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定义(精选5篇)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李源单位:河南省叶县农业局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我国农业经过近20年的结构调整与环境资源建设,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内对农牧产品需求的农业结构。但农业生产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的成本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水源、地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长期超载使用等。致使农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农业环境资源短缺与农业系统内资源闲置浪费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国农业,农牧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但因品质质量不合格屡屡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我国农业如何发挥自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优势,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在会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一词。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此后,各种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这些研究推动和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

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此后,各国学者对狭义生态农业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的涵义的阐述也有多种。我国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其专著《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1988年)中对生态农业概念作了概括:“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马世骏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概括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第一,生态农业是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指导原则;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做整体和长远考虑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生态农业是一套按照生态农业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实用技术体系”。

综合各种观点,生态农业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建设较以往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一是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达到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运用,解决粮食供应,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不会消耗过量,保护环境不致退化,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因为生态农业建设具备这些优点,所以便成了现今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具体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同提高,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大农业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革.“三料”危机:华北平原神态农业特点分析[J].古今农业,1999,3:42-51.

[2]姚学会.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讯,2005,9:403-406.

最后须要指出的是以地—劳比率为基础,郭和宋的剩余劳动力定义均将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种植业上,事实上除种植业外大农业的其他产业如林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家庭副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是绝不能用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面积及其变动来测定的,这也是郭熙保、宋林飞地—劳比率变动测定法的重大局限性之一。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定义

1.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15-64周岁的男性和女移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⑥H.Chennery,M.Sycquin,PatternsofDevelopment,1950-1970,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

⑦加里.贝尔克等(人力资本,生育率与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杂志》98卷,1990年。

⑧罗伯特.卢卡斯:《论经济发展机制》,《货币经济学杂志》22卷1980年。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概念;基本特征;局限性

农业产业化一直被认为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进而推进农业市场化和持续增效,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大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且受诸多前置条件限制,实践中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但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中,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绝大部分农区并没有如山东等地一样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值得深思。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是在总结山东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就是借鉴二、三产业发展思路,尽可能还原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特质,将目前相对独立的涉农各要素充分组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多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个涵盖了产业化思路、目的、效果、特征为一体的,十分完整具体的理论定义: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地方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1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2区域化

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2.3专业化

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2.4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2.5一体化

一体化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2.6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2.7社会化

社会化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和运行。

2.8企业化

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3农业产业化推广的局限性

3.1山东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尽管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成功的关键是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并非进行传统粮作种植。如寿光的蔬菜、烟台苹果、葡萄产业等,并取得了先发优势。这在说明了产业化应该建立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同时也决定了其不可复制性。毕竟我国对农业的战略诉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绝大部分农区也都是以传统粮棉油生产为主,同质化较重,特色并不明显。即便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也不能要求都去发展特色生产而放弃粮食种植。

3.2没有解决传统农业的根本性问题

3.3市场机制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其相对发达的外向型商品化特色农业起了主要作用。特色农业往往就是高效农业,其生产效益足以承载农户劳动力投入的价值转化,使山东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特色农业的高效是传统粮作农业无法企及的,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特色农业,在结构调整中“逼民致富”和在企业农户间“拉郎配”,只会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3.4农户市场农业意识低下

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结合上,小农户由于种种原因,谈判能力弱,使得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造成了农产品的增产增质却不增收,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来主导。这是一种典型的想当然的制度设计。事实上是农户与企业本身的利益很难调合,农户不但存在谈判力弱的问题,践约能力也很低。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户或者高价别售,或者求售无门,而农户的分散使企业和农户间诉讼成本高昂,所谓的农业订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一纸空文。

关键词:经济文化类型竹海镇发展新定义

一、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概念

20世纪50年代,苏联民族学家切博克萨罗夫、托尔斯托夫等提出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通过对民族生存居住环境的分析,参考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民族文化的趋同比对和趋异比对。此理论的基本定义是:“居住在有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经济文化类型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第二,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的特征;第三,每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第四,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含产生更替或进化现象;第五,各种经济文化类型均有各自的历史年龄。”

20世纪60年代苏联民族学家切博克萨罗夫与我国著名民族学者林耀华共同撰写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一文,则是将该理论具体应用于对中国民族的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经济文化类型概念,并对其内容和应用方法进行了扩展和规范。中国学者给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有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在我国,分布最广、最主要的类型是农耕型经济文化类型组。

下面,笔者将以我国四川省竹海镇为例来探讨我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与变化。

二、竹海镇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变化

1.竹海镇的生态基础

竹海镇位于四川省长宁县境中部,东起蜀南竹海,西至井江、铜锣乡界,南与龙头镇毗邻,北与长宁镇接壤。其总人口为2.65万人,面积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85亩。该镇地势南高北低,大多为浅丘地,四面山形环绕;育江河贯穿全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水稻和喜热果树等作物地生长。该地区的蜀南竹海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竹资源,可谓是竹的海洋,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这里生长着15属58种竹子,除盛产常见的楠竹、水竹、慈竹外,还有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珍稀竹种。在茫茫的竹海中,还零星地生长着桫椤、兰花、楠木、蕨树等珍稀植物;栖息着竹鼠、竹蛙、箐鸡、琴蛙、竹叶青等竹海特有的动物;林中除了产竹笋,还有许多名贵的菌类:竹荪、猴头菇、灵芝、山塔菌等。据统计,竹海所产的中草药不下200种,堪称一个天然的大药园。

2.竹海镇居民的生计方式

由于竹海镇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气候因素等原因,该地区形成了以平原集约农耕型为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定居于此。竹海镇居民以种植水稻、果树等农业活动为生。由于该地区有丰富的竹资源,该地区形成了以采集竹笋、竹荪等特色植物为辅的农业活动。

随着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该地区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外出打工者多为16―50周岁的男性,留守在竹海镇继续从事农业活动的多为妇女以及50周岁以上的男性。此时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竹海镇与我国著名风景区蜀南竹海毗邻,自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蜀南竹海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使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竹海镇居民开始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职业,为来此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特色小吃及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笔者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当前所从事旅游职业的调查,调查居民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2.1%和37.9%,其原因与部分男性外出打工有关;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33到48岁的中年人,占总数的38.2%;受教育程度半数以上为初中水平,占59.1%;超过半数的人全职从事旅游工作,所占比例为52.3%;大多数人喜欢从事旅游工作,比例占到69.7%。由此调查结果可见,该地区居民已经从传统的以种植农业为主的农业活动转为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活动。

3.竹海镇居民的意识形态

该地区居民在改变其职业的同时,对待旅游服务这一行业也有着相当高的积极性。旅游服务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是过去种植农作物收入的数倍,该地区居民多年来依靠旅游的饭碗致富起来,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这一行业中来。自四川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借助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春风,蜀南竹海景区的基础设施改造焕然一新,不仅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给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就更加坚定了居民对旅游服务这一行业的肯定与坚持。该地区居民已经从从前“要致富,多种树”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成了“旅游致富”的新观念。此时,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已经占其全年收入的90%以上,这个数据表示,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从以农业为主转变成了以旅游产业为支柱的新结构。

三、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类型正在悄然改变

竹海镇的经济结构类型的变化预示着传统的平原集约农耕型经济文化类型已逐渐转变为旅游―农耕复合型的经济文化类型,该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也表现了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正在从原生态型逐渐转变为市场型。

经济文化类型包含的生态基础、生计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类典章制度等几个重要因素,在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改变。以竹海镇为例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在我国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工业和第三产业也正快速发展起来,这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谋生手段逐渐被其他行业所代替。人们谋生手段的改变也就导致了其所在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整个意识形态的改变。当经济文化类型的几个重要因素发生改变后,我们就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重新作出定义和判断,以适应对该地区的居民与社区的研究与了解。

[1]杨国涛等.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9

THE END
1.初中地理农业——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们吃的食品,穿的棉、麻、毛、丝服装,阅读的报刊、课本,使用的木制家具等,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我国拥有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MwNzE5MA==&mid=2649750296&idx=7&sn=f25c690b9fe34eabb870defb5fd455d1&chksm=896b895832c538cc5e433cfc8ff5bafc8e39f7295c4944378f93ef604b6217eb8a4de353fc3c&scene=27
2.农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农业都指的是什么?农业是指通过培育植物和动物来获得人类所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环境,通过耕种、灌溉、施肥等人工干预手段,使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得到生长和繁殖。这个过程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农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170911658511954&wfr=spider&for=pc
3.现代农业的定义是什么?现代农业的定义是什么?–手机爱问现代农业的定义是什么?蔺*** 2018-06-11 19:52:00 举报 好评回答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 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 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 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 进行https://m.iask.sina.com.cn/mib/6hnPU8yj9R9.html
4.耕耘智慧探索农业的多面含义与实践意义农业的定义 农业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将植物和动物转化为食物和其他产品的一系列活动。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农业的类型 农业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粮食作物农业、蔬菜水果农业、畜牧业、渔业以及林業等。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生https://www.v0bh5xqt8.cn/shui-guo-zi-xun/536722.html
5.智慧农业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它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也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智慧农业的定义与特点 智慧农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820697
6.科技赋能农业变革:“大数据+农业”重新定义产业体系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如何赋能农业,从定义、时代背景、制约因素、政策措施、应用方向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农业大数据通过整合、分析海量数据,改善农业生产、资源管理、市场预测和食品安全,推动农业向精细化、智慧化转变,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https://blog.csdn.net/Jay738314450/article/details/80944661
7.农业沙盘模型的定义及作用农业沙盘模型的定义及作用 农业沙盘模型是一种模拟农业生产过程的工具,通过搭建模型、模拟运行、分析数据等过程,帮助农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规律、预测农作物产量、优化农业经营管理等。 农业沙盘模型是一种基于实际农业生产数据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模拟不同的农业生产场景和策略,帮助农业从业者进行决策分析、优化https://www.qmxmx.cn/news/762.html
8.农业产业链是什么意思,农业产业链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农业产业链即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协作。它将农业相关企业、农民、农产品市场等有机地连接起来,促进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opics-2475778.html
9.非农业家庭户口的定义是什么“非农业家庭户口”的正式称呼即为“城市居民户口”。在计划经济时期,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别,其中,农业户口指的正是那些通过自行耕种粮食以供养家庭的居民;而非农业户口则是指依赖于国家分配食物以生活的城市人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https://www.64365.com/tuwen/aadsbev/
10.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法律定义的规范性引导性和权威性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到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撰写了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为科学立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定义的法律规定初稿,又经过几次广泛征求竟见和审议修改,直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形成了公布施行的法律定义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83/15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