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花生全程可控施肥技术专利权转让签约仪式举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张正和山东高复利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亮分别代表让与方和受让方在合同上签字,专利权永久转让费100万元。
花生全程可控施肥技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拥有4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
签约仪式现场。
据介绍,为夺取花生高产,许多种植户往往在播种前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作基肥。大量试验证明:氮肥过量,会严重抑制花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易引起花生前期徒长、倒伏以及肥料的浪费和土壤酸化、生态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具有固氮功能的豆科花生,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固氮能力以及对氮素的需求量不同。在苗期,花生幼苗尚不具备固氮能力,因此需要外来的氮肥做“起爆氮”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开花期至结荚期,是根瘤供氮盛期,过多的氮肥会抑制植株根瘤菌固氮,出现“氮阻遏”效应;饱果成熟期因根瘤衰老,固氮能力减退,则需外界补充氮肥,保证荚果饱满。传统的施肥方式,播种前一次性过量施用速效氮肥,易造成“氮阻遏”,肥料利用率下降。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已经成为制约花生种植节本提质增效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
该技术在山东临沂、烟台、青岛、泰安等地示范应用,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采用新技术可增产8%-15%,亩增收花生30-60公斤,节氮10%~28%,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部分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测算,全国花生种植面积7000余万亩,如果有一半面积采用这项新技术,按照平均每亩节约化肥10公斤的标准,每年可节约化肥35万吨。
王玉亮表示:“传统的花生种植氮肥施用量很大,不重视钙与中微量元素,施肥方式多采用‘一炮轰’,很不合理。我们公司在山东省农科院万书波团队指导下做过多点多地对比试验,采用该技术,确实能满足花生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种植户节本增效,公司也有钱可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