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
一、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金融作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核心资源要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金融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全方位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在助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现状概述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大量人口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激增是由于健康、环境意识和道德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根据环球电讯社(GlobeNewswire)在2024年1月的报道,全球绿色食品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4,283.5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8,787.5亿美元,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45%。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绿色食品获证企业总数从2015年的9579个增长至25928个。2022年我国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总数55482个,其中农林及加工绿色食品产品数44963个,畜禽类绿色食品产品数1988个,水产类绿色食品产品数668个,饮品类绿色食品产品数6149个,其他绿色食品产品数1714个。
2、金融支持绿色食品总体情况。伴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前景。2022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为1.56亿亩,较2021年增长0.08亿亩。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中,金融机构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贷款、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对绿色食品产业提供的贷款均保持稳步净增态势。此外,绿色食品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也在逐渐兴起,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二)金融支持绿色食品具体实践
1、绿色贷款发放情况。金融机构积极发放绿色贷款,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6.4个百分点,过去一年增加了8.4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绿色贷款的67.3%。从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09、7.87和4.2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3.2%、38.5%和36.5%。从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32万亿元,增长30.3%;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31万亿元,增长15.9%。2023年绿色贷款发展迅猛,特别是投向碳减排、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等领域的贷款增长显著,反映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力度在持续加大。
2、绿色投资的实践。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投资支持。例如,中国银行业机构陆续发行了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020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金融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绿色银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推行绿色低碳运营,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绿色保险的应用。绿色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风险保障。例如,保险公司推出农业保险产品,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的保障。市场调研网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绿色产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认为,截至2023年,我国在绿色领域的投资及绿色保险正在不断加大。
(三)金融支持绿色食品创新举措
1、金融科技切实运用。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新的支持手段。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绿色食品追溯系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绿色食品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
2、绿色金融谨慎创新。金融机构谨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满足绿色食品产业的需求。例如,开发绿色信用卡、绿色消费贷等金融产品,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
(一)绿色食品需求持续增长
1、消费者追捧健康意识。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食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结合市场调研公司PersistenceMarketResearch、TheBrainyInsights等报告显示得出,在消费者健康环保理念持续升温、政府支持政策以及供给端发展的推动下,未来5至10年全球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将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球绿色食品总体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
2、绿色食品市场不断细分。绿色食品市场将逐渐细分,主要包括有机农产品、植物基食品、清洁标注食品、无抗生素/无激素食品、绿色功能性食品、可持续发展食品等等。除此之外,无污染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环保包装食品等,也可能成为未来绿色食品市场的新细分领域。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纵深发展。
(二)金融创新追随绿色食品发展
1、金融科技广泛应用。金融科技的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新的支持手段。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绿色食品追溯系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绿色食品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
2、绿色金融推陈出新。金融机构将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满足绿色食品产业的需求。例如,开发绿色钻石卡、绿色信用贷等金融产品,引导消费者品尝绿色食品,拉动绿色食品产业的有序发展。
(三)绿色食品追逐高附加值
1、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创新。绿色食品产业将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口感和品质。
2、绿色食品产业链日臻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将逐渐完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环节中,信息逐渐对称,流通渠道逐渐畅通。这将推动绿色食品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绿色食品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剧
1、国际市场的拓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绿色食品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国际竞争的加剧。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将加剧。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以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
(五)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企业将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政府和金融机构将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三、主要问题
金融助推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绿色食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管理缺失、产业链不完善以及发展不平衡。
(一)融资难融资贵
尽管金融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绿色食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绿色食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行业特点等因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贷款审核较为严格,导致绿色食品企业获得贷款资金较为困难。同时,相比一般企业贷款利率,绿色食品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上浮一定比例,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二)风险管理缺失
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但目前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对冲机制,导致绿色食品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时难以化解。
(三)产业链不完善
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完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使得绿色食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不平衡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相对较为发达,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相对较弱。这种不平衡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1、制定金融政策。政府应制定专门的绿色食品产业金融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绿色食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其经营压力,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2、引导信贷投放。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贷投放,简化审批流程,有利于解决绿色食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资金被滥用于非绿色领域,确保资金精准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应建立区域绿色食品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统筹协调产业布局、资源配置、金融跟进等,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应根据绿色食品产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1、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将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金融纽带串联起来,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针对性融资服务。
2、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可以专门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支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3、发行绿色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可发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升级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化。
4、开发绿色线上信贷产品。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开发订单贷、仓单质押等线上信贷产品,实现绿色食品企业融资便捷化。
5、探索绿色保险。探索发展索赔快捷、理赔高效的绿色农业保险,覆盖气象灾害、动植物疫病等风险,切实保障企业利益;探索发展指数型绿色食品价格保险,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通过保险的方式加以规避,为企业经营提供价格风险保障。
6、开发"绿色+消费金融"产品。如联合发行绿色食品消费信用卡,为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提供优惠和分期付款服务,拉动绿色食品消费。
(三)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2、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政府部门应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避免"污染围城"和资源浪费。
3、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应鼓励成立专业的绿色食品产业风险评估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气候变化、疫病传播等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金融机构、企业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4、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金融机构应与绿色食品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绿色食品追溯系统,尤其是食品冷链物流追溯体系,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新鲜度和透明度;金融机构应探索创新绿色食品产业风险基金等新型风险缓释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风险资源统筹管理,发挥好风险保障和补偿作用。
(四)推动产业链完善
1、建立绿色食品云平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牵头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云平台。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物流运输、销售终端的数据无缝整合,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追溯,强化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
2、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政府和金融机构合力支持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提供信息交流和交易撮合服务。这有效帮助绿色食品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发展产业链服务企业。为绿色食品种植、加工、流通、认证等环节,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提高产业链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
(五)推动产业均衡发展
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均衡发展。
1、鼓励产业转移。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发达地区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等,形成产业转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设特色区域。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发达地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或特色小镇,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支持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本地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开展订单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农户开展订单农业合作,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产品收购保障,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
4、建立繁育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种源种苗繁育基地,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馆陶馆育"工程,培育一批区域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协作能力。
5、强化人才培育。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所应共同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东西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交流,缓解欠发达地区人才短缺。建立健全产业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向欠发达地区合理流动。(谢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