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510102
二、入学要求
初中应届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5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群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任选其一)
电子与信息大类(51)
电子信息类(5101)
软件开发(6510)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6520)
计算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
(220102)
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
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育部考试中心);
2.“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初、中级证书;
4.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及以上证书;
5.知名行业企业认证。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市场洞察力;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7)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8)具有遵守规程、文明操作、一丝不苟、质量第一的职业习惯;具有安全操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9)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创业的初步能力。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掌握物联网系统设备使用与维护、系统集成等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4)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6)掌握传感器、自动识别技术、感知节点等感知设备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9)掌握物联网系统设备工作原理和设备选型方法;
(10)掌握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
(12)掌握专业其他行动领域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编程工具;
(5)具备运用计算思维描述问题的能力,能阅读并正确理解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的能力;
(7)具备物联网硬件设备的安装能力;
(8)具备物联网网络规划、调试和维护能力;
(9)能够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系统软硬件操作系统;
(10)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界面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
(11)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基本能力和工程施工管理能力。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公共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模块和文化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等。
(一)主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序号课程名称(学时)主要教学内容目标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2学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32学时)阐释职业生涯发展环境、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了解个体生理与心理特点差异,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职业群及演变趋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提升职业素养的方法;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3哲学与人生
(32学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4职业道德与法治
(42学时)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5思想道德与法治
(48学时)本课程包括知识模块和实践模块。
知识模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理想信念内涵与作用,确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及其规范,在实践中养成优良道德品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实践模块:通过课堂讨论、经典回放、文献报告等课堂实践,校外参观学习、假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效衔接。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72学时)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系统阐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旨在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又体现这些理论成果的理论逻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又体现各个理论成果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语文
(292学时)本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口语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职业模块:劳模、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科普作品选读。
拓展模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古代科技著述选读,中外文学作品研读。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加强语文积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语文鉴赏和感受能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思考和领悟意识,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发展语文学习潜能。
8数学
(244学时)本课程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发展(应用)模块。
必修模块:集合、不等式、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复数、线性规划初步、平面解析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等。
选修模块: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上述四个部分内容中选择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发展(应用)模块: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等内容,或专业数学(如线性代数)。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概念、结论等的产生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9英语
(292学时)本课程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以主题为主线,涵盖语篇类型、语言与技能知识、文化情感知识。
在自我与他人、生活与学习、社会交往、社会服务、历史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自然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个主题中,涵盖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等文体,并涉及口头、书面语体。
语言与技能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
10信息技术(96学时)本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必修)和拓展模块(选修)。
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技术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
(二)主要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序
号
课程名称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目标要求
1
电工基础
(132)
安全用电常识,用电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路分析的能力;电工测量技术,具备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检测一般电路的能力及常用工具量具维护保养能力,阅读、分析一般电路图;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交流电路、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等。
熟悉安全用电常识,掌握用电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路分析的能力;电工测量技术,具备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检测一般电路的能力及常用工具量具维护保养能力,初步具备阅读、分析一般电路图的能力;掌握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交流电路、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等
2
电子技术
(136)
半导体元件及常用其他元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线性基本单元电路的要求和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图及主要参数;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
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正确使用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分析典型的数字电路;使用数字集成块设计简单电路。
本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熟悉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能分析并排除典型电路故障,能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
本课程系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宜采用或编写相应教材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注重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68)
C语言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符;基本C语言结构程序设计;数组、指针、文件、编译预处理等了解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计算机网络技术(64)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及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具有使用网络的初步能力,具有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96)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64)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自动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90)
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自组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发展概况,物联网无线自组网中的移动性管理、拓扑发现与通信感知、功率控制和负载均衡,以及zigbee、蓝牙、wifi、NBiot等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组建技术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核心内容、典型应用和应用热点。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科研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无线网络领域的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研究、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再学习、研究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64)
本课程主要介绍MCS-51系列单片机硬件系统、开发系统,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定时/计数、中断系统,系统扩展和单片机接口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熟悉MCS-51单片机的外部引脚功能及
5
JAVA程序设计(68)
本课程主要介绍Java语言特征、常见的Java类库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Java程序的开发过程;常用数据结构及Java编程语言的语法;利用Java语言编写面向网络应用的简单程序。
6
网络组建及应用(64)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常用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和通信传输介质的性能、特点;局域网体系结构和局域网技术以太网的性能、特点、组网方法及管理;主流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管理方法;DNS、WWW、MAIL、FTP和代理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Web网站的建立、管理与维护方法,网页制作技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小型网络系统的设计、构建、安装和调试,中小型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能够根据应用部门的需求,构建和维护Web网站,并进行网页制作;具有网络管理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并能够获取相应资格证书。
(四)主要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序号课程名称(课时)主要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及要求
1电子焊接及仪表使用实训(30)完成节能路灯控制电路搭建装配和功能调试和贴片式收音机的装配和调试。掌握在通用板上进行电路搭建装配,装配完成后根据电路功能要求进行调试检测实现功能。掌握贴片元件装配基本方法步骤,根据要求完成贴片式收音机的装配和调试。熟练熟悉常用仪表。
2电工实验(60)电工基本操作技能,白炽灯电路的安装与检修,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检修熟练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名称,作用及结构。掌握几种常见的导线的接线方法。正确识读白炽灯照明电路中的电气图形符号,了解其它常用电气图形符号。知道用万用电表检查和维修电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安全用电的规则,正确识读日光灯照明电路中的电气图形符号,了解其它常用电气图形符号。
3单片机应用实训(60)完成一到两个单片机综合应用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如6位LED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温度检测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掌握单片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单片机软硬件设计、开发、调试、智能电子设备维护等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学期
周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入
学
教
育
与
军
训
劳动
/
机
动
周
授课周数
考试周数
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论文)
企业见习
顶岗实习
内容
一
20
16
专业认知
二
电工实验
三
17
电子焊接及仪表使用实训
四
电子电路实训
五
单片机应用实训
六
物联网工程布线实训
七
考证实训
八
15
创业与就业教育
智能家居综合实训
九
14
毕业
设计
十
0
顶岗
实习
18
总计
200
143
9
11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录)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2.专任教师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杨祾,高级讲师职称,获得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及电子工程师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20年,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省市级课题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4.兼职教师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1)专业教室均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主要实验实训场所
序号
实训室名称
主要功能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名称
数量
电子电工技术实训室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测试实训
电子电路实验方法实训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实训
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训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实训
电工技术实训装置
20台
单片机实训室
KeiluVision2环境下学习编写、调试和仿真单片机程序
基于C51单片机软硬件开发
基于C51单片机的科研项目的研发
单片机实训装置
传感与检测
实训室
环境监测网络工程现场安装、调试实训
安防监测网络工程现场安装、调试实训流量远程检测工程现场安装,调试实训电量检测工程现场安装,测试实训
传感与检测实训装置
20套
电子CAD实训室
EDA实训
机械CAD绘图实训
PROTEL实训
EWB仿真
40(台、套)
物联网工程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工程综合实训单元
综合布线基本技能训练单元
综合布线展示单元
综合布线工程综合实训装置
10套
程序设计
C、Java等语言编程实训
40套
7
物联网典型应用综合实训室
物联网应用实训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
智能家居实训系统、
智能交通实训系统、
智能农业实训系统等
8
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传感教学实训
RFID及二维码实训
ZigBee无线自组网实训
物联网通用实训平台
3.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和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有智能家居实训基地。并与宏恒胜(淮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瑞特电子有限公司、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淮安市淮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淮安金恒泰电子有限公司和淮安菲力特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信息化教学
学校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
学校配备了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源,供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有关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方法、思维以及实务操作类图书,信息技术和传统文化类文献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建设了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基于“德技融合、素质本位、知能并重”育人理念,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充分考虑本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创设真实企业情境,提炼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设计活动及组织教学,认真挖掘育人元素,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环节中获得新知与新技能。结合现有线上平台课程资源,认真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
2.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专业公共课程主要采用单班上课的组织形式,人数不超过40人;一些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类选修课程适当采用合班上课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本专业的学生合班,也可以与其他专业的班级合班(如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单班上课的组织形式;
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类课程采用小组项目组组织教学形式,分组集中讨论或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小组3-5人;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类课程采用导师制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五)学习评价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由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组成的评价体系,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通过多样式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技能的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有必修课和学生选定的选修课及岗前实训等均在教学过程中或完成教学目标时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者取得该课程学分。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实施技能考核等考核方式。每门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相合的形式进行。
1.笔试:适用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该门课程不合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由专业教师组织考核。
2.实践技能考核: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技能考核应根据应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其相应的主要技能考核项目,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考核。
3.项目实施技能考核:综合项目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项目开展的,课程考核旨在评价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及工作态度及团队合作能力,因而通常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考核。
(六)质量管理
1.学校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设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学校加强专业教研活动,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学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监管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视导和必要的质量监测。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评价,符合下列要求的,予以毕业:
1.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操行考核合格;
2.完成本方案所制定的各教学环节活动,各课程成绩考核合格;
3.取得本方案规定的本专业通用能力证书、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应的基本学分;
4.修满本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要求。
十、其他说明
(一)编制依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
4.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5.《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苏联院〔2019〕12号)。
6.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安排建议(试行)的通知》(苏联院教〔2020〕7号)。
7.《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二)方案执行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16-18学时计1学分(小数点后数字四舍五入)。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教育)、顶岗实习等,1周计30个学时、1个学分。学生取得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有关技术技能,可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
4.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5.学校以书法、美术、音乐课程为主体开展美育教育,安排2个学分的艺术(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2个学分以上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6.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依据教育部要求,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并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专题教育16学时。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开展劳动教育,并设立劳动周,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7.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由学校制定毕业(论文)设计课题范围和指导要求,配备指导老师,严格加强学术道德规范。
(三)方案制(修)订开发团队及主要成员
1.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陈宏明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新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建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林以猛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舒礼峰淮安淮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海军淮安博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谭长良江苏淮工深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耀坤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