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思路产业经济

发表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粮食产业产业强国

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做出的重大抉择,是应对百年变局的主动调整。我国粮食产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育新机、开新局”,提高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内大循环赋能,加快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加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历史的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逆流、新冠疫情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陡增,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风起云涌,国内发展环境也在深刻调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规律、科学研判的战略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

一是增长放缓、贸易萎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发展动能大幅度减弱,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GDP增速、贸易增速和资本增速呈现下降,2019年分别为2.48%、1.46%和2.09%,分别较2010年下降1.8、10.1和7.9个百分点。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①,拐点尚未显现。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将持续数十年,对世界贸易和投资都将产生严重冲击。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为-5.2%,将陷入过去80年中最严重的衰退;全球贸易预计缩水13.4%,萎缩幅度将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水平;全球FDI预计增长-20.4%。其中,中东和北非地区下降最大,达36.3%②③。另据权威机构预测:2020-203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6%;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增速大约在1.7%左右,低于过去50多年的平均增速(如图1)。

(二)中国也不再是以前的中国

一是我国经济稳健,疫后率先企稳复苏。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消费市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凸显。我国产业结构从“二一三”升级为“三二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GDP为4.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13%;2019年,我国GDP已达14.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9%,较2008年增长212.2%、上升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国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考验,以霹雳手段率先控制疫情,为经济复苏赢得先机。我国经济在第一季度下跌6.8%,第二季度开始转为正增长,增幅3.2%,第三季度继续扩大增幅至4.9%,第四季度有望继续回升。

二是我国对外依存度越来越低。改革开放之初,顺应以制造业转移为核心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我国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环境每况愈下,我国已经展开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转型。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8年的45.3%降至2019年的31.72%,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7.62%降至2019年的1.49%。2008-2019年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10个年份超过100%,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49.96%上升至55.43%(见图2)。可见,国内产品自我消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经济总值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市场。

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外为主,以外促内”外向型发展战略已不再合时宜,必须做出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这种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①。作为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规模的大国,我们要坚定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另一方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主要体现在“双循环”的重心由“外”转“内”,但“内”与“外”不可偏废,必须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渐进式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拓展国际市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粮食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益,就要牢牢抓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完善粮食产业体系,促进国内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销售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

1.总量充足、结构优化。这是提升国内大循环质量和效益的基础。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6.5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如图3)。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同时,主粮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占比已经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①。这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

2.粮食产业体系完备。粮食产业体系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餐桌,是粮食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粮食产业体系。根据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数据:2018年,全国小麦粉加工企业已达2590家,大米加工企业9827家,食用植物油1591家,饲料企业3682家,养殖企业428家,食品及副食酿造企业1970家,制酒企业637家,粮食深加工企业327家。其中,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接近2000家。全国加工转化粮食已达5.5亿吨,近3年来年均增长4.6%,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3.3%,粮食加工转化能力稳步提高。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为了适应消费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还需继续提升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和附加值,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推进主食制品的工业化,提升食品制品的个性化、功能性;综合利用原粮“下脚料”,开发米糠、谷壳、麦麸、饼粕等副产物,鼓励发展生态型、资源节约型粮食产业。

3.“产购储加销”协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的粮食产业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国内消费为中心,“循环起来”是关键。推动生产、收购、存储、加工以及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市场主体贯穿全程。培育粮食龙头企业、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园区等各类市场主体或主体群,通过前向延伸和后向延伸,以需求为导向,将各环节“串”起来协同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串联产业链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主体解决“产购储加销”环节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支持;需要弹性多样的协同机制。比如,“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农户”模式等;需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协同发展。如:粮食生产、收购、拍卖上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让国内大循环真正循环起来。

(二)畅通国际大循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畅通国际大循环是发挥比较优势和弥补国内短板的有效途径,通过引进全球高素质农业要素赋能国内大循环;通过更高水平“走出去”,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贸易、资金、技术和智力等循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加快粮食产业强国的建设步伐。

2.资金循环。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③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后,近两年增速开始放缓。2018年,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为8亿美元,同比下降25.5%,占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总额的0.59%;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7.1%,较2016年下降1/3,占对外投资流量总额的1.53%(如图4)。今后,我国应加大引进优质涉农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带动作用,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稳定农业外资基本盘。同时,要鼓励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侧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如加工、物流、科技研发、商标注册、体系认证、国际品牌收购等,弥补我国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鼓励企业通过工程总分包、联合投资、战略合作等形式对外投资,支持流通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升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

3.技术循环。我国一直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据科技部数据: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比2005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国外有关增加农业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先进农业技术、科学方法。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农林牧渔类技术合同54项,同比增长15%;合同金额5300万美元,同比下降20%。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惠及世界。例如,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就是杂交水稻,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进行了杂交水稻种植。我国还鼓励企业赴俄罗斯、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种植、养殖、渔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农业领域投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农业领域应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农业服务贸易,缩减农业类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互通有无。

4.智力循环。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离不开人才,而农业人才成长又离不开良好的软硬环境,离不开多途径的国际交流。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8年,我国科技合作出国项目122776项,近5年年均增长12.5%。其中,考察访问19763项目、国际会议57747项、合作研究20507项、培训6537项、展览会1128项、其他17094项;科技合作来华项目60103项,近5年年均增长14.6%。其中,考察访问25145项目、国际会议7384项、合作研究17653项、培训2114项、展览会152项、其他7648项。今后,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科技合作方式,积极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与欧洲、日本、以色列等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的对话合作机制,与国际农业科技优势公司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推进与国际联合办学,破除农业科技教育国际合作的制度壁垒,构建多元化智力循环网络。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双循环之间连通的重要媒介。

1.以创新发展为催化剂。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牵引力是需求,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就要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创新产品、投融资模式、技术、流通渠道、经营方式等催生出新的需求,带动国内大循环升级换代,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例如,为了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人工打药成本高和安全风险急速攀升等问题,2015年以来植保无人机行业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机设备,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Wind数据,2019年,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企业48家,主营业务收入289.1亿元,利润4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4%、27.8%和27.1%。植保无人机在国内取得成功并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循环。2019年,智能无人飞行器出口交货值102亿元,占国内无人机主营业务收入的35.3%,同比增长19.5%,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从国内循环升级角度看,一方面,数字技术可带来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可推进智能农(林牧渔)场、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智能农业生产系统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可建立电子商务、物流车联网、互联网物流园区和全供应链互联网物流支撑系统,助推订单农业、食品直销、预售等,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阿里研究院《2020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涌现了5425个淘宝村,约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吸纳了828万人口就业,淘宝村的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促进行业专业化和细分化,提升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例如,数字技术可从大健康领域细分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营养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营养健康大数据产业,为个体提供个性化营养检验检测、饮食搭配、合理膳食、营养食品组件及定制化配方食品搭配建议,结合健康营养心理学检测、分析、评估等,为人们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看,数字技术可促进商品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国内外循环,跨境电商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高效智能。以卓志物流、京东国际、中国外运为代表的一大批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并逐步从跨境货物贸易向外贸综合服务领域延伸,通过全链路跨境贸易平台,形成了有机整合、衔接生产商、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物流方、金融、信息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的生态系统,买卖双方可以在全链路跨境贸易平台上完成全部交易和服务过程①,从而畅通国内外循环。以“中国外运”为例,“中国外运”在国内的网络覆盖33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涉及1100家企业,拥有(包括租赁)车辆2500辆、仓库676万平方米以及多条船只、铁路线等设备设施,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货运节点或代表处,建立智慧物流网络进行商业分析和预测、供应链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做到货畅其流。

3.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互动平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营商环境是促进企业发展、吸引外资的土壤,是国内国际要素和产品的互动平台。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应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建立统一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监管”;坚持竞争中性原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增强国内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吸引外商进驻。以小见大,广西巴马这一贫困县自2017年以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指标,将农户信用、金融支持和乡村治理相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不仅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还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2019年,巴马接待国内外游客8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同时,吸引深圳华为、上海新发展等60多家企业考察投资,目前巴马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支持政策

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出发点,适度调整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方式和支持重点,引导提升良种良法优品比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支撑。根据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加大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育种等农业技术研发,加快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坚决落实“六稳”要求,加强监测分析、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保障粮食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三)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扩大开放,不封闭,开展粮食多元化国际贸易。规范“走出去”行为,引导农业企业绿色、廉洁、合规经营,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避免恶性竞争。推进WTO谈判,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发挥我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包括交易方式、质量、数量、计价货币及定价货币等,加强双边政府间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新挑战。优化国际农业援助方式,完善以产业布局为主导、人力资源开发相配合、民心相通为支撑的国际援助体系,提升国际软实力。

(四)完善质量安全和信用追溯体系

提高农村领域的数字化基础,推动县域尤其是乡镇一级的高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物联网、3S技术等现代数字农业技术,加快构建统一权威、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加强与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商超的合作,引导增加可追溯产品消费。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政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业农村及农户大数据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农业保险、信贷、补贴等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实施。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发展格局是必然和共赢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2日第3版.

[2]王一鸣,“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2020(17).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12).

[4].张秀青.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全球化,2019(1).

[5]张秀青.全球粮食市场形势、异动风险及应对措施——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5).

[6]王晓红.以电商平台企业为核心推动数字化供应链建设.中新经纬客户端,2020年11月6日.

THE END
1.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指的是什么两个市场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种资源指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通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和组建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髙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我国虽然占有世界上最https://edu.iask.sina.com.cn/jy/2YSggJNC4Xr.html
2.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根据国民收入水平低和国内需求规模不足的实际,选择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已经在向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6219142906643386&wfr=spider&for=pc
3.和理论创新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开幕式上指出: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https://www.yicai.com/news/100135485.html
4.广州日报数字报如何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本期“云桌会”邀请经济学家和企业代表聚焦“双循环”,共论如何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参与国际循环带动中国供应链稳定、升级和成长 主持人:广交会向全球展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您认为,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方面,广交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力?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3-04/25/content_869_823674.htm
5.学习100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本期金句,一起来学习。 【本期金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https://www.xhby.net/tuijian/202212/t20221228_7789365.shtml
6.商务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12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有关情况。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说,在《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起草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纲,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着力建设国内强大市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https://m.gmw.cn/2023-12/18/content_1303604587.htm
7.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很多小伙伴都积极入坑,但并非那么容易上手,尤其对新手玩家不是很友好,攻略问答中常常会遇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https://www.duote.com/tech/xxyxgl/340910.html
8.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向更多“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向开放才能实现更好的利益融合,需要(……”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_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人员互通、资金融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https://www.youtibao.com/ZIZZJ6UV.html
9.中共红安县交通运输局党组关于对县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回头看”反馈意第三、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8.推进重大项目构建互联互通大交通格局有差距。 8-1-1、融入大武汉“交通同网”重大项目推进缓慢。武汉交通“硬联通”项目G346二程至上新集改扩建工程于2023年5月启动,截至2024年4月,有42户房屋拆除、供电杆线迁改等工作任务未完成。 http://www.redhongan.com/p/169938.html
10.草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财联社3月5日电,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一是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新业态新模式,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发展。https://m.cls.cn/detail/1284943
11.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充分发挥我国在互联网等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http://www.nmgsme.cn/News/Detail/3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