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基本阶段(精选5篇)

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属于信用危机的类型之一,它是由信用关系中断引起的强制性恢复。由于金融业建立的基础是信用关系,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核心的时候,一旦这个领域发生信用危机,往往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的金融危机,说明这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已经很高,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信用关系也已经相当发达。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周期性金融危机,这种情况表明,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信用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_。

信用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渗透和发展,使交易关系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经济活动的交易媒介以货币为主逐渐转化为以信用关系为主,这种变化意味着商品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信用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信用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支配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三个具有特征的经济运动形式而互相对立起来。”马克思虽然不同意把上述三种经济形式对等并列,他指出能够和自然经济并列的只能是商品经济,但认为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并且认为:“货币经济只表现为信用经济的基础。”而信用经济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商品经济的活动空间,增加了其内容,提高了其交易效率。因为货币和信用本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对货币和信用关系的创新本身能够对象化为商品。在实物货币时代,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无论是一般物品还是贵金属,都是商品,只是因为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而具有了特殊的地位。随着经济生活中信用关系的出现,有了包括信用货币在内的信用产品,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创新,有了股票、债券、期权、票据以及名目繁多的金融类衍生产品,这些信用产品,多数作为资本商品进入交易市场,成了社会经济越来越重要的交易对象。

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资本积累开辟了道路。资本家可以利用信用创新为资本找到更多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如果说,在货币经济时代资本积累的出路和资本家消化过剩资本的基本途径是资本输出和技术创新,而在信用经济时代则主要转向信用创新。信用创新推动了信用扩张,而信用扩张一方面表现为信用种类的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信用链条的延长。前者增加了信用原生产品;后者增加了信用衍生产品。由于金融领域是信用创新的主战场,先进的创新手段、庞大的专业创新队伍,再加上多年的高强度创新,使这一领域的信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信用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规模越来越大,以至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多数国家的信用产品市值规模远远大于同一经济体的实体经济规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支配地位。

这些年来,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推动中,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大大地超过实体经济,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杠杆交易使信贷规模极度放大,周期性地形成泡沫,又周期性地破灭,形成周期性金融危机。本来,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危机,它之所以首先表现为强烈的金融危机,是因为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大大地超过实体经济,当泡沫破裂时,其强度也大大超过实体经济。

三、转型后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和传导机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产业危机周期”向“金融危机周期”的转型,虽然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因经济形态的演变引起,所以转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其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经济个体活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无限积累与扩张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本来,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明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传统意义上的周期性产业危机趋于缓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在最近30年来竭力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再一次趋于尖锐激烈。无独有偶,这一过程恰巧与信用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相重合,结果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加速转型的同时,其频率和周期长度再一次出现回归的趋势,其程度也在逐渐加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型前,固定资本更新、商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推动是高涨走向繁荣的基本形式,尽管信用在其中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但由于信用链条短,信用关系较为简单,信用产品的泡沫化较为有限,而且多数间接地通过股市非理性暴涨表现出来。萧条时期,随着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启动,技术创新与信用创新同时进行,信用资金起初主要流向那些成长潜力大、风险小的产业。到了高涨阶段,信用资金开始重点流向那些成长势头较为强劲、财富效应较为突出的产业,并且与这些部门的产业形成相互推动之势。高涨阶段,信用资金在继续大规模流向热点产业的同时,开始全面出击,既支持产业扩张,也支持商业繁荣,直至热点产业严重泡沫化,并最终走向破灭为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型后,产业、商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信用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与转型前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信用链条的延长和信用种类的增多,再加上杠杆交易的放大作用,使信用规模逐级放大,衍生产品的数量也成倍增加,形成一个倒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是否稳定,外来冲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关键在于实体经济是否稳定。

当然,以上说法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由于引发危机的直接因素有两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的冲击引起,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是由内部因素自发作用引起。内部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泡沫的自动破灭,而外部因素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国际游资的剧烈冲击。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出现了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际金融寡头裏挟长期以来用虚拟经济创造的庞大货币资本,像洪水猛兽一样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这种现象从日本资产泡沫破灭过程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四、基本结论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往往是那些对世界经济拥有支配地位和重要影响作用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那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行业或部门,它们对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更替起着主导作用,总是最先发生危机,又总是最先摆脱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突出的周期性金融危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启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起点;进入萧条阶段后生产逐渐恢复,逐渐转入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没有破产的资本家加紧改进技术,投入生产,加紧对工人的剥削,生产不断扩大,逐步进入高涨阶段。而在繁荣的背后,新的危机也在酝酿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像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子,只要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存在,这种“周期性现象”就不可避免。

二、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如今,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成为了2012年达沃斯经济论坛的重点议题,但是仍然未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法,这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放任金融创新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此次金融危机与传统的经济危机有很大不同,表现为消费过度而并非消费不足,而导致危机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缺失和金融创新过度等金融市场的自身因素,而事实上,此次危机同时存在着物质产品与虚拟产品过剩的问题,金融产品过剩刺激着虚假的消费需求,产生了许多经济泡沫,一旦这些经济泡沫破裂,危机便无可避免。美国金融危机是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次级贷款这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刺激了消费需求,导致了“需求过度”,出现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过度的需求导致了违约率的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经济泡沫的破裂。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仍然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特点

此次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一场以银行信用危机为起点,进而扩展到实体经济的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危机。这场新型的经济危机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传统的经济危机由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到金融领域,此次危机是从金融领域进一步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二,信用对危机的影响已经大大地增强了。其三,以往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边缘或非核心地带,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颇大,甚至还导致了当今的世界性难题——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引发了西方社会的“《资本论》热”,他们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之道。巨额救市方案与《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都只是治标之策。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仍然有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在我国,市场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继续存在,贫富悬殊也较大,加之我国经济具有的开放性以及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经济危机也具有的全球性,使得我国也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指导,提高警惕,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努力防范经济危机风险。

(一)正确认识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及信用的缺失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在虚拟经济极为发达的今天尤其引人深思:虚拟经济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虚拟经济的发展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幼年期”,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业发展还不成熟,开放性不够。美国金融危机给了我们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虚拟资本的投机性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推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要监督虚拟经济的发展,严格控制虚拟经济泡沫和恶性投机行为,引导虚拟经济走上优质轨道,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实理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创新过度以及信息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更正。事实证明,金融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和金融市场自身具有的内在缺陷表明金融行业’需要政府进行监管。我们必须要防范和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在金融创新中应当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市场将资金带来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的金融业开放程度不足,这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同时也说明我国金融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较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势必会融入全球金融圈中,这时,加强金融监管就显得十分迫切。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金融监管经验,加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控制金融创新,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三)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缺陷,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孕育着经济危机。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有形之手”也不可或缺,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形之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进有退,实现政府职能的收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弥补市场调节所固有的缺陷。

(四)刺激内需

(五)控制房地产业过度开发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蔓延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升级换代的需求刺激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非理性繁荣,我国的房价上涨已经超过了收入水平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对我国GDP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地方政府不舍得割爱的原因之一,相比教育等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房地产业更有吸引力。“次贷危机表明,向本来无住房购买力的人群推销次级抵押贷款并不能真正增加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同理,我国人口城市化、消费升级换代等所谓的‘刚性’需求也并不等于有效需求。”所以,稳定房价,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是规避风险,防止美国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我国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主义蓝图,是建立在大工业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物质资源极其丰沛的基础之上。@种社会主义扬弃了私有财产,从而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从源头上消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内部因素,因而是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的。然而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生产过剩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要不以消灭商品经济为目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就依然存在。

(一)我国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

我们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现实的可能性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只要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过剩的危机就随时可能爆发。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但存在着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而且就经济关系本质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借助于信用关系,因而同样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所以,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必然产物,它与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只要处于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或者导致生产过剩或者引发需求旺盛,矛盾的不可调和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我国不是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从源头上消灭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盲目、无序的生产,因而引起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也就不复存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使我们的经济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私有制经济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并存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不广泛地存在于全社会范围内,但毕竟仍在一些行业和部门内小范围长期存在。因而,在我国依然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面向市场,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独立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取得的收入来抵偿用于消费方面的所有支出,并获得利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公有制企业逐渐蜕化成尽可能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这时企业的生产首先表现为一种局部劳动,而非社会劳动,因而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只要认为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借助于外延式扩张手段不断膨胀生产规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浪费行为。同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释放出的新能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微观经济效率,加速了经济发展态势,但由于缺乏宏观统筹和统一指导,其生产往往具有更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甚至有些企业在地方政府设置的隐性壁垒庇护下,有恃无恐地在商品销售市场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商品。这种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后果使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无法对过度膨胀的生产能力实现有效的挤出,从而为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隐患。

其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造成了国内总体消费需求不旺盛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是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二元化现状。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对中高档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导致这些中高档耐用品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汇集了我国当今较大部分生产业的消费缺口。二是城镇高收入群体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趋于饱和,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长期无法得到提升。这两种情况的矛盾运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三)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比从前更加密切。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现代科技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因此,我国要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参与到国际经贸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样一来,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经济波动难以避免。

二、我国防范经济波动的根本措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导致了世界经济波动的蝴蝶效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条件日趋成熟。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越性,使我国不惧任何外部挑战,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避免或减轻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市场失灵

现阶段,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盲目性、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滞后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主体在制定发展决策时难以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难以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机构优化,难以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外部不经济问题,因而经济波动也就无法避免。为了避免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我国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刺激方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与国家计划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科学引导市场要素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克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从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不难发现,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较弱,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较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切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是防止我国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稳定器。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公平,从而缓解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继续增加社会投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断强化个人所得税项目的征收和监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缴扣标准,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压力。努力调节过高收入,严格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的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二,促进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和自主创业的财税政策,切实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努力把扩大就业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位置上来,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当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能够广泛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第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2000~2003年,美联储的持续降息拉动了总需求,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在市场繁荣时期,房地产金融机构争相放宽信用标准向购房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这种向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低的人群发放的贷款就是次级房贷或称为次级债。

第二阶段:次级贷款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金融市场传递。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将次级房贷通过证券化和层层打包推向金融市场,出售给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甚至于养老基金和个人投资者,使整个金融市场牵扯其中。

第三阶段:房价下跌导致次级房贷违约率上升,最终引爆危机。随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到来和房地产市场的降温,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出现违约,违约的增多首先使发放次级贷款的公司倒闭,并使购买了次级贷款证券的机构遭受损失,进而冲击到整个金融市场,引发金融危机。

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一是宽松的房贷条件所具有的高风险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二是次级房贷的证券化引起的风险传递使整个金融市场牵扯其中;三是房价下跌最终引爆了经济危机。

这样一来滋生了次贷危机的根源是由资本扩张引起的经济悖论:银行放宽贷款标准是为了扩大有效需求以实现资本扩张;而资本扩张又会导致经济过热并产生新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致使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即扩张的资本必然抑制社会需求,由此导致经济扩张失去其实现条件,产生资本过剩性危机,因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写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经济危机永远是细节不同,本质却相同。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如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如此,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亦如此,而这一次的次级房贷危机也不例外,它显示了一种常规模式,即资产价格上升――信贷扩张――投机――过剩――资产价格下降――违约――市场恐慌,而这种模式的背后是资本扩张引起的经济悖论。

生产过剩

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主要的观点有“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次危机的原因,但主流的反思和解释不得要领,没有从制度和经济根源上深刻剖析此次危机。

两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经济危机的根源作出了明确和系统化的解释和思考,即生产过剩理论。生产过剩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古典经济危机,也可以比较系统与全面地剖析和解释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自然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始跳跃式扩展(恶性增值)。一方面,生产能力几何倍数的增长速度使资本家和资本在追逐利润(剩余价值)的经济本能下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因生产资料私有和分配的不公,广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消费能力的增长无法跟上生产增长,社会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差距和非均衡矛盾不断加剧,并体现为市场供求矛盾,经济萧条和工人失业。概括起来,马克思危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其基本框架就是:(1)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2)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群众的购买力不足;(4)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是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5)两极分化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生产过剩下的信用

自此,生产过剩解释得已经很清楚,那信用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对于此,马克思只是笼统地说,服务于市场交换的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为市场交换领域矛盾的激化、潜在危机的现实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并未详细分析。或者说,分析这些资本主义内部的制度构架,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根本没有意义,如黄达,就评价货币制度是“无法对资本主义带来破坏性作用”的范畴。不过,对于解释次贷危机的演进过程来说,这种分析依旧是有意义的。

首先,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下,生产跳跃式增长,而无产阶级(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以及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水平却增长缓慢,出现了相对贫困。此时,从宏观经济学家们的统计图表上来看,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似乎有衰退的迹象。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危机有一套系统的解释框架,即凯恩斯开创并被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发展的“需求管理”。具体说,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的政策方向是拉动总需求跟上总供给的增长水平,缓解供求矛盾。拉动总需求的切入点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拉动的工具,都离不开信用。比如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再如货币政策,央行降低利率,鼓励货币的借贷来刺激经济。本质上,都是利用信用,花明天的钱在今天消费或投资,来缓和生产与消费,或者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再看次贷,其实也是通过信用来刺激需求(包括房产投资和消费)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来买不起房的相对贫困者,突然被告知可以借入条件异常优惠的次级贷款消费,自然需求大增,于是房地产市场又走向了“繁荣”。

整个宏观经济大致如此,只是实现的具体手段各异。总之,在以信用为主要工具的需求管理(广义上包括了金融业自发的信用供应)之下,经济似乎又恢复了繁荣景象,图表上增长的量和速度都十分喜人,于是宏观经济学家和财政部与美联储的官员们弹冠相庆,并预期,经济将继续增长,持续繁荣,“经济周期被打败了”。

可是,这之中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花明天的钱在今天消费或投资,那到了明天,花什么钱呢

答案是没有钱。于是大量次级贷款人无法还款,CDO和CDS市场崩溃,华尔街金融市场大海啸,危机还不断向实体经济和其他领域蔓延

总之,在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试图利用信用为工具预支将来的财富来刺激需求,解决总供需矛盾,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是延缓和压抑了危机,并不能阻止危机的爆发。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美国居民在“透支消费”,而且美国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经济”。众所周知,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投资速度的持续下降,美国转而倚重来自国外的投资以支撑本土经济的增长。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结束了自1914年以来作为净债权国长达70年的历史。在全球经济都在为“过剩”而发愁的今天(只需一家大的汽车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就能满足够世界用一年的汽车需求量),美国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正是在于其“透支消费”与“透支经济”暂时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本国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建议与结论

1、次贷危机的经济和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信用只是一种长期中必然失败的延缓生产过剩矛盾的手段,只能暂时压抑矛盾,而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危机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动荡的同时,也重新腾出大量生存空间,危机产生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客观上促使生产跟着萎缩,进而建立新的供求平衡。在经济危机中,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保持信心,积极等待经济的复苏。

2、从根本上,次贷危机以及它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难以在资本主义制度逻辑内部解决的,须寻求制度外的根本性解决措施。不过,我们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却可以预防和预测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要预防这种金融危机(本质是信用危机),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针对信用增殖的合理的制衡机制。

方面

宏观环境

影响

政策

自200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各部委发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颁布,显示了国家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力度和决心;

邮件系统作为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化

应用工具,产生较大需求;

2006年3月30日,《互联网电子邮件服

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办法对垃圾邮件、

邮件服务商资质等问题给出较明确规定;

电子邮件市场趋于规范化发展;

经济

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在经济危机爆

发前,中国GDP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

长速度。在受危机影响的08年GDP增

长速度也达9%;

经济的发展,带动企业数量的增多;

经济活动的频繁,促使企业间沟通

需求的增加;

B2B、网络营销、网络招聘等电子商务活

动渗透率提高;

企业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逐步水涨船

高;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日益深入,部分企业

亏损严重甚至倒闭;

部分企业将会减少在企业信息化方

面的投入;

社会

网站和域名数量快速增长,CNNIC统计

数据显示,截至到2008年12月31日,

我国网站数量达到287.8万,域名数量达

到1682.6万;

因此域名和网站数量的增长为企业

2008年初,国内首个电子邮件泄密案引

相对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对邮件保

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垃圾邮件泛滥,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

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08Q3中国网民

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为17.86封,同

比增加1.17封;

力提出更高要求;

技术

用户需求的推进和运营商竞争的激烈,促

技术的深入应用,移动电邮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安全、反垃圾邮件等基础技术的优

THE END
1.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体系。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https://ipivot.hubeidaily.net/cms/zdcj/59/59sjqy/sy/zdzk/307082.shtml
2.电子教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工业资本,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则由金融寡头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http://jpkc.ycu.edu.cn/mkszyjbylgl/N20220509100344.html
3.刘朝晖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的内在逻辑关键问题在推进产融结合过程中,需要遵循风险治理逻辑、规范运作逻辑、协同发展逻辑、价值创造逻辑,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发展设置相关限制性和禁止性措施,以此建立健全“防火墙” 体系,进而防范市场主体潜在的财务杠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内部关联交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zIzOTcxMA==&mid=2247498878&idx=1&sn=e43a0ce12b0e4fd2ffd04c15c1eccaf2&chksm=97fe658fa089ec99b70c35f441d4855e53fd31b831a3ed4e11b95aab5b559dc10af92dfbd0c3&scene=27
4.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包括()。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包括(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C垄断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受政府的任何干预D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E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264239.html
5.决战提前发生,疫情成为各国十四五期间重构国家方法论导火索一个国家要立得住,除了在贸易体系上立得住,还必须在军事体系、文化、政治、外交等等多个体系上立得住,但是贸易体系是一个根,基于此很多国家形成了军事工业一体化运作,基于意识形态的贸易体系,还有很多国家把意识形态、贸易、金融融合在一起,进行意识形态式的交往,政治化的贸易,这都属于对这种国家战略的一个升华和应http://www.chn-source.com/citycloudproduct/detail/21529
6.全国2020年8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0/ggk_0810/24218.html
7.资本金管理范文12篇(全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探索引进符合规定的创新型金融工具, 并在协议中列示了多种能用于补充资本的金融工具, 对应了银行不同程度的风险。引进这类创新金融工具既有利于拓展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 又能优化资本结构, 提升资本效率。 (4) 同国际接轨问题。现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但陈旧观念的影响犹存, 尽管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9njfjvf.html
8.力求真知灼见,唯有躬身求索(八次危机)书评“在城市经济领域中,1949—1953年这前4年主要搞的是民族资本主义;1953—1959年这后6年主要搞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取决于客观上正处在“区域热战”和西方全面封锁压力下的“内向型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只要在“资本极度稀缺”条件下就势必仰赖外资,遂势必被要求“亲外资”的制度干犯本国流血牺牲才换得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25742/
9.广东省2020年8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单选题】 1.马克思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D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http://www.gdszkw.com/mkszyylgl/32727.html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复习资料5. (1分)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答案D 6. (1分)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43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