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连锁是农资经营中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用统一采购或授予经营权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商品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具有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
农资,即农用物资,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物质资料,包括种子、饲料、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行业上游为大宗原料,下游为农产品,大宗原料价格周期、下游农产品生产周期、以及农资行业自身投资回报周期等因素,导致农资行业本身具备一定周期特征。
农资行业上游为大宗原料,下游为农产品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各农资子行业市场规模总计约两千亿元以上。同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相对国外发达国家,各农资子行业的普及率相对不足、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龙头的成长空间较大。
种子:约500亿元市场空间,十一五期间种子平均商品化率达到63%,CR10约20%。分种类看,油菜、玉米、棉花种子商品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98%、83%;而水稻、小麦种子商品化率则相对不足,分别为65%、40%。
饲料:约8000亿元市场空间,2011年工业饲料普及率约为40%,CR10约30%。主要饲料品种中,猪料、水产料普及率分别约为32%、23%,提升空间仍大。
农机:约3000亿元市场空间,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52%,CR5约25%。以水稻为例,2008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为13.7%,收获为51.2%,日本水稻栽秧和收获的机械化率则分别达到98%和99%,差距明显。
化肥:约7000亿元市场空间,2008年化肥复合化率至31%,CR10约30%。
农药:约1000亿元市场空间,为世界重要农药加工基地,CR10约20%。2012年中国国农药产量为355万吨,出口比例近一半。
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美国的5%,接近日本。资源禀赋和人口现状制约下,中国农业发展采取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一定制度绩效,但这种以均田为特征的承包制度,形成了以散户为主导的农地经营现状。
以散户为主导的农地经营背景下,经营个体经济意识相对较弱,部分农户未能充分认识到农资产品对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影响致农资产品普及率持续提升;经营个体专业能力相对不强,对农资品牌的识别能力不足,导致农资行业集中度提升受限。普及率、集中度双双受限的环境下,农资行业成长属性受压。
《2024-2030年中国互联网+农资连锁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共七章,包含互联网+农资连锁创新模式案例解析,中国农资连锁重点企业经营分析,中国农资连锁行业投资规划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