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研究(精选5篇)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正在增加。在构建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多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2]。但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活动。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反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3~5]。以黑龙江垦区为例,黑龙江垦区在国家号召与响应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垦区需求较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等课堂教学环节,在内容组织、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在实践环节上更是与生产实际需求有所不符。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评价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导向不明确

现有的培养评价标准注重共性、轻视个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目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理论考试的作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通过一次考试检测出来,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完善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注重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系统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的、科学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二、多元化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1、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构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学生全貌和各层面的基本特征。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立可操作性强、学校各部门能够接受和认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2、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紧跟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前沿动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现实性评价项目的选取,制定评价等级标准,转变教育思想,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办学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信息化行业不断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3、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突出效果评价,体现实践创新教学成果,以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重心,明确目标,建立稳定的评价内容。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评价效果与反馈

一、农业知识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二、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徐延东魏墨济单位: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关键词]“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7.070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建设“中国农谷”是湖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其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及有力促进手段,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过程中将发挥显著作用。

1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1.1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重要的支撑系统,发达国家在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农业信息立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农业数据及图像处理等信息管理深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标准化的信息规范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国内农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1994年提出的“金农工程”,以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为主要任务,发展至今,在3S技术、数据库、信息网络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及应用难等问题。

2“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现状

荆门是“中国农谷”的实施主体。随着“智慧荆门”项目的启动,《荆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4-2016)》的编制,组织机构逐渐健全,网络建设逐渐深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大量投入,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荆门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思路。主要表现在:

(1)注重基础建设,在促进市、县农业部门综合信息门户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了多渠道农业信息化网络。

(2)加强资源开发,农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形成了以互联网、固话、手机、电视为主要渠道,网络、短信、热线等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

(3)注重专家队伍建设,由市农业局分派到各乡镇的农业信息员,为农民提供帮助。

虽然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利用率不高,在农业发展中应用不多,主要表现为“四不明确”:

一是认识理解不明确。市委、市政府及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但基层和农户由于环境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并不主动,信息化意识淡薄。

二是信息服务对象不明确。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服务平台大多以综合性为主,没有对农民的信息需求作深入的分析了解,导致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

三是信息处理手段不明确。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比较落后,导致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3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3000多家,内部管理日趋规范,经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发展态势良好。

3.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信息化服务中的优势

3.1.1有效降低成本,拓宽信息渠道

对于生产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的单个农户来说,信息化基础设备投入与维护投资较大,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经济组织,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由专人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及信息的传递与分析,在降低农户获取信息成本的同时,不仅促进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联系,也拓宽了信息的渠道,还解决了信息服务对象不明确的难题。

3.1.2提供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成立的互经济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农民,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有利于为农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信息,在为农户提供准确市场信息的同时,指导农民的生产,能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经营方式。

3.1.3更利于完善工作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载体,也是农技推广的最直接主体,在农户组织方面比政府更有效率,在信息的收集、共享、推广上更有效率。信息技术在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其作为政府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将是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3.1.4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是循环农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推动和实践力量,但目前能做到有效服务于循环农业的合作社可谓少之又少,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不畅通、缺乏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实现信息技术与循环农业生产的全面结合,对农业生产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管理,可以与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形成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3.2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以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4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市场导向型服务模式,法国的公私合作型服务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服务模式,其服务体系都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如农业生产活动与生产过程服务活动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都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如“政府部门+科技示范+特派员”模式、“社会主导+合作社+专业协会”模式。根据农业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框架及软件生命周期,提出基于运行机制可变的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政府居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主体的核心位置,负责制定宏观指导政策、法律法规,提供最底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即提供政策、制度和平台。在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种信息服务组织职能的前提下,运用区域资源优势,建立起基于信息运行机制的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合作服务组织的作用,无论是农民自办型的合作社形式,还是政府主办型组织,政府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服务组织解决政府基层服务难的问题;同时,作为平台的最直接受益者,种养大户是合作服务组织的组成部分,可以获取平台提供的科技信息、培训信息等服务。

农业信息标准与规范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所有信息资源应用都应遵循信息加工、资源描述、组织、加工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及规范。

5结束语

合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应用,是农业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升竞争力、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的强有力举措。荆门市以电子政务规划为契机,政府推动,规划指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在规范农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加快“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完善高校服务地方农业机制,形成“大学+企业”“大学+基地”等新型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前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缩短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与发达国家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距离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到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促进各种资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将现代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中去,对农业和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作业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教育,生产资料信息化,环境资源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由于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

农业信息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内容复杂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准确的对农业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把握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范围内的开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1.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根据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准确的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缓解农产品堆积的问题。目前农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农民提供了农业市场的实时信息,农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农产品卖到有需要的地区,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

(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三、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还很浅显,也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加强覆盖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创建标准的技术平台,为农户的咨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向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业信息。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

1.转变政府的身份。当农业投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改变投资者的身份,以一个调节者和产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调节现有的投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THE END
1.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怎样分类?答: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它包含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的投入。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包含农业天气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农业水资源、农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1563934614326402&fr=search
2.探索农业带的全貌从种植业到畜牧业揭秘多样化的农产品链条林木资源的利用 林木资源在农业带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森林覆盖,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木材来源,为建筑和制造行业提供必需品。此外,有些树脂也可用于医药。 渔网与海洋捕捞 对于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渔网和海洋捕捞同样是农业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9798.html
3.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农业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8f5dd630e399540092ff198b05cae68.html
4.农业社会经济技术资源主要包括()。B.在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时,采用"人工时"作时间单位,包括了劳动力利用率的影响 C.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D.控制人口增长也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途径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多项选择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状况是()。 A.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分集中 B.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C.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差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3243659.html
5.农业数据资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问答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领域的数据资源,以及农业环境与资料、农业生产、农业市场等相关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424556
6.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初级经济师考试题库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 多选题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可逆性 B 、系统性 C 、地域性 D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E 、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C,D,E】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https://www.bkw.cn/tiku/wrkp4.html
7.农业学习资源(精选十篇)关键词:农业,文化资源,农业规划,运用 农业规划是对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甚至是农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推进, 我国农业规划已由以前的大田农业规划为主逐步向设施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这就给从事农业规划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规划师不仅要熟悉规划理论、农业技术,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8wuvr3.html
8.农业资源数据库12篇(全文)2.5基础层。基础层为数据库系统提供基础底层环境支撑, 包括农业资源元数据模型、农业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目录和主题目录、各类数据接口以及软硬件基础设施等。 2.6技术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包括数据库设计规范、应用软件开发规范、界面开发规范、系统接口标准、系统安全标准、工程管理规范、系统管理规范等。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a5iiy9e.html
9.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023年,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农发〔2023〕1号发布,被称为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涉及抓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https://www.nongjiao.com/news/read-32735.html
10.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agrisearch,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农科发现,农业大数据,农科联盟,农业文献传递,农业科技文献http://www.agrisearch.cn/
11.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投入。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投入。A.资金投入B.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C.动植物投入D.科技投入E.自然界投入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https://www.shuashuati.com/ti/bbbb517f771b4d34b366ef63aa9451e6.html?fm=bdbds0cea995f21bc7ad0a83a10b0a9bd99e4
12.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微科普自然资源分类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https://dzbwg.jxsdzj.cn/art/2021/3/10/art_282_535.html
13.应用微生物学研究中心应用微生物学研究中心源自于1956年四川农学院农学系成立的微生物学教学小组,历经四川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微生物学教研室(1976年)、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微生物学系(1995年)、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应用微生物学系(2003年)、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应用微生物学系(2015年)发展而来,现隶属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https://zyxy.sicau.edu.cn/info/1347/5311.htm
14.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包括哪些专业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知,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属于农学门类,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土地科学与技术、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生态修复学等专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目录及专业代码https://m.dxsbb.com/news/39435.html
15.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第八章 农业自然资源 与环境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农业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农业环境及其保护 可持续农业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的概念与分类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带来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https://doc.mbalib.com/view/52e04ff0f0f8553a968fa495214d7c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