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项目,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企业治理的逐步提升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企业对于应收账款也愈发重视。但是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凸显,企业间账款拖欠现象十分严重,进而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合理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依然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健全
首先,合同管理不规范。合同是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合同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正因为如此,对合同的管理应该慎重。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每笔逾期应收账款的后面经常缺少完善有效的合同协议。更有甚者,竟信奉口头上所谓的“君子协定”、“一诺值千金”,一旦因账款收不回而对簿公堂的时候,又无法拿出相应的证据,难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和财务两个部门负责。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如果这两个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应收账款管理混乱。在日常业务中销售部门往往只注重销售;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两者缺少沟通,出现问题后容易相互推诱。
最后,没能建立有效的应收账款预警系统。应收账款预警系统是为了避免应收账款过度膨胀,提高企业预测应收账款风险的能力而建立的一个预防系统。如果没有预警系统,则当应收账款周转率、收现保证率、坏账损失率等评价应收账款的指标接近或超过一定的标准时没有提示,这样势必造成应收账款信息失灵,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过度赊销
赊销是产生企业应收账款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销售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那些看似经营规模庞大的企业,因为对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放心地赊销产品。殊不知,正是在名牌光环的作用下,供方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轻易落入“陷阱”,造成应收账款难以回笼,货款旷日持久地被拖欠,最终产生坏账。
(三)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
企业对往来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是从源头上扼制应收账款增加和形成坏账的重要途径。现实中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三道基本程序,即客户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对于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不予重视,更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这些都是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的重要原因。
(四)个别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当往来客户不履行合同付款义务,企业的应收账款期索要无果时,个别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造成欠债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法律的约束力相对淡化。
二、应收账款过多给企业带来的弊端
(一)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负债增加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金运用的表现,资金运转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转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与流通,价值形式与价值实现相统一的过程,也是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再到货币资金依次转化的过程。企业成品资金不能及时转化为货币资金,容易造成企业储备资金等生产性资金短缺。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资金运转紧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为维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往往需要依靠拖欠其他交易对象的货款或举债,增加了企业的负债。
(二)夸大企业经营成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由于我国企业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账上利润虽然在增加,但是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三)高估企业偿债能力,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分析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都是用来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但是这些都涉及到应收账款,较高的应收账款金额直接影响到指标数值的大小,而高流动比率、高速动比率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如果企业的速动比率较高,但应收账款规模大,周转速度慢,变现能力差,那么企业真实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比指标反映的差,从而降低了指标可靠性,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四)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
应收账款的增多使得企业需要面对庞杂的应收账户,增加了核算时发现差错的难度,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而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得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回的不能按时收回,可以全部收回的只能部分收回,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难以收回,最终结果就是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对于合同约定不明而拒绝付款的客户,应弄清客户拒绝付款的原因,并向客户解释清楚销售条款的内容,从而消除客户拒绝付款的理由。有时客户故意把合同约定不明之处作为拒绝付款的借口,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收账人员必须小心行事,耐心做好客户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收回账款。因客户在验收货物或劳务成果时发现数量或质量未达合约要求而拒绝付款时。企业应及时消除客户不满意的因素,从而消除客户不付款的理由。
(二)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加强催收力度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信用部门也要经常计算账款回收期、账龄结构、逾期账款率、坏账率等指标,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为评估、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体情况。其次,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对账单应由双方供销当事人和财务人员确认无误并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对于逾期拖欠的应收账款应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账龄分析,并加紧催收。最后,信用管理部门在账龄分析表的基础上,将逾期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应收账款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催收。
(三)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对公司客户按期、足额偿还欠款的能力与意愿的相对风险的意见。信用评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受评对象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对影响受评对象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而系统的考察,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受评对象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总体来看信用评级对企业进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而:宏观环境、产业背景、政策和监管环境、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管理素质、财务状况、担保和其它还款保障。信用评级建立后,需要根据客户的评级结果分解应收账款控制指标,制定对策,落实责任。应收账款控制指标的分解分为两方而,一是对内将应收账款指标落实到各销售分公司并具体分解到每个业务员;二是对于重点客户根据其应收账款、货款支付能力,相应制定信用政策,以此来确定公司可以接受的付款方式。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债权,其容易变现、流动性较强,是流动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应收账款持续保持较大规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应收账款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能否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有序地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实现将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与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