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概况

生产方面。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最新调查的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目前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积共计698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20%,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两个洲为大洋洲(约占实际有机农地的50%)和欧洲(21%)。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50%)、阿根廷(4.9%)和中国(4.3%)。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市场约90%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近四年三国均位列前三,销售额占比依次为43%、11%和9%),中国位列第四(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持续稳步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然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挑战是全球有机行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认证的复杂性;第二个挑战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欧洲的有机食品销售占据了总额的近90%,亚非拉地区都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第三个挑战是供应短缺,有机食品销售额在2003-2017年间增长了近3倍,然而有机农地面积的增加则相对较少,未来有机食品很可能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第四个挑战来自贸易协定,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受到了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英国大多数有机食品的原料和产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欧洲国家,脱欧也将对欧洲有机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原国家认监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增加到了64家,中国境内共有12226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8955张,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作物种植生产面积达到313.5万公顷。2017年是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长超70万公顷,增幅逾32%,为有机农地的全球性增长做出了贡献(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机农地增长量第二位的国家。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最多的两大区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聚集了较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获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9.5%;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活跃,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加工企业较为集中。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依然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行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3—2018年种植类证书的发放量占证书发放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类占比5%左右,水产类3%左右。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存在生产者生产出来销售不畅、消费者虽有需求但对有机产品信任度不高、购买力不足等问题。2015—2018三年的有机产品消费额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费额所占产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机产品消费额占当年产值的45.4%。中国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总出口贸易额的80%,其次为加工产品,没有动物产品出口。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土地单产的要求,有机农业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粮食总量需求,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无法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适度规模发展战略。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先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三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四是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不足,有机生产与有机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缺少有效的产品流通渠道,导致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滞后,受到其他农业产品的制约。

1.有机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量不合格有机产品得以上市流通,影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有机认证机构和企业的监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更加熟悉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经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未进行明确界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也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2.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技术较为缺乏、防治病虫害能力较为低下、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为稀少等问题。目前,有机农业生产理论、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生产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标准要求的有机食品加工工艺、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专门进行有机农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规范有较强的需求,有待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3.有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管理者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追踪体系,使得有机农业产业有许多空子可钻,有机农业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报道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信赖度下降,更加挤压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有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精英人物。

4.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小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建设

2.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3.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增加农业人才投资,开展新型农民和“三农”人才培训,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精英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留住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人,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THE END
1.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10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传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c31hti.html
2.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10篇(全文)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大农业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74万元,同比增长17.72%。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t0i1t4i.html
3.“十五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研究重点及方向研究要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和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的重要论述,研究我国及全球重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情况,结合人口结构、消费升级等变化趋势,分析预测未来各类重要农产品供需形势,提出对策建议。 三北地区光伏治沙关键问题研究 http://www.china-cer.com.cn/guwen/2024090628730.html
4.绿色发展论文15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19713.html
5.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提案精选汇编关于推进三门县农产品电商化发展的建议 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农产品滞销亊件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广大农民、合作社、食品企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存在滞销,另一方面中国亿万人民http://www.smzx.gov.cn/wshows633.html
6.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运营模式及前景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242、农业生产规模分析 3、农业经营情况分析 2.1.2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1、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成长阶段 (3)创新阶段 2、农业产业化主要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布局区域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5)管理企业化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34280002&efid=EPIHWETIl1ftekG1bY3h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