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2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构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各个年度该指标的数据值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Zt=∑Wi×Yit(1)
其中,Wi为要素层各指标的權重,Yit为要素层各指标在第t年的数值,Zt为第t年指标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如果Zt+1≥Zt,则表明该地区休闲农业具有发展潜力,反之则不然。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鉴于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因素的多样化,明显看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地区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此,综合考虑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2)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内涵建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此,要将其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情,强化特色创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现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推动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研究综述发展意义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在外国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非洲的肯尼亚国家是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也是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肯尼亚政府于1977年就实行完全禁猎制度,以保护国内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并保持非洲国家独特的村野自然风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亚参观旅游。早在1989年开发生态旅游就使肯尼亚就获得高达3.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默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开的一次国际旅游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确认,他指出生态旅游是游客前往没有被污染、被破坏、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进行对当地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风俗习惯等欣赏、参与、研究活动(郑铁,2007)。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生态旅游农业在180多年前的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就出现了。郑铁(2007)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各自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与农村优美的环境空间、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出能让游客参与、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等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农业。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过程
张莹、何佳梅(2005)认为,外国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是兴起阶段。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推荐游客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购买、品尝新鲜农产品,从中得到特别的乐趣,这是“旅游农业”的开始。第二是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建立了许多观光农园,以游客观赏为主,生态旅游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三是扩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游客参与性强的度假农庄。第四成熟阶段。生态旅游农业注重让游客体验农村、农业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态。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于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如今已有长足的发展。观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参观游玩),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各类农业观光园参与农业生产等等活动),第三阶段为乡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体验生活为主,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
三、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类型
(1)传统观光型旅游农业。主要以都市人比较不了解的农业生产制作过程作为旅游开发卖点,在城市郊区或交通便利的乡村建设有农业特色的花园、菜园、果园、茶园等,招揽游客到园内赏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动,享受田园无限乐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农业。主要是在都市周边建立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以提供农产品和农业观光为主,同时也相应建有一定的娱乐场所。
(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主要是让游客到农业园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垂钓住宿、生态体验等各种旅游活动。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的类型主要有:(1)综合性观光农庄。(2)森林公园。(3)乡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观光旅游。
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
蒋建明(2009)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在几个国家的开展情况:新加坡近年来建设了10座农业科技公园,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游客观赏动植物,而且可能尽情品尝农产品,让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乐在其中。日本则大力发展观光农园和务农旅游,游客可以在观光农园内自由地参观,采摘鲜嫩的野果,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还可以带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韩国发展周末农场,主要建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吸引市民到农场参与农业劳作、休闲、度假等等旅游活动。美国的农场可以让游客在农场的果园里采摘水果,随便品尝,不用另外付费,只需将离开农场时采摘的水果过称付款,非常实惠,游客们都非常开心愉快的。马来西亚开发的农林旅游区,距离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要特点,以发展农林业旅游观光为主,吸引游客。瞿兆赛、曹林奎(2006)介绍了法国和意大利农业旅游的情况。农庄旅游在法国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占到法国全国旅游业1/4的收入,以“欢迎您到农庄来”作为主要旅游卖点招揽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农村进行农业劳作,体验农村生活,在农村休闲度假,过绿色假期,较好地带动了意大利农村经济发展。
五、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朱方胜(2011)认为,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效益不高;②经营方式落后;③硬件设备差;④思想认识不足;⑤缺乏科学管理。
邱继勤(2009)认为,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存在问题有四个:①区域产业布局失衡;②产品单一,没有特色;③管理不规范;④经营模式不科学。
学者们认为,我国的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思想认识不到位;②缺乏生态规划和科学指导;②盲目开发,同质化严重;③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破坏自然资源;④投入资金不足,服务设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学,服务不到位;⑥服务人员素质低,培训少;⑦缺乏指导,政策扶持不够;⑧产业化层次低;⑨生态科学宣传不足(刘年艳,2010;杨学峰,2007)。
从所看到的研究文献看,大家对国内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看法相似,这也反映了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六、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
杨学峰(2007)认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原则;②可持续发展原则;③多元化原则。
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对策是:①政府重视,提高认识;②重视宣传,增加经济效益;③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④合理适度开发,持续发展;⑤科学管理,加强人员培训;⑥拓展市场,服务到位。⑦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旅游农业规划。学者们进一步建议开发生态旅游农业各种有本土特色的产品:①森林度假旅游产品;②奇花异草观赏旅游产品;③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④“三高”生态农业旅游产品;⑤渔业观赏旅游产品;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⑦生态旅游农业度假区;⑧生态旅游农业园(刘英俏、李丹丹、蒋银郡、腾越坤,2013;张靖、李爱萍、贾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价
国外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在两个领域,一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的完善与补充;二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农业区域或农业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进行介绍、评价并提出对策。国内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几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议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献对广东省和河源市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是纯客家的地级市,管辖源城、东源、连平、和平、紫金、龙川5县1区,102个乡镇或办事处。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是农业大市。
历届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旅游业发展迅猛,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环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广东绿谷”。境内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恐龙故乡、温泉之都、红色经典”的旅游名片。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河源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为高效发展河源市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1)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拉动河源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农民就业途径;(2)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最优途径之一;(3)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着力点;(4)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增加河源市农村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5)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有力抓手;(6)建立农民与生态旅游农业企业之间利益的双赢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1]曹瑞.浅析娄底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3(6).
[2]郭丽.云浮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郭良.浅析西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J].网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设“三带、三业、八区”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J].中国农垦,2013(510).
[5]蒋建明.外国的旅游农业[J].国外农业,2009(8).
【关键词】格林生态休闲庄园;模式特点;发展前景
一、生态庄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郊区,既有现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乡村的闲适与野趣,这里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国假期改革后,消费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为主,选择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态庄园,逐渐变成了一种趋势。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4]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简介
李凡,(1992―)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专业:财务管理。
>>茶皂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乡村度假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启示国内外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进展国内外针灸戒毒研究进展国内外护理暴力的研究进展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国内外风暴潮预报研究进展国内外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城市水土保持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区域旅游联动研究进展国内外牛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国内外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师幼互动的研究进展电子政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抗菌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休闲渔业管理研究进展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6-01-17.
[14]IslamA,Yar1lgacT,OzguvenAI.Pomologicaland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omegranatesgrowninEasternBlackSeaRegion[J].ActaHorticulturae,2009,818:121-124.
[15]OzguvenAI,YilmazM,YilmazC.ThesituationofpomegranateandminorMediterraneanfruitsinTurkey[J].ActaHorticulturae,2009,818:43-48.
[16]AkBE,NciAI,ParlakciH,etal.SomepomologicaltraitsofdifferentpomegranatevarietiesgrowninSanliurfa-Turkey[J].ActaHorticulturae,2009,818:115-120.
[17]AliS,ZabihollahZ,RezaF,etal.Antioxidantactivity,totalphenols,anthocyanin,ascorbicacidcontentandwoodyportionindex(wpi)inIraniansoft-seedpomegranatefruits[J].Food,2009,3(1):68-72.
[18]ZareiA,ZamaniZ,FatahiR,etal.Analysisofthephenylpropanoidenzymeactivitiesandproductsinthesoft-andhard-seededpomegranategenotypesduringfruit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FruitScience,2016,16(2):242-258.
[19]AulakhPS.EvaluationofpomegranatecultivarsgrowninthelowerShivalik’sofPunjab[J].Haryana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s,2004,33:81-82.
[20]SinghDB.Screeningofpomegranate(Punicagranatum)cultivarsforaridecosystem[J].Indian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04,74:604-606.
[21]JalikopSH.RosettedsiblingsinF2ofacrossinpomegranate(PunicagranatumL.)canbeusefulmodelforresettinginvestigations[J].Euphytica,2003,131(3):333-342.
[22]VasanthKumarGK.PomegranatecultivationinKarnatakaState,India―aprofitableventure[J].ActaHorticulturae,2009,818:55-60.
[23]MondragonJC.BreedingMexicanpomegranatestoimproveproductivityandqualityandincreaseversatilityofuses[J].OptionsMéditerranéennesSériesA:MediterraneanSeminarsA,2012,103:61-66.
[24]姚方,吴国新,马贯羊.利用隐芽嫁接以色列软籽石榴引进新品种试验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11):31,129.
[25]姚方,王宁,曹尚银,等.不同软籽品种石榴抗寒性综合评价[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36(3):373-379.
[26]TalebiBM,SharifiNB,BaharM.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inpomegranatecultivarsofIran,using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markers(inFarsi)[J].ProceedingsoftheThirdNationalCongressofBiotechnology,2003(2):343-345.
[27]ZamaniZ,SarkhoshA,FatahiR,etal.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pomegranategenotypesbyRAPDmarkersandmorphologicalcharactersoffruit[J].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07,82:11-18.
[28]SarkhoshA,ZamaniZ,FatahiR,etal.EvaluationofgeneticdiversityamongIraniansoft-seedpomegranateaccessionsbyfruitcharacteristicsandRAPDmarkers[J].ScientiaHorticulturae,2009,121(3):313-319.
[29]RotondiA,MagliM,RiccioliniC,etal.MorphologicalandmolecularanalysisforthecharacterizationofagroupofItalianolivecultivars[J].Euphytica,2003,132(2):129-137.
[30]UmaS,SudhaS,SaraswathiMS,etal.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and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indigenousandexoticSilk(AAB)groupofbananasusingRAPDmarkers[J].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04,79:523-527.
[31]HagidimitriouM,KatsiotisA,MenexesG,etal.GeneticdiversityofmajorGreeceolivecultivarsusingmolecular(AFLPsandRAPDs)markersandmorphologicaltrait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HorticultureScience,2005,130:211-217.
[32]ZahuangFY,ChenJF,StaubJE,etal.Assessmentof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Cucumisspp.bySSRandRAPDmarkeranalysis[J].PlantBreeding,2004,123:167-172.
[33]WenXP,PangXM,DengXX.CharacterizationofgeneticrelationshipsofRosaroxburghiiTrattanditsrelativesusingmorphologicaltraits,RAPDandAFLPmarkers[J].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04,79:189-196.
[34]KumarLS.DNAmarkersinplantimprovement[J].BiotechnologyAdvances,1999,17:143-183.
[35]FatahiR,EbadiA,VezvaeiA,etal.Relationshipsamong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charactersin90grapevine(Vitisvinifera)cultivars[J].ActaHorticulturae,2004,640:275-282.
[36]GuptaP,RustgiS.Molecularmarkersfromthetranscribed/expressedregionofgenomeinhigherplants[J].FunctionalIntegrativeGenomic,2004,4(3):139-162.
[37]B红可.‘突尼斯软籽’石榴再生体系和GFP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初报[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38]李跃霞.‘突尼斯软籽’石榴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39]郭晓丽.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抗寒基因转化突尼斯软籽石榴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41]ZareiA,ZamaniZ,FatahiR,etal.Differentialexpressionofcellwallrelatedgenesintheseedsofsoftandhard-seededpomegranategenotypes[J].ScientiaHorticulturae,2016,205:7-16.
[42]MaloneyVJ,SamuelsAL,MansfieldSD.Theendo-1,4-β-glucanasekorriganexhibitsfunctionalconservationbetweengymnospermsandangiospermsandisrequiredforpropercellwallformationingymnosperms[J].NewPhytologist,2012,193:1076-1087.
[43]LeiL,ZhangT,StrasserR,etal.Thejiaoyao1mutantisanalleleofkorrigan1thatabolishesendoglucanaseactivityandaffectstheorganizationofbothcellulosemicrofibrilsandmicrotubulesinArabidopsis[J].PlantCell,2014,26(6):2601-2616.
[44]曹尚银,牛娟,曹达,等.石榴果实成熟期不同品种果皮蛋白质表达的双向电泳分析[J].果树学报,2015,32(6):1062-1069.
[45]薛辉,曹尚银,牛娟,等.花粉直感对‘突尼斯’石榴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6(2):196-201.
[46]延惠,胡青霞,谭彬,等.“突尼斯软籽”石榴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J].经济林研究,2012,30(2):83-87.
[47]陈延惠,刘丽,胡青霞,等.突尼斯软籽石榴幼胚培养条件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7):84-86.
[48]张晓申,王慧瑜,李晓青.突尼斯软籽石榴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3):34-36.
[49]何宁,海燕,康明辉,等.突尼斯软籽石榴组织培养研究[C]//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50]DalimovDN,DalimovaGN,BhattM.Chemicalcompositionandligninsoftomatoandpomegranateseeds[J].ChemistryofNaturalCompounds,2003,39:37-40.
[51]安广池,刘桂平,闫志佩,等.软籽石榴新品种选育初报[J].中国园艺文摘,2010(7):1-8.
[52]ZareiA,ZamaniZ,FatahiR,etal.Amechanicalmethodofdeterminingseed-hardnessinpomegranate[J].JournalofCropImprovement,2013,27(4):444-459.
[53]巩雪梅.石榴品种资源遗传变异分子标记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4.
[54]MartinezJJ,MelgarejoP,HernandezF,etal.Seedcharacterizationoffivenewpomegranate(PunicagranatumL.)varieties[J].ScientiaHorticulturae,2006,110:241-246.
[55]Al-MaimanSA,AhmadD.Changesin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duringpomegranate(PunicagranatumL.)fruitmaturation[J].FoodChemistry,2002,76:437-441.
[56]SarikhaniH,ValipourM,ChehreganiA.FruitgrowthandpatternsoflignificationintheseedsoffourIranianpomegranate(PunicagranatumL.)cultivars[J].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Biotechnology,2014,89(3):268-272.
[57]BoerjanW,RalphJ,BaucherM.Ligninbiosynthesis[J].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2003,54:519-546.
[58]薛辉,曹尚银,陈利娜,等.‘豫大籽’与‘突尼斯’石榴的种子结构及硬度比较[J].果树学报,2016,33(5):563-569.
[59]陆丽娟,巩雪梅,朱立武.中国石榴品种资源种子硬度性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3):356-359.
[60]SarkhoshA,ZamaniZ,FatahiR,etal.EvaluationofIraniansoft-seedpomegranateaccessionsbyusingsimpleandmultivariateanalyses[J].TreeandForestry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08,2(1):18-25.
[61]薛A柏,曹尚银,郭俊英,等.突尼斯软籽石榴气候区划北限及次适宜区的防寒栽培[J].中国果树,2010(2):63-64.
[62]刘霞,侯乐峰,郝兆祥,等.以电导法评价12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J].经济林研究,2015,33(3):150-153.
[63]张艳侠,罗华,侯乐峰,等.五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4):549-554.
[64]范春丽,赵奇,曲金柱.突尼斯软籽石榴的抗寒砧木嫁接效果[J].落叶果树,2014(4):16-17.
[65]杨雪梅,苑兆和,尹燕雷,等.不同石榴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46-51.
[66]聂琼,康林峰,张伟兰,等.突尼斯软籽石榴花粉活力的测定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93.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对策;山西运城;盐湖区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盆地,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闻喜、稷山、万荣相接,盐湖区农用地面积为7.1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07%。2013年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盐湖区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虽然财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对2013年的全省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个百分点。可见,相对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言,农业在盐湖区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1.1区位交通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
盐湖区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经济圈的西部,西咸经济圈的东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区域,是山西省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区位,决定盐湖农业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区内种植苹果、葡萄、酥梨、冬枣、富硒葡萄、火龙果、泉水莲菜等特色水果,设施蔬菜、特色养殖和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以良好的势头发展。
1.2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1.3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势
2012年,盐湖区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3块国家级示范区牌子的县区。盐湖区具有国家综改区、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区3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拥有先行先试、创新试验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这将成为推动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加强盐湖区龙头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盐湖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理念,按照“抓园区、兴产业,抓龙头、促转型,抓项目、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试验、引领、示范、展示区,将盐湖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最具创新的国家级高科技智慧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展示区、中西部地区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意园区集群[5]。
2.2推进果业组织化建设,打响盐湖优质果品牌
以水果标准园创建为品牌建设抓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将区域特色转化成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果树品种、生态栽培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质、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将“路露红”“花南”“群福”“舜乡”“馋猴”等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果品名牌打响运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2.3增强农业旅游开发
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载体,增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春来看花、夏来纳凉、秋来摘果、冬来赏雪,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体验宁静清新、感受采摘、农家乐的好去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园区能充分展现盐湖区独特的生态农业之魅力,可使盐湖区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典范。以绿色环境,塑造绿色资本,吸引绿色产业、洁净工业进入发展。南山生态观光旅游带、盆地优质果蔬带、北部高效槐米生态涵养带构成了盐湖区大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环境带动绿色资本发展,促进盐湖区“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名城建设。
3参考文献
[1]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赵春秀.谈现代农业特色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8.
[3]熊忠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48-49.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农家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当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庆为主题。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整合当前开展“农家乐”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都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式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以吃农家菜为主,各守一摊,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游客很难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2、“家”境不佳。农家乐的公共设施不足,缺少停车场、厕所、垃圾箱、旅游咨询点、导览牌等设施,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及经营户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洁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乐”意不足。乡村的节事活动、农耕文化没有加以整理和演绎,游客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节事活动开发不够,夜间文娱活动匮乏,留宿客人觉得单调。
4、“文”蕴缺乏。大多农家乐都是老木屋修缮而成,周边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难吸引游客并保证客源的稳定性。同时当地的资源挖掘力度还有待加深,农家乐休闲游业的灵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失去长久的吸引力。
5、“群”体有限。该县是纯山区县,大多居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家乐的兴趣不大。平时消费主要靠节假日山外温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消费群体有限。
6、“规”划滞后。近年该县农家乐发展很快,有些乡镇无序开发大有燎原之势,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从而使农家乐休闲旅游布局和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对易县山区沙岭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村里除了农牧业、外出务工,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无论是开农家院还是卖土特产,本村的“蚕姑坨”旅游景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而且其优势在于不收门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十多年来,蚕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县、市以内。而且一旦游客比较多,环境污染就非常明显。村民说:“要是一样的投资,蚕姑坨可比狼牙山风景好!”确实,如果不开发,人们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条十分崎岖十分险要的路,但对于如何来更好地开发蚕姑坨,村民们都很矛盾。一个山区景点,开发起来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点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单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应政策的实施。说到外商投资,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外商开发以后旅游商业化是必然的,收门票会减少游客数量,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不便。
二、“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生态退耕;生态位;群落演替
1.生态位与群落演替
1.1生态位概念
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称为生态幅。它有助于了解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批次间的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即出现了生态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利用性竞争,如果环境压迫或是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即出现了生态位移。
1.2群落演替
2.什么是生态退耕?
生态退耕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把人为干扰强烈的农地转化为林草地的过程,包括自然弃耕和人工恢复两种方式,也是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生态退耕不仅影响土地利用与植被的时空格局,而且影响植被演替、土壤质量、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为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驱动下,全球兴起了生态退耕的热潮,不仅导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而且强烈地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时空分布格局研究,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植被演替时空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
2.1生态退耕的驱动因子。
生态退耕时空格局的驱动因子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类。人文驱动因子主要涉及到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策变化、政治体制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念改变、家庭生活方式等因子。二战末期的日本和20世纪90年代的拉脱维亚,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导致农地大规模退耕。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剩,欧盟从1988年开始实施退耕计划,退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在哥斯达黎加,受到政府的成本.共享机制的政策支持,退耕还林面积居中美之首。我国1999年后由政府政策支撑的生态退耕等原因,导致耕地数量迅速减少(自然驱动因子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和自然干扰等。因为土壤肥力衰退的限制,在整个热带地区、非洲东部干旱的泛滥平原以及山间高原和高山稀疏草地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流动农业”或“耕作.长期休闲轮作农业系统”,致使森林、草地开垦与农地退耕周期性重复出现。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研究发现,农地向林地扩张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服务功能,而且还威胁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性,因此生态退耕势在必行。我国农地弃耕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贫瘠、生态条件恶化、产出量小或是人力的限制,其中地力下降是撂荒的主要驱动因子。
3.生态退耕对植被演替的影响
3.1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关系
3.2生态退耕对植被演替过程的影响
退耕过程是一种生态恢复过程。很多研究表明,不同植被区生态退耕后的植被演替进程差异很大。在森林植被区,典型的退耕次生林演替顺序为:1年生和2年生杂草--多年生禾草和非禾草一木本植物--演替后期种。英国观测表明,10―30年开始出现木本植物,20―40年发生喜光种向耐荫种更替,100多年后演替为成熟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草原植被区,欧洲农地退耕还草后优势种的典型更替顺序为:1年生杂草一匍匐多年生植物一多年生禾草。例如在英国的Silwood公园,退耕还草初期以荠菜等1年生植物为主,在2~3年内大车前(Plantagom40r)等多年生草本占优势,演替机制以“忍耐型”为主。在我国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1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藜科植物种类数量较为稳定;随着演替进展,多年生植物优势度逐渐增强,禾本科种类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逐渐上升(张继义等,2004)。在高山植被区,如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山间高原和高山稀疏草地区,耕作.长期休闲的轮作系统,导致植被演替在休闲期间的次生演替较快,早期阶段以外来草本植物为主,中期以固氮的豆科植物等当地草本植物为主,后期演替阶段以高山稀疏草地特有的大型有茎莲座叶丛和灌木为主。
[参考文献]:
(Wilcox,1998;Warren&Topping,1999)
(唐克丽等,1998;程积民和万惠娥,2002;焦峰等,2005)
(李秀彬,1996;Fujisakaeta1.,1996;刘国华等,2000)
[关键词]野生动物旅游;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保护;旅游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文献总体情况
2.1
资料搜集及年谱分析
2.2文献内容分布与研究方法
本文对55篇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定量分析方法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的论文达到38篇(69.1%),使用构造模型方法的论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质性访谈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实际上,国外动物旅游研究更常见的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在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时,综合借鉴生态学、动物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概念与方法,在数据获取上进行大量问卷调查与统计,并采用质性访谈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3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界定
3.1
[关键词]“农家乐”;瓶颈;对策路径
我国“农家乐”旅游最初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成都,之后因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性而迅速风靡全国。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仙居县位于台州市的西部,灵江源头,境内交通条件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拥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仙居县“农家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目前已建有“农家乐”41家,总投资规模7000万元,床位数2400个,餐位数9000个,从业人员2280人,年接待游客69万人次,全年营业收入6300万元。当前,如何有效突破瓶颈制约,进一步合理引导、开发、扶持、规范、提升“农家乐”旅游发展,成为仙居培育农村新型产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
1.规划管理问题
各地“农家乐”旅游规划多未纳入风景旅游局审批管理,而是归口农林部门,造成出现管理上的“两张皮”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完备、可行的“农家乐”标准,加之监管主体不明确,扶持引导不到位,其开发整体上仍处于一种自发、盲目、无序状态,多数“农家乐”缺乏专项规划指导,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评估,往往造成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基础设施问题
3.人员素质问题
“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为经营业主及其亲戚朋友,遇有大批客流则全村动员,“全民皆兵”,这些人大多未经业务技能培训和健康检查,不具专业服务水准,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其服务人员也欠缺足够的岗前培训。多数“农家乐”经营管理者小农意识浓厚,经营理念落后,目光短浅,“赚得一个算一个”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4.产品开发问题
多数“农家乐”仍局限于“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初始、粗放经营模式,旅游产品单一,季节局限性强,“土、野、乐、趣”特色亮点不鲜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足,游客回头率和美誉度低。由于忽视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农业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不足,很难满足城市游客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
5.品牌营销问题
多数“农家乐”以坐等上门、被动经营为主,普遍缺乏品牌经营和市场开拓意识,目标市场、促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农家乐”之间缺乏成熟、稳定战略协作架构,“农家乐”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缺乏互惠互利合作,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形成旅游产业链,产业共生共长性太差,住、购、娱等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普遍偏小。
6.生态环境问题
一方面,经营者无视“纯自然、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承载力,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附属设施乱搭乱建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游客大量涌入,加之经营者环境卫生和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汽车尾气、尘埃以及餐饮、烧烤所致废气持续破坏空气质量,饮料瓶、塑料袋、快餐盒等等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农村原有资源、环境面临不可逆的可怕破坏。
7.食品卫生问题
许多“农家乐”基本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厨房、碗筷缺乏正规消毒措施。不少游客盲目推崇绿色无公害,喜欢现场购买“农家乐”自养的猪、羊、鸡、鸭等畜禽(有的还出售明令禁止的保护野生动物,如穿山甲、麂、野猪、珍稀禽类、蛇类、青蛙等),现场宰杀后未经检验检疫部门检疫即烹饪上桌,其中极有可能暗藏各种疾病隐患。
8.景区安全问题
多数“农家乐”改造自老旧土木结构民房,消防设施缺乏,存在较大火灾隐患。许多“农家乐”景区没有配设导游、导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游客单独行动容易迷糊走失发生危险。不少“农家乐”独处野外,安保投入不足,游客钱物被盗或被狗咬伤、猫抓伤事件时有耳闻。一些“农家乐”安装秋千、滑梯、跷跷板等游乐设施,质量不过关、养护不及时,容易造成意外人身伤害。
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的对策路径
1.突出规划先行,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依据当地农村一、二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与农村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评估,精心编制“农家乐”开发总体规划和近、中、远期发展详规。坚持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统筹推进、错位竞争,切实做好每一个“农家乐”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确保项目开发科学性、有效性、异质性和安全性。坚持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原则,通过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开发区域,引进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建立“生态监测站”,形成“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经营模式等切实可行途径,严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突出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
3.突出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4.突出产业培育,创树特色品牌
引导“农家乐”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不断延长产业链,延伸服务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农家乐”区域规模,做精做深“农家乐”产业内涵,把“农家乐”打造成为融食、住、游、购、行、娱六大要素于一体、能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农家乐”产品结构要坚持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差异、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温馨营造氛围,以天趣、闲趣、野趣展现魅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凸显内涵,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文化娱乐、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不断增加民俗文化、健身娱乐、劳动休闲旅游项目比重,不断增强旅游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着力打造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努力形成地区大品牌和多种特色中小品牌。
5.突出宣传效应,拓展市场营销
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在充分利用好省内外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介工具以及省内外旅游节展销会、大型农事节庆活动、专题研讨会等展示平台的同时,精心选取若干家经营规范、游客满意度高、品牌效应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的“农家乐”特色村(点)进行重点扶持、宣传包装,创造条件将其升级为集休闲、观光、娱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再通过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轰动示范效应。制定“农家乐”宣传营销总体方案和年度促销计划,设立市场营销专项资金,打造“农家乐”经纪人队伍,引导“农家乐”从业者深入分析客源市场现状结构和近期消费趋势,不断增强绿色营销、形象营销、文化营销、感性营销、CS营销意识,充分挖掘本地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外地客源市场。
6.突出素质提升,抓好教育培训
依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平台,建立“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以旅游政策、礼仪知识、服务规范、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烹调技能等为重点,对“农家乐”经营业主及财务、营销、厨师、服务、安保、导游等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兼具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专题培训和全员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兼具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在服务规范方面,要突出抓好“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消防、安保、导游、卫生、礼仪、环保等项目培训;在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方面,要认真挖掘、总结地方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不断提高“农家乐”文化内涵、品位和服务档次;在诚信经营方面,要教育“农家乐”从业者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1]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9)
[2]赵永江.“农家乐”旅游发展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6)
[3]邢剑飞.浙江“农家乐”研究[J].农业经济,2011(1)
[4]王龙贞.试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