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专家查看应用起垄覆膜种稻技术的秧苗生长情况。资料片
“小园玉米”系列产品。
科技助力提单产
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是绿色有机体系的试验基地之一,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是有机水稻覆膜技术创始人,他为专家们介绍了有机水稻覆膜技术增产、除草、防虫、抗倒伏、抗病、保肥、节水、促早熟、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同时也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体系专家们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工作,与合作社在原有覆膜有机水稻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共同研发了起垄覆膜种稻技术。据介绍,该技术采用超早育秧技术,秧龄达到50~55天左右,带蘖下田;水稻移栽前,在田间起垄覆膜,提高地温的同时有利于保水控草;垄宽70公分,垄上双行水稻,水稻在田间呈宽窄行分布,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当年秋收,通过机械现场实收,获得了折合亩产724.62公斤的好成绩。
“对症下药”延链条
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有一家以发展东北特色农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企业遇到了不同批次产品加工品质不一致的难题。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介绍下,公司找到了绿色有机体系的岗位专家,体系首席专家来永才、岗位专家钱春荣带领体系的专家们走进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开启了科技振兴乡村之路。
在为企业细致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营养特性、蒸煮食味特点后,专家们为该公司量身定制了两款大碴粥专用玉米品种:“钱玉568”和“长发1号”,指导企业和农户开展两个专用品种小园玉米栽培与大田玉米栽培,应用粒须兼用玉米品种高产增效栽培技术。同时,他们还针对市场需求,优化速食玉米大碴粥、龙须粥、胎须茶等产品加工技术,丰富企业产品类型,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能、打造村企特色品牌,并助力企业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开启“健康农牧业”之路。
专家介绍,“钱玉568”是钱春荣团队培育出的一款高蛋白机收籽粒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达12%,比普通玉米品种高4个百分点,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以下;“长发1号”是一款粒须产量双高品种,平均亩产达750公斤,玉米须产量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5倍,玉米须中黄酮含量可达7%,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倍,适合于药食同源产品加工。针对这两个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专用品种订单生产,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不同批次口感不一致的难题。
在专家的指导下,“小园玉米”品质快速提升,企业也与深圳慢性病研究会合作,将“小园玉米”龙须粥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推广到糖尿病干预中心和健康服务站。绿色有机体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企业打造了巴彦县“小园玉米”品牌,“小园玉米”获得中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认证。2022年11月1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巴彦县“小园玉米”产品荣膺中国“一乡一品”获证产品金奖,是我省唯一获金奖产品。
数字赋能开财源
下一步,绿色有机体系将把科技力量聚起来,把科技创新强起来,突破一批“农”字头的自主创新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转化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全面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体系专家们在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宣传推广的“软实力”,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体系技术亮点
创新护黑土综合提产能
在科研过程中,专家们以解决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我省玉米大豆轮作制度,联合农业合作社开展了玉米茬种大豆化肥减施技术,2023年,指导巴彦县刘辉种植合作社玉米茬种植大豆化肥减施40%,每亩节约化肥成本30元,3.5万亩大豆节本100万元,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实现了化肥减施、粮食增产“双赢”;指导中农发牡丹江军马场有限公司提升玉米单产能力,为军马场引进耐密品种、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技术,助力企业粮食增产;为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盐碱地产能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案,集成了秸秆颗粒还田、碳基水溶肥、大垄密植技术,在pH值8.6~9的苏打盐碱土上,玉米产量大幅提升,经现场实收,亩产达到677公斤,较当地常规模式增产11.9%,盐碱地交换性钠盐下降50%,创新了盐碱地改良和产能提升模式。(记者周静)
本文图片由绿色有机体系提供
责任编辑: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承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