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中心的东北欧亚:理解东北兴衰的一种视角

中国东北不应被视作一个孤立的空间单位,而应该放到更大一层生态、地理和历史空间中认识。我把这一空间称为“东北欧亚”,它包括萨哈林岛在内的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蒙古国东部、朝鲜半岛北部及日本北海道。这一广阔的地域迫使我们不但要重新思考“中国”的概念,还要重新思考“亚洲”的概念。我们至今对这片地域没有一个固定的命名,甚至在流行的学科分类体系里,它也很少被视为一个整体,亚洲研究中一般不包含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而主流的俄罗斯研究,也很少涉及临近的中、日、韩、蒙诸地域。①

文字记录的当地历史,也多集中在大黑龙江流域地区,因为此地相对温暖,人类活动和交往更加频密。即使在今天,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经济重心(90%以上的农业、重工业、消费品制造、食品加工),也是在南部的5个行政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海参崴和伯力两个边境城市的人口,亦远远超过本地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共青城。正因为南部地区是沟通俄罗斯与东亚的门户,才出现这种南重北轻的格局。

这一辽阔的地域之所以有地而无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从当代民族国家的视角来认知它。③不论历史学家还是政治学家,他们多以各个国家的中心地带出发,眼光局限于现有的国家边界。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个地区属于欧美术语中的“远东”,但这个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强烈的词汇,如今早已被主流学术界弃用,只有俄罗斯还用它指称一个联邦区。在英美学界,东北欧亚并非一个独立的研究类别,它和“内亚边疆”的概念有部分重叠,但后者是将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视为一个区域,且更多是指广义“中国研究”中的一个概念。④在20世纪之前,无论是中国、日本、朝鲜还是俄罗斯,都把东北欧亚诸族群视作蛮夷。⑤在由国家主导构建的历史叙述中,这一生态、历史整体,被分割成数个从属于周边国家的次级地区。这样一种视角有意忽略了本地族群间的交融影响,并忽视了现代帝国或民族国家到来前,本地区在多元文化交互作用下的长时段发展。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一地区类比于斯科特(JamesC.Scott)等研究东南亚的学者笔下的“佐米亚”(Zomia),即从印度支那半岛伸展至印度北部的高原地带:两者都被现代国家疆界所分割,当地多元的族群也都被周边国家视作边缘性存在。⑥

因此,关于东北欧亚边疆的叙述,往往带有国家中心主义的偏颇。其中最为典型的,大概要算俄罗斯东进史。其一般叙述是这样的:受皮毛贸易利润驱使,斯特罗格诺夫(Stroganov)商业家族,在伊凡雷帝的支持下,招募了由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YermakTimofeyevich)率领的哥萨克⑦雇佣兵,开始了征服西伯利亚的征程。叶尔马克和他手下的840名哥萨克凭借先进的武器,在1582年入侵了西伯利亚汗国。此后,莫斯科迅速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域推进,在这片“未知之地”(terraincognita)建立了无数据点。1647年,俄罗斯人建成太平洋沿岸的第一个据点:鄂霍茨克,1860年以前,该城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堡垒。历史学家阿兰·伍德提示说:“如果以叶尔马克1582年的侵袭为起点,那么俄罗斯早期殖民者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跨越整个大陆,仅仅用了65年。”⑧

人们经常把俄罗斯东扩和美国19世纪的西进运动相比较。⑨和美国的“昭昭天命”(manifestdestiny)叙述类似,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扩张事件,也多采取一种单向的殖民视角。它强调俄罗斯帝国/国家建设的连续性,却无视本地区长期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仅仅压缩为65年的一瞬,成为俄罗斯国家整合的一个局部。另一个问题是,以俄罗斯国家为中心的叙事,将东进运动抽离其全球史脉络,将之描述为一个“偶然性”事件,主要由特定的“民族英雄人物”来主导。资本积累的原动力,加入全球商业竞争的欲望,很大程度上与边疆开拓的叙事分离处理。

二、转换历史叙述的视角:东北欧亚作为中心

史学界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对世界体系论的应用以及对边缘社会的强调,为我们重新审视这片多边边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5笔者将东北欧亚的历史展开和变化,置于区域和全球史(而非国别史)的框架下进行认知,并考察这一地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这并非要否定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竞争性民族国家建设是东北亚边疆建设的最重要刺激因素。相反,突出边疆作为中心,恰恰是重思边疆与内地的交互影响,目的是重新认知近代民族与国家建设的历史意义。同时,它也为我们思考本地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一)蒙古帝国之前的古代

东北欧亚是众多阿尔泰或突厥语系族群的诞生地,其中许多族群,比如肃慎、秽陌、扶余、东胡、乌桓、靺鞨、高句丽、室韦、契丹、女真等,逐渐融入或合并于其他族群。还有其他一些族群,如满、雅库特、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科里亚克、鄂温克、楚科齐、尼夫赫、阿伊努等成为今天中、俄、日等国认定的少数民族。这些族群的边界其实很不清晰,本地族群之间,以及他们同周围的汉、俄罗斯、蒙古、韩、日等民族之间,既有很大重叠又相互涵化。本地族群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他们大多从事渔猎、采集和游牧的生产方式。当然,在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本岛北部,一些人群也从事农业生产。考古发现,本地人群的社会政治组成各异,有的形成了国家,有的则没有。但直至蒙古帝国设立辽阳行省以前,没有任何政权将东北欧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管辖体系。当地人建立的王朝国家统治这片疆域的不同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高句丽、渤海、辽和金。

东北欧亚的早期历史主要记录于中国史书。官订历史突出中原王朝和匈奴王朝之间在华北、蒙古和中亚的地缘冲突,而在东边,位于大黑龙江流域的不同部落政权(乌桓、鲜卑等)往往被视为中原-匈奴博弈中或敌或友的第三方。历史学者大多认定,在这一早期阶段,来自中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最为显著。16汉王朝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北部设立了汉四郡。到了西晋时期,随着高句丽的崛起,四郡荒废。唐王朝在公元668年联合新罗推翻了高句丽,随后唐朝不但控制了鸭绿江和图们江两岸,而且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土著建立了宗藩关系。与此同时,其他邻近政权也试图在此处扩张,日本将军阿倍比罗夫数次征讨北海道的肃慎和虾夷人,但他对朝鲜半岛的入侵遭到唐-新罗联军的挫败。17

尽管周围的中央集权政府都将此地视为边缘,但大黑龙江流域实际是沟通东亚社会的关键点。18通过战争、贸易、移民和政府间往来,这一地区不但将中原、日本和朝鲜半岛连接在一起,而且把东亚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以宗教为例:从高句丽到蒙古帝国的所有本地政权,其信仰体系都杂糅了外来的佛教和本地的萨满教(有时也有道教),说明这里交融了来自南亚、东亚和中亚的文化影响。此地还是跨欧亚贸易通道的重要枢纽,是欧洲与朝鲜半岛和日本沟通的必经之地。有记载的日本列岛与中原的往来,最初就是通过汉四郡。19其后,高句丽更是与周边频繁接触,包括其西方的中原诸政权,南方的百济和新罗,北方的勿吉/靺鞨,以及东方的日本。渤海国则在8—9世纪交于唐王朝和日本。辽金两朝不但深入中原腹地,而且和中亚、西亚、东欧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在今天的斯拉夫系语言中,原指契丹的“Khitan”一词仍是中国的名称,显示了东北欧亚政权在大陆两端都曾有着巨大的历史影响力。更不用说,起源于黑龙江源头鄂嫩河流域,最终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对沟通欧亚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

现代之前的东北欧亚政权有别于中原、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有着与众不同的社会政治特色(比如游牧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及萨满信仰等)。但是在今天,这些政权的历史都被收编进中、日、韩、蒙等国的国族史,随即在这些现代民族国家之间挑起历史冲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和韩国间关于高句丽的争端。20争端的实质,是高句丽这个消失了1200多年的古代国家,其历史究竟属于中国还是属于韩国。双方都拒绝将之视为一个单独的地区政权,一个同时接受(并拒斥)来自中原和半岛南部影响的国家。尽管今天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极为可观,但时代错位的历史叙述所引发的政治对立,仍然严重侵害了双方的互信合作。与此类似,中国和蒙古国之间关于蒙古帝国及元朝的不同叙述,也是这种“收编”带来的后果。

(二)地理发现与帝国竞争

15—17世纪是世界史的转折点。学者们通常将西欧国家的全球扩张称为“发现时代”(ageofdiscovery),强调海上探险和商路开拓最终将所有人类社会整合进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主角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刺激欧洲“发现”世界的两个重要动机。其一是开辟通往东方(印度、中国、东南亚)的新的商路。这个动机至少部分来自于《马克·波罗游记》里关于蒙元王朝这个东北欧亚政权的描述。另一个动机则是随着16、17世纪全球变冷而来的对名贵皮毛(当时誉为“软黄金”)的持续需求。21这两项动机将东北欧亚纳入急速全球化的贸易网络,而在这个网络中,大黑龙江流域实际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近年的历史研究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中国并非是这个重大转折年代的旁观者,明朝初期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和其后的欧洲海上开拓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性。22

几乎与郑和下西洋同时发生的另一个探险活动,则相对不怎么知名。这就是由另一位宦官亦失哈率领的对黑龙江流域的开拓。1409年,永乐帝在今天的俄罗斯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以管辖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诸部落。1411—1432年,亦失哈作为钦差,率明朝船队,十次出巡奴儿干,所及之处远达库页岛。23与郑和的航海类似,亦失哈沿河流的航行探险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商业动机。明朝的战略意图,是和女真部族建立宗藩关系,获得当地首领的支持,以进一步消除北元蒙古的威胁。明朝对这一广大地域的统治,沿袭了唐代的羁縻政策24,依靠对地方首领的册封和赐予贸易特权,来获得政治归附。亦失哈在此地前后长达9年,不但和女真部族建立紧密联系,而且还接触了尼夫赫、阿伊努和其他本地部族。25他的出巡明显强化了北京和奴儿干之间的政治、社会及商业联系。尽管奴儿干都司于1434年裁撤,但其辖下的200多个卫所大多延续下来,直到建州女真在17世纪统一该地区,改女真为满洲。26

明朝的东北探险应当置于全球的、区域的和当地的框架下认知。首先,以全球史框架看,和郑和下西洋一样,亦失哈巡奴儿干也是明代中国扩展政治影响力的一项举措,它将东北欧亚整合进了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中。以朝贡和边市为形式的商业往来,强化了大黑龙江流域与中原、朝鲜和西伯利亚的社会经济联系。东北出产的马匹、西伯利亚的皮毛、中原与朝鲜出产的食物和铁器,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不同女真部族间为了获得与明朝的边贸特许权而相互争夺。努尔哈赤建州女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正因其逐渐垄断了这一特权。27其次,从区域角度看,在亦失哈巡查的同时,朝鲜也北拓领土至图们江中下游,室町日本则扩张至北海道南部。三个东亚国家都以北拓来填补蒙古势力收缩后留下的地缘权力真空。最后,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维护,实际是由本地女真部族建议,并由自身为女真人的亦失哈监督实施的。28这说明在边疆和首都的关系中,地方主动性是关键的因素。东北欧亚门户的设立,从来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强加的,而是国家和地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过在17世纪后期,俄罗斯在远东的拓殖,遭到清帝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遏制。对于清朝而言,东北边疆作为满人发祥之地,有着极为特殊的政治、社会、礼制、宗教及经济意义。在清朝崛起的过程中,清政权成功吸收或征服了诸多蒙古部众,逐步统御了内亚草原地带。近年来的新清史学派,不断强调清政权的内亚性质,以区别于一般汉人王朝。32但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其东北欧亚的特性。清对满洲(盛京、吉林、黑龙江)的统治方式,既不同于中原(六部制),也不同于蒙、疆、藏等其他内亚边疆(理藩院制),而是以八旗军府制为主导,夹杂其他机制。直到1905年以前,几乎所有将军都来自八旗满洲或八旗蒙古。33

清俄17世纪在黑龙江的军事冲突,导引出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规定了双方边界和人员往来规范。34这项以欧洲耶稣会士和蒙古通译为谈判中介的条约,是欧亚国家间最早的外交协议之一。换句话说,帝国对于边疆的争夺,催生出现代世界中最早的国家间领土协议之一。35可见边疆对于现代世界的塑造绝非边缘性的。清俄协议的结果,是俄罗斯的扩张被遏阻于黑龙江外。1727年,清俄又签订了《恰克图界约》等,建立了两国之间的边贸联系。恰克图(买卖城)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除广州之外最重要的商埠,它直接刺激了穿越蒙古草原的欧亚商路,并间接开启了蒙古地区的城市化。

俄国在17世纪的远东开拓还带来第一次俄日相遇。很久以来,日本遇险渔船常常在堪察加半岛搁浅。1697年,一位名叫传兵卫的日本失事船民,在堪察加遇到俄罗斯探险家阿特拉索夫(VladimirAtlassov)。传兵卫被他带到圣彼得堡,并成为俄国最早的日语教师。从此,越来越多的俄国商人和使者来到虾夷地区或者日本本土。在佩里黑船到访之前,他们是除荷兰人之外,日本获取现代欧洲信息的另一个途径。

(三)现代阶段:边疆转型的延续性

19世纪和20世纪是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工业化在全球的扩展时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权力相互争夺,以获取领土、人口、市场和资源。对于东北欧亚而言,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这种冲击史无前例。现代性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多边的边疆。

近代二百年来,俄(苏)、日、中、朝、韩、美在此地展开的多边争夺,在此无须详细介绍。不过应注意的是,东北欧亚,特别是大黑龙江流域这一边疆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多边争夺为背景展开的。在此提出五项最为显著的转变:

第二,尽管区域内国家间争夺激烈,但边疆的现代转变却呈现出一个未间断的持续过程。恰恰因为地缘政治竞争,国家成为地区建设的主导者,而且每个力图争夺该地区的国家都积极参与。中国东北的工业化是一个典型例证。东北的工业建设始于清末新政改革,其后的北洋政府在20世纪10—20年代继续投入。在日本殖民时期,日本大大加快了将伪满洲国变为帝国工业基地的步伐,36他们所留下的大量工厂、机器、技术及工人,后在解放战争中为共产党全面接收。当地的工业经验和经济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做了深刻的铺垫。此外,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建,成为共和国工业建设最重要的引擎。同理,二战之后在日本和韩国出现的国家积极制定产业政策、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由有着“满洲经验”的技术官僚带回,实际上是伪满洲国“统制经济”在战后的延续。37因此,东北欧亚的现代化转变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过程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和意识形态面相(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但脱离这一历史延续性,我们无法理解本地区的现代转变。

第四,边疆的转型离不开地方自主性和跨境合作。东北的工业化,以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为例,该工程(包括其分支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的完成,深刻改变了东北欧亚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景观。它集合了来自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工程师、劳工、管理者、供货商和技术人员,因而不是单独一个政府或一个族群可以完成的项目。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成为重要的大米产地,主要是因为朝鲜移民经过多年实验,将日本稻种成功施种于寒冷地区。40此后,中、俄、日都在此地普及稻米耕作,本地主食亦由粟变为大米。本地自主与跨境合作,对于今天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多边边疆地区,单一国家很难凭一己之力建成繁荣的地方社会。

三、当代东北欧亚的边缘困境

历史当然不能直接解释或服务于现实。理解东北边疆今天的发展困境,历史并不能提供全面、直截了当的答案,但转换历史叙述的视角,或许可以提供一种反思的路径。东北今日面对的难题,有着复杂的政策、环境、制度和文化因素,重新理解东北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内在结构及外在冲击所起到的作用,或许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东北的“现代化困境”有些许启发。

从冷战时代起,包含中国东北在内的东北欧亚,成了地缘政治角力的场所,几个区域国家都强化了边境管控,界限取代了流通。在权力对峙的格局之下,跨境往来和贸易十分有限。冷战后期,边疆建设的高潮阶段也已经过去。在这个阶段,曾经是20世纪前半叶现代国家建设中心地带的东北欧亚,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在新经济崛起、旧工业萎缩的全球趋势下,不少老工业基地甚至成了如美国中西部一样的“铁锈带”。在周边各个民族国家内部,这个一度高度“现代”的地区,成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边缘”。

冷战的结束曾一度给地方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重塑区域经贸联系的呼声自冷战甫一结束就出现。日本最早提出“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构想,意图主导日、俄、中、朝、韩的国际经济合作。此后则有中国首倡,俄、蒙、韩、朝加入(朝鲜于2009年退出),联合国开发署支持的“大图们江倡议”。20世纪90年代,朝鲜在临近中俄的罗津、先锋地区成立了“特别经济区”,2010年,又将罗先升格为直属中央政府的特别市,意图吸引中俄投资。韩国前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欧亚倡议”,则再度确认了欧亚门户的战略重要性。这些计划未能落实的一个原因,是各个国家都带着自身的盘算和议程,难以彼此协调。多边边疆的开发计划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实施,多边合作不但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唯一途径。

以国人相对熟悉的“大图们江倡议”为例。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2005年改为现名)纳入联合国发展计划中。该项目旨在开展区域国家间经济合作,以建设“图们江三角洲自由经济区”。41位于图们江口,毗邻朝鲜和俄罗斯两国的吉林省珲春市,很快成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试图效法中国沿海城市的开放模式。但数年的高速发展和投资热后,该计划遭遇瓶颈,在90年代后半期陷于停滞。当地官员在分析原因时指出,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是主要阻碍。42多数分析也都将难点归结于当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43此后,中国政府转换思路,聚焦于先开发吉林省,希望以内地经济发展辐射边疆。2009年,吉林省政府提出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44,并很快得到中央政府批准。45新计划突出以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为开发开放先导,强调三地间的经济整合。该计划以长春和吉林为腹地,以珲春为“图们江区域合作的桥头堡”。自2009年来,地方建设有一定进展。与朝鲜的合作,包括长期租用罗先港码头和跨境游等,也有积极迹象。但在国际及邻国国内政治因素,缺乏长期投资,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还有重重挑战。

这个现象并非孤例。后冷战时代,旧有的经济模式在大黑龙江流域解体。不但是中国东北,日本的北海道和俄罗斯远东,都出现了无法阻挡的青壮年人口外流现象。在此情况下一味靠推动市场化来实现转型,恐怕并不能有效提振边疆经济,甚至可能加速本地社会的解体。

四、结语

通过重新理解东北欧亚边疆的历史和现代演进,笔者主张把这一地区看作是地理、生态、社会和历史的整体单元,探讨其自身历史能动性和发展动力。它并非孤立于其他文明,也并不只是几个民族国家相互交叠的边缘地区,这个地域在历史上联结了多个亚洲社会。这一边疆的历史是东亚区域史和全球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我们能够意识到,边疆和周边社会的互动,同时是内向的吸收和外向的扩散,正是这种多边互动(交往、融合、对立、冲突),不断改变着该区域,既让它成为20世纪前期东亚最为“现代”的地区之一,也让它在冷战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重塑过程中逐步衰退。

20多年前,日本著名学者滨下武志先生就曾比较东北亚和东南亚历史上的贸易体系,他认为,东南亚海外华人社会网络的作用极为关键,这让东南亚能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经济活力,而东北亚未来发展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缺乏一个恰当的,可作为“区域结构模板”的“人的网络”。47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也应把重振边疆经济的努力,放在地方演进的“区域结构”上,重视跨边界的“人”的作用。成功的政策,最终应着眼于促进地方和区域社会及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如图们江流域的开发,若仅以单方面的、市场化政策推动,恐怕是在有意无意地把图们江三角洲当作另一个珠江三角洲,忽略了本地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结构。而本地区的国际合作也只有在相互照顾边疆稳定、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①典型例子是,美国亚洲学会作为世界级亚洲研究机构,其分类中就不包含俄罗斯或者俄罗斯远东地区。

②AlanWoods,Russia’sFrozenFrontier:AHistoryofSiberiaandtheRussianFarEast1581-1991,NewYork:BloomsburyAcademy,2011;SueDavis,TheRussianFarEast:TheLastFrontierNewYork:Routledge,2003.

③民族国家的视角与传统的王朝史观之间也存在强烈的同构性,使得边疆历史的主体性更容易被忽略。参见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年版,第67—68页。

④OwenLattimore,InnerAsianFrontierofChina,Boston:BeaconPress,1967;JosephFletcher,“Ch’ingInnerAsia,”inDenisCrispinTwitchett&JohnKingFairbank(eds.),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10,Part1,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pp.35-106.

⑤举例来说,明代的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即把鞑靼归入“东北夷”的类别。20世纪前的朝鲜史书将北境女真人和满人称为“胡”。日本文献则以“虾夷”称呼居于本州北部和北海道的原住民。

⑥JamesC.Scott,TheArtofNotBeingGoverned:AnAnarchistHistoryofUplandSoutheastAsia,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2009.

⑦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

⑧AlanWood,Russia’sFrozenFrontier:AHistoryofSiberiaandtheRussianFarEast,1581-1991,p.31.

⑨在俄罗斯东扩盛期,俄国知识分子常常将黑龙江流域视为“俄罗斯的密西西比”。参见MarkBassin,ImperialVisions:NationalistImaginationandGeographicalExpansionintheRussianFarEast,1840-1865,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p.10。

⑩MicheleManson,DominantNarrativesofColonialHokkaidoandImperialJapan:EnvisioningthePeripheryandtheModernNation-Stat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12.

11代表性著作包括:金毓黻:《东北通史》,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年版;薛虹、李澍田(编):《中国东北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等等。

12韩国民族主义史学的这种大陆转向以申采浩为代表,《丹齐申采浩全集》,首尔:丹齐申采浩先生纪念事业会1982年版。英文研究参见AndreSchmid,“LookingNorthtowardManchuria,”SouthAtlanticQuarterly,Vol.99,No.1,2000,pp.219-240;AndreSchmid,“RediscoveringManchuria:SinCh’aehoandthePoliticsofTerritorialHistoryinKorea,”JournalofAsianStudies,Vol.56,No.1,1997,pp.26-46。

13OwenLattimore,Manchuria:CradleofConflict,NewYork:Macmillan,1935.

14JohnJ.Stephan,TheRussianFarEast:AHistory,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4,p.2.

15比如,滨下武志关于琉球的研究就综合了世界体系理论和边缘视角(“TheRyukyuMaritimeNetworkfromtheFourteenthtoEighteenthCentury,”inHamashitaTakeshi,China,EastAsia,andtheGlobalEconomy:Region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2008)。

16JohnJ.Stephan,TheRussianFarEast:AHistory,pp.14-19.

17《日本书纪》卷二十六,维基文库。

18EvelynS.Rawski,EarlyModernChinaandNortheastAsia:Cross-Border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5.

19《东夷列传·倭》,载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

20YonsonAhn,“TheContestedHeritageofKoguryo/GaogouliandChina-KoreaConflict,”Asia-PacificJournal:JapanFocus,,访问日期:2015年5月6日。

21TimothyBrook,Vermeer’sHat:TheSeventeenthCenturyandtheDawnoftheGlobalWorld,NewYork:BloomsburyPress,2008.

22GeoffWade,“TheZhengHeVoyages:AReassessment,”JournaloftheMalaysian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Vol.78,No.1,2005,pp.37-58;TansenSen,“TheFormationofChineseMaritimeNetworkstoSouthernAsia,1200-1450,”JournaloftheEconomicandSocialHistoryoftheOrient,Vol.49,No.4,2006,pp.421-453.

23李健才:《明代东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9页。

24所谓“羁縻”,一般指中央王朝利用册封地方头领,间接管理边疆事务的统治方式。

25亦失哈:《永宁寺记》《重修永宁寺记》,载李健才:《明代东北》,“附录”,第261—269页。

26李健才:《明代东北》,第19页;(清)阿桂等(编):《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9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7GertraudeRothLi,“StateBuildingbefore1644,”inWillardJ.Peterson(ed.),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9,Part1:TheCh’ingDynastyto1800,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p.9-72.

28Shih-ShanHenryTsai,TheEunuchsintheMingDynasty,NewYork:SUNYPress,1996,pp.129-130.

29PeterPerdue,ChinaMarchesWest:TheQingConquestofCentralEurasi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5.

30AlanWoods,Russia’sFrozenFrontier:AHistoryofSiberiaandtheRussianFarEast1581-1991,p.32.

31同注21,第43—46页。

32新清史代表性著作包括:PamelaKyleCrossley,ATranslucentMirror:HistoryandIdentityinQingImperial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MarkElliot,TheManchuWay:TheEightBannersandEthnicIdentityinLateImperialChina,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1;PeterPerdue,ChinaMarchesWest:TheQingConquestofCentralEurasi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5,等等。

33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出身八旗汉军,在1866年至1870年出任吉林将军的富明阿。

34PeterPerdue,“BoundariesandTradeintheEarlyModernWorld:NegotiationsatNerchinskandBeijing,”Eighteenth-CenturyStudies,Vol.43,No.3,2010,pp.341-356.

3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90页。

36LouiseYoung,Japan’sTotalEmpire:ManchuriaandtheCultureofWartimeImperialis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8;YoshihisaTakMatsusaka,TheMakingofJapaneseManchuria,1904-1932,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2001.

37姜尚中、玄武岩:《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强人政治与统制经济如何影响近代日韩》,李雨青译,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

38HaiZhao,ManchurianAtlas:CompetitiveGeopolitics,PlannedIndustrializationandtheRiseofHeavyIndustrialStateinNortheastChina,1918-1954,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ofChicago,2015.

39MunYoungCho,TheSpecterof“thePeople”:UrbanPovertyinNortheastChina,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3.

40衣保中:《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41大图们江倡议网站。

42《邓凯:图们江地区开发亟须形成合作机制》,新华网。

43沈悦:《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利弊因素与建议》,载《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27期。

44《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振兴东北网。

4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46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珲春市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珲春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珲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注意此两项数字只显示户籍人口变动,而实际的劳动人口流动规模,则远大于户籍变动。

47TakeshiHamashita,“TheFutureofNortheastAsia,”inStephenKotkin&DavidWolff(eds.),RediscoveringRussiainAsia:SiberiaandtheRussianFarEast,NewYork:M.E.Sharpe,1995,p.320.

THE END
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介绍,今年共有186人投入该项目研究,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理论研究方面,项目组科研人员通过对各区域典型坡面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坡面上作物产量和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详细分析了土壤养分在不同坡位的分布规律及其https://www.agri.cn/zx/xxlb/hlj/202412/t20241212_8698130.htm
2.近代以来东北农业的历史演变.docx关于水田的研究主要有:金颖的《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 金颖的《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 吉林省农科院主编的《东北水稻栽培》, 于春英的《伪满时期水稻发展研究》姜丰裕的《民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田投资研究———以朝鲜移民水田开发为中心》 (博士论文) , 衣保中的《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811/6124234115005212.shtm
3.八年地理下册复习提纲(精选8篇)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64lcv2j.html
4.金颖2. 独撰学术专著:《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 独撰学术专著:韩文版《近代满洲水稻的发达与朝鲜移民》韩国国学资料院出版社,2004年7月。 此外代表性论文有《论近代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与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日本对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的渗透与地方政府的对策》,https://ls.lnu.edu.cn/info/13839/69811.htm
5.五年级上综合实践试题6篇(全文)C.季风水田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9. 图中粮食出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特征是 A.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B.精耕细作, 单产高, 生产规模小 C.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D. 农业生产比较灵活,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读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 (图8甲) 和成熟期 (图8乙) 分布图, 回答10~11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gu35e1y.html
6.加乐湖村张氏宗祠升列省级文保单位村中80多岁老人大家尊称张四公和村长张泰利,特地从乡下赶来府城,和主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海南省张岳崧文化研究会张昌赋副会长畅谈,还一起专程赶往灵山中学拜访研究会名誉顾问张昌礼老师。大家就刚刚获批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莲塘村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乐湖村张氏宗祠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三位两百多岁的https://www.meipian.cn/1x0zhhgz
7.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必拿下知识点归纳总结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https://www.xuexila.com/xuexiff/gaoerdili/c1071394.html
8.杜新豪从嘉禾到杂草:东北地区的稗子种植与低湿地开发学界前贤在讨论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与农作物种类时皆对稗子略有提及,但目前尚无专文探讨其在东北地区农业史上的地位。[9]且稗子是东北地区引种水稻前低湿地开发的最主要作物,当地近代水田的开垦就是在与稗子种植的博弈中发展起来的,其种植技术也颇具特色。惜现有关于东北水田开发与水稻种植的研究中皆无对稗子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5/08/78320657_1134135391.shtml
9.东北的农业开发,也有朝鲜民族的一份贡献他认为, 19世纪中叶以来,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9819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