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孕育出的大米粒粒香甜,寧夏鹽池生長的灘羊肉質鮮美,贛南丘陵産出的臍橙汁多味濃……複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成就了我國豐饒的物産。
如何助力來自“小地方”的特色農産品銷往“大市場”?參與本屆農交會的嘉賓和專家認為,強化品牌管理,做好行銷服務,才能不斷提高我國農産品的附加值,開闢更廣闊的市場。
著力打造品牌
提起蘋果,很多人會自然聯想到煙臺蘋果、靈寶蘋果、洛川蘋果、昭通蘋果。這些風味各異的蘋果之所以名揚海內外,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功不可沒。在第21屆農交會上,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正式發佈。82個區域公用品牌納入新一批培育計劃,涵蓋糧油、果品、畜禽、蔬菜等多個類別,至此培育計劃品牌總數已達226個。
為什麼要著力打造農産品品牌?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農産品品牌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國內知名、世界聞名的農産品品牌數量較少,整體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不足。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穎認為,以品牌共建共用為紐帶,可以激活市場要素,匯集資金、管理、技術、人才、資訊等資源,將産業、生態、人文等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形成品牌拉動資源集聚、品牌帶動産業提質、品牌賦能鄉村振興的良性迴圈。
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2022—2025年)》,根據産業規模、品牌基礎、市場消費和國內外影響力等要素,分品類、分梯次、分年度培育一批高水準的農業品牌。“品牌培育效果正逐步顯現。”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司長雷劉功介紹,當前納入省級以上農業品牌目錄的區域公用品牌,擁有註冊商標的比例達到72.2%,授權使用主體超3.3萬個,品牌平均溢價率超過17%,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産品品牌建設需要全産業鏈共同發力。浙江芒種品牌管理集團商務經理裘佳澤向記者講述了畜牧區域公用品牌面臨的問題:“不少地區畜牧産品大都賣給了大型龍頭畜牧加工企業,貼著別人的品牌標簽。即使該地區畜牧産品的品質、味道都很好,名氣卻不響。要讓這些優質畜牧産品真正代表區域走出來,屠宰、冷凍、物流、行銷等各環節都要跟上。”他還提到,系統的品牌建設可以提升産品溢價,市場端品牌溢價會進一步倒逼該産業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促進産業鏈和價值鏈融合、供應鏈和創新鏈融合,推動業態升級、企業成長、人民增收,讓品牌效益真正惠及一方。
順暢産銷對接
當前,我國不少農産品面臨滯銷難題。搭建産銷對接平臺,讓農産品“産得出、賣得好、效益高”,成為拓展農産品市場的關鍵一步。
“這是我們第二次參加農交會。”寧夏江洋匯聚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洋拿起一根黑甜糯玉米説,公司擁有3000畝種植基地,開發了鮮食糯玉米真空包裝、穀物營養代餐粉等産品,但是因為遠在西北內陸地區,很難對接到需求量大且穩定的採購商。通過農交會,該公司分別與浙江和福建的大型採購商取得聯繫,期待能夠簽下集中採購大訂單。
對脫貧地區來説,産業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西安毅朝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毅朝介紹,2018年以來,合作社先後與70戶建檔立卡戶建立了利益聯結關係,帶領他們種植“戶縣葡萄”。果子成熟後,合作社會制定幫銷計劃,介紹客商幫助脫貧監測戶進行銷售。據了解,目前“戶縣葡萄”種植面積6.6萬畝,年産量穩定在10萬噸左右。為拓展銷路,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連續舉辦了13屆“戶縣葡萄”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提升“戶縣葡萄”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農業農村部始終將産銷對接作為産業幫扶的關鍵舉措,推動各地通過搭建對接平臺、強化資訊撮合等多種方式,有效促進農産品銷售。今年以來,已經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舉辦脫貧地區“土特産”走進京津冀、長三角推介周系列活動,覆蓋400多個脫貧縣,累計邀請近700家供應商、400家採購商參與,著力開拓主銷區市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農交會期間達成簽約意向539筆,貿易簽約額達236億元。
政府搭臺,能為採購商、供應商提供更好的合作橋梁。近日,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指導,全國農業展覽館會同中國農産品市場協會、中國農業展覽協會共同發起的全國農産品採購商聯盟宣佈成立。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組織開展應急採購、産銷對接、品牌培育、標準制定等工作,推動建立穩定可靠的農産品上行渠道,打造直通原産地的採購平臺,推動産銷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塑造具有權威性、引領性、影響力的全國農産品採購商綜合服務聯合體。
助力揚帆出海
臨近春節,年菜又將在全球華人的餐桌上編織起濃濃的年味與鄉情。近年來,年夜飯餐桌上出現了一個新變化——烹飪便利的預製菜越來越常見。“中西美食文化的深度交流,能為農産品和預製菜出口注入更多的故事性、獨特性。”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説,廣東省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在鳳梨、羅非魚等傳統出口農産品的包裝和品牌故事上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同時大力開發預製菜産品,在提升農産品附加值的同時,打造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預製菜出口金額達317億元,約佔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
經過深加工的初級農産品,也可以在海外市場闖出一片天地。“外國採購商喜歡進口咱們的速凍果蔬,比如紅薯、白桃等。”鄭州綠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登科介紹,公司專業從事果蔬、薯類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配套倉儲物流,每年向東盟國家出口速凍果蔬製品約2萬噸。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首席專家張明傑分析,當前我國農産品出口面臨四大挑戰。一是全球貿易整體低迷,農産品出口的外部需求不足;二是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農業外貿企業市場開拓風險加大;三是傳統農産品出口優勢難以為繼,産業轉型升級難;四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産品出口促進手段較為薄弱。他建議,可學習借鑒國外經驗,通過科技引領和制度創新佔據高端市場,聚焦單品整合資源,通過政府統一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增強品牌影響力,擴大我國優勢特色農産品出口市場。
一系列有利於農産品揚帆出海的政策措施正陸續出臺落實。11月份,商務部印發的《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擴大優勢特色農産品出口,加大促進支援力度,培育高品質發展主體。指導和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為出口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直以來,海關通過加大企業對外官方註冊的推薦力度、設立鮮活易腐農産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助力我國農産品‘走出去’。”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副司長林少濱説,下一步,海關將繼續打好政策指導、便利通關、技術標準服務等“組合拳”,支援特色農産品擴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