日交易额过3亿)。创业公司选择阿里巴巴这样的竞争对手,而且是在行业的初创期,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而阿里为什么没有像一亩田那样大张旗鼓的做地推,就是因为目前该行业还不适合全面扩张,阿里的下乡是为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铺路,而非只是去推农产品B2B。
那么直营类B2B可行吗?这个问题很像生鲜垂直电商是否可以盈利,其实农产品B2B在某些细分领域还是大有可为的。可以先从产品的属性来分类:
1、粮油干货对远途物流运输要求不高且仓储要求不高,这类可以作全国性质的细分品类直营;
2、生鲜类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蔬菜,这些都是区域销售形式的,这是受到仓储物流成本的影响,菜农不可能跨大区卖菜,采购商也不会去夸大区采购,因此专业做好区域性的生鲜类农产品B2B,还是大有前景。
另外还可以根据采购客户的性质进行划分,比如餐饮行业,餐饮行业的采购品类大都趋同,目前已有几家专做餐饮企业的创业公司,发展得还不错,而且电商化也可以让餐饮企业更好的杜绝内部员工采购拿回扣的问题。因此个别的细分领域将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突破口。
我国农产品每年的交易额都是万亿级别(今年约5万亿),而电商的渗透率不足1%,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能。我国农业的生产端现在以及未来仍将是中小农户占据主体,农产品多样性、消费多样性是长期形态,这些决定了农产品的流通也是多样性的,农产品电商不管是2B还是2C,想全面铺开一家独大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