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访问的页面将跳转到第三方网站,确定要继续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开放才能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坚定推进对外开放。对于中资机构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开放后,中资机构与外资机构会有竞争,但更多是合作。现阶段,中资机构在市场、机构方面具有优势,外资机构在产品和服务上有优势,两者可以形成良性竞争。”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也认为,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有序参与将加快国内金融行业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要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无论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还是推进贸易创新发展,都需要人民币能够更加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定价机制更灵活。相应的市场参与者管理汇率波动风险的工具也将逐渐发展成熟。
金融开放要更好服务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此外,连平还提出,下一阶段金融业开放和发展也需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无论是为了推动金融业自身的开放,还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际贸易,有效管理汇率风险都是绕不开的命题。“此前,使用相应金融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企业不多,加上部分金融机构的定价也较高,导致企业使用汇率风险对冲工具的意愿较弱。”连平表示,“应该加强汇率衍生品的应用,实现规模化后既可降低产品使用成本,又能够有效防范汇率波动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以机制改革和监管能力提升应对风险
10月24日,易纲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加快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才是最好的风险防火墙。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强调,在金融开放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必须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制度改革的关系、对外开放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渐进原则和平衡原则被连平视为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两大原则。“中国的开放,总体来说是遵循了渐进原则,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领域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连平称。
而平衡原则,则是指金融开放要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平衡、要实现资本流动与汇率稳定的平衡、要实现国际收支中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平衡,以及资本流动中流入和流出之间的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