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周末发布了品种审定办法,加上之前的安全证书,转基因的商业化从行政准备的角度来说已经具备,商业化有望提速,市场预期较高。
这次修订一共4个部分,品种审定办法、种子生产加工许可证、品种命名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修订案出来后,大概率会通过,从种子研发到生产、销售、播种,政府从框架上已经完成了。生物育种大方向和大趋势必定是推进的。2020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生物育种产业化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前者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的,不要让舆论干扰转基因技术发展;后者是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分重要,目前行业发展中所有的活动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后续的种子法修订,以及9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又谈到转基因这件事,增加“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的表述,政府进行严格监管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这次的修正案中,品种审定完的生产加工许可证也配套给做了,都是种业司要管的,还包括派生出品种如何去命名;此外还有一个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修改,字眼统统修改为“转化体”,基本上已经和国外看齐了,性状公司、品种公司、转基因品种公司三方协作的边界讲的非常清楚,简单来讲,这四个法案如果通过,以前困扰大家很久的转基因品种是什么、怎么来、和受体的关系、如何审定、生产加工等问题,政府层面基本做完了,如果顺利实施,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审定以及种子加工生产基本政策层面做好了。
我觉得比较快,品种审定这些都属于“办法”,农业部可以拍板的;种子法慢,是因为要上人大;条例类的国务院负责拍板。所以农业部敢把这几个办法掏出来,就说明比较乐观了。而且推进转基因商业化这个是写进了十四五的,政府说到做到,就是十四五结束前得种到田里面。
3、对商业化放开后的市场格局判断,会否有更多公司拿到证书参与竞争?
5、对转基因种子价格的判断,种子公司每亩收费情况?
6、杂交玉米市场集中度会否有变化,集中度是否会提升?
7、转基因技术复制的难度?侵权转基因种子的技术难度高吗?
搞转基因种子反而会变得更简单,肯定有人会干这种事。比如我知道你这是转基因种子,买一包种下去,杂交,喷除草剂,死了的扔掉、活的留下来,种几代就基本搞定了;但同时也更容易被抓,暴露的风险也很大,这就派生出另一个问题:这么多种子公司不一定死掉,可能被并购等,中间层的种子公司在自己的区域内还是有一定过人之处,如果能被头部种企看上,就把品种卖给他们。还是有很多灰色地带,我国的玉米区域性很强,小公司和当地的农委等有千丝万缕联系,比较难根除。
8、以后的转基因品种按销量收费,如何通过技术层面去确定销量?
性状公司优先选择大公司玩,大公司意味着大品种,推广面积农业部每年有数据,而且上量;小公司可能会有虚报、隐瞒。
9、从杂交品种公司本身来说,即使是目前单品最高的上市公司手上有的品种数量也非常多,如何验证实际的量?
非常精确还是有难度,可以通过经销商调查、按制种量来大致估计。通过纯技术手段做不到。
10、行业对类一次性的买断式技术服务费的收费量级?
11、如果转好后,性状公司在品种上除了持续收费,还有其他服务和收费途径吗?
其他直接服务较少,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的转化体,后面销售环节涉及不多。
12、郑单958等这种没有受保护的品种怎么办?
理论上讲谁都可以拿这些品种和性状公司合作。红利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的。郑单958的命名问题,基因工程改变后的品种和原品种同名,要获得原品种公司的同意。
13、转基因推广后草甘膦的配套情况?
14、要为了转基因品种专门做新的农药?
是的,为转基因玉米定制,捆绑销售模式会比较好,考虑到农药在不同品种中的渗透性等。一旦把农药制剂搞出来,后续成本很低,所以这也是一个可观的利润。量上也要有一定增加,6亿亩的玉米地以前没有人敢喷草甘膦,现在多出了这么大一块市场。中国现在是草甘膦生产第一大国,专利保护也过期了。
15、明年如果审定落地,会否有些公司会同时开始制种,明年年底或后年初就形成销售?
可以这样干,但不合规,品种审定没拿到但大规模制种这是很危险的。种子一旦产生库存非常要命,在仓库放两年就用不了了,因此大公司会把控地很严;第二,这个事情挺敏感,大公司或许不会选择这样做。一般一个新品种出现时,还没大规模制种前公司会将品种先发给大客户或核心经销商几亩地的量,估计还要经过中间这样一个过程。
16、转基因棉花商业化角度看不太成功,原因为何?玉米如何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