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农村,指乡下,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1、黑地膜适应西瓜、土豆、黄瓜、青椒、番茄、小白菜、黄瓜等农作物。
2、保肥能力强:用黑地膜覆盖的土壤,因土温变化平稳,有机质处于循环状态,测定表明:黑膜覆盖栽培作物下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等营养指标,比覆盖透明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保水能力好:黑地膜覆盖后地下5厘米含水量,不论在覆盖后两天或覆盖后35天,都比透明膜高4-10%。
4、防不良影响:黑地膜透光率低,辐射热透过少。黑膜覆盖的土壤,在植株生长盛期,土温比用透明膜低1-3℃。由于增温幅度小,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
5、提高产量:由于黑地膜比透明膜土温提高少,特别是一些根系要求土温低的作物,覆盖黑膜后无论早期产量或是总产量都能比覆盖透明膜的高。
6、抑制杂草生长:用黑地膜覆盖,地面杂草因光照条件不足难以生长。覆盖透光率为5%的黑膜后,一个月后土壤几乎不见杂草。目前国外发展有色地膜的势头日益强劲,已占到农用地膜总量的1/3,尤其是黑色农用地膜,已占到有色地膜的90%左右。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一句农业谚语,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