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成本高、资金回笼慢,加之多数农产品利润率较低,不仅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还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项目承建主体等多渠道扩大有效投资。
近年来,我国诸多省份在创新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近期,农业农村部对各地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案例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四类投融资模式,即地方平台统建融资模式、大型企业自建投资模式、农业园区招商引资模式、产业龙头联农筹资模式,并在6月15日召开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上发布,为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谋划充实融资项目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供了参考借鉴。
地方平台统建融资
该模式以地方成立的国有平台投资公司或平台投资公司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合资成立的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范畴内,依托项目实施主体的国有企业背景,充分发挥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在项目设计、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一揽子投资优势,整合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多渠道资金,提升项目投资效能、优化项目投资结构,统筹进行项目投融资,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项目建成后,项目资产产权归项目实施主体所有,项目实施主体既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等方式给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使用,也可以自主经营并整合项目租、售收入等综合性现金流还款。
2018年以来,江西宁都建成设施大棚蔬菜基地240个,面积5.7万亩,基地覆盖全县24个乡镇,形成了“一园一带一区”重点产业布局。该县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融资主渠道作用,设施蔬菜基地共投资20.6亿元,其中宁都城投集团发行企业专项债8亿元,宁都农投集团提供自有资金6.6亿元,并从农发行、九江银行等获取中长期贷款6亿元(授信8亿元)。
大型企业自建投资
不少大型企业立足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有资本雄厚、信用基础好、专业技术性强等项目投融资与运营优势,自主融资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并依托项目运营收益或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还款。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项目是北京市首个高效设施农业试点项目,由首农食品集团西郊农场所属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美味、安全的高品质果蔬。该项目总投资4.76亿元,其中建设单位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筹资金4.08亿元,财政奖补资金0.68亿元。项目主要依靠运营生产果蔬形成的产品销售收益、提供高效设施产业技术服务等形成经营性现金流。
浙江华统生猪保供生产设施项目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农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省金控公司等部门和机构,支持华统公司在全省布局并建成18个10万头以上大型现代化养殖场,为全省生猪增产保供和畜产品供应保障发挥重要作用。项目计划总投资70亿元,其中:企业自筹25.89亿元,银行贷款33.16亿元,农业产业基金投资8.14亿元,财政补助2.81亿元。
农业园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不少地方以各级农业园区或集中规划的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作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作为抓手,以提供配套服务为保障,综合运用农业及各级财政补贴和奖补资金等,对农业园区开展土地平整以及路、水、电、网、热等“七通一平”和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企业入园投资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提供基础条件。项目建成后,资产产权归入园投资企业所有,入园投资企业采取自营、租赁或与其他农业主体联合经营等多种运营形式获得收益,并依托项目收益或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还款。
甘肃省肃州区大力发展戈壁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戈壁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县、戈壁生态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该地规划建设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06.5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3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科技交流与综合服务等项目建设;企业投资90.20亿元,进行农产品种植、涉农制造、涉农服务、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建设。
产业龙头联农筹资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产业园”项目采取“地方平台增信、行业龙头运营、农户合作养殖”的运作模式。由广东省云浮市内各区县成立投资平台公司,依托平台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政府背景,为项目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支撑。温氏集团依托品种培育、养殖生产、屠宰加工、产品包装与销售等全产业链运营经验,对项目进行全程经营管理,助力项目实现稳定收益。项目招收当地农户合作养殖,并带动周边农民就近就业。目前,项目总投资5.86亿元,投资平台企业按不超1∶1的杠杆比率,撬动农业发展银行云浮分行和云浮市农商行提供1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贷款规模3.08亿元,年化利息不高于4%。
四川广元50万头优质生猪种养循环基地项目按照“政府匹配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出技术资金、农户投入土地人力要素资源、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模式,合力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广元市、昭化区政府对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资金奖励以及贷款贴息支持,西藏新好全资子公司广元新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筹1.72亿元,农业银行贷款6.9亿元。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循环养殖发展模式,预计每年可带动400户以上农户合作养殖,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