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石湖村村民刘武强的黄桃农场。他家的黄桃经过近10年的精心培育,几乎年年实现丰产。
据了解,刘武强刚开始种的是本地红桃。那为何会改种黄桃?
那是2010年左右,刘武强一家人去上海旅游,偶然发现黄桃。“市场上,一个黄桃10元,我们都不舍得吃,也吃不起。”刘武强说,“我买了一个黄桃,发现桃皮特别软,可以直接剥下,一口咬下去,又水又甜。”
虽然黄桃的价格高、受欢迎,但刘武强不敢贸然栽种,而是选择继续考察。
刘武强回忆,在杭州的一家黄桃采摘园里摘黄桃,要10元一公斤,那个时候他开始对黄桃有了信心。
把原先的红桃改种成黄桃,就要把老树挖掉,才能栽植新树。“说不心疼,那是骗人的。”刘武强说。
最终促使刘武强下定决心的是2016年前后,红桃价格一直疲软,最低的时候,一公斤红桃卖1块4毛钱左右。
“那几年我亏损比较大,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想长痛不如短痛,于是狠下心,开始改造桃园,种黄桃。”刘武强说。
桃园改造完,黄桃成熟的头两年,刘武强因为没有经验,黄桃经常腐烂,掉落地上。
“黄桃成熟后如果不及时运走,就会烂到地上,运不走了。”刘武强说。
为了更好地储存成熟的黄桃,刘武强又出资17万元,建设了小型冷库。
“冷库建好后,头一年因为冷库温度过低,把桃都冻坏了。第二年,温度往上调,但又调高了,桃烂了。第三年,我才摸索到真正适合的温度。”刘武强说。
储存的问题解决了,刘武强为了延长收获期,增加了多个黄桃品种,使现在的黄桃收获期从8月初一直持续到11月底,3个多月一直有黄桃收获。
刘武强告诉记者,目前,他家黄桃亩产达到4000公斤,去年在网上销售是10元一公斤,批发给网店是8元一公斤。
据了解,石湖村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积极延长黄桃产业链,已经实现了黄桃罐头、黄桃果脯加工;同时还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打造农业采摘、观光旅游等项目,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深加工深挖资源优势
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山西弘芙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芙华”)是一家专业生产水果果粒果酱(复合)系列、水果果粒果酱(单品)系列、干果果酱系列、工业果酱类及速冻果蔬类产品的公司。
该公司深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20年,获得“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等多项荣誉,是芮城县果品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走进弘芙华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转。该公司负责人刘荣军介绍,公司现在采用的是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生产设备,两条最新的生产线从意大利进口,生产效率极高。
自2017年成立以来,弘芙华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发展壮大。
“黄桃一直是我们公司重要的生产原料之一,但在发展加工用黄桃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一些困难。”据刘荣军介绍,过去加工用的黄桃多为黄金冠等品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大,但是价格不稳定,时高时低。
“县果业发展中心引进的南非系列黄桃确实挺好的,以前老百姓种植鲜食桃需要套袋,精细化管理,投入比较大。”刘荣军说,“而加工用的南非系列黄桃不需要套袋,管理相对粗放,收购对外观品质要求不严,只要符合加工条件就行。引进新品种的时候,我们公司与桃农商议好了1元/斤的保底收购价,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收购价格一直在每斤1.5元左右,去年最高到2.3元一斤,一亩地能有8000斤产量,收入轻松过万。”
近些年,弘芙华致力于建设自有生产基地,在永乐镇永乐村建设黄桃基地100亩,古魏镇太安村建设黄桃基地1000亩,古魏镇董村建设杏基地2000亩,绛县建设山楂基地1万多亩,还和陕西省富平县的柿子种植户、河北省保定市的草莓种植户等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仅在风陵渡镇,该公司就惠及农户2000多户,每年每户农民可增加收入1万余元,并安置周边200多人就业。
“多亏了弘芙华,桃、杏、苹果的价格才上去了。”在芮城县,特别是风陵渡一带,说起弘芙华,农户们纷纷点赞。
好的原料加上好的设备,自然有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必然能引来好的客户,打开好的市场。
“果品加工产业前景广阔,芮城县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技术、资金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积极布局,在延链、强链上下足功夫,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刘荣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