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两个特点。
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
b“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一、种植业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成因
这些平原地区,属于我国季风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好,属湿润和湿润地区,同时平原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地区差异
北方
南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⑴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②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⑶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3.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比较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北方油料作物,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生长习性:沙质土壤,排水条件好。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生长习性: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区,地形平坦一。
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芝麻
主要在河南。生长习性:光照好,作物耐旱。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生长习性:光照好,作物耐旱。
糖料作物
甘蔗
滇、桂、粤、台、川、闽。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即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水果
苹果
北方丘陵区。暖温带气候。
柑橘
北方丘陵区。亚热带气候。
出口商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长三角(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桑蚕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平原)、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珠三角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二、牧业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西藏藏绵羊、牦牛等。品种饲养方式:放养为主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饲养方式:圈养为主
三、林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垂直分异明显;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马尾松、毛竹、茶叶树、油茶树。我国主要防护林体系:①“三北”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有效保护农田。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降低风速,保护农田⑸其他经济林:温带的苹果(北方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亚热带柑桔(南方亚热带地区);亚热带的茶树(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四、水产业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分布:主要分布: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和沿海。淡水水产品:江淮流域、珠江流域。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注意]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水稻种植业:南方地区;乳畜业:城市,矿区周围;新颖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旱作农业:华北平原;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绿洲农业:新疆地区;坝子农业:云贵高原;垂直农业:横断山区;河谷农业、阳光农业:青藏高原。不能说以下畜牧业是游牧业:内蒙古高原---草原牧场;新疆天山----山地牧场;青藏高原----高寒牧场
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农业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考查方式
以某一区域农业生产方式,或者某一生产模式为载体,突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性,考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命题预测
以具体的图文材料为背景,从大时代、小切口的要求出发,继续考查某区域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业生产特点,强调对考生获取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集训高考——明规律]
(2018·海南高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生产技术先进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国内需求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D.增强国际影响
(2016·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4.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成本低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D.能源供应充足
5.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2017·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A2.B第1题,“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说明荷兰的区位优势为生产技术先进。和荷兰相比,山东生产成本更低;荷兰纬度较山东高,因此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荷兰在交通上与山东省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第2题,在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最终决定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可拓展欧洲市场。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若要运到我国,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提高研发水平不是根本目的;到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不会增强国际影响。
3.A4.D5.A第3题,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修建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就为了改善热量条件,所以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第4题,从材料提取信息“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该地区的温室培植蔬菜的生产技术比较差,同时也说明该地区温室种植刚起步不久,称不上历史悠久。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少,劳动力的成本较高;但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能为温室培植提供充足的能源。第5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和该地区引进的温室培植“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政策扶持最直接的目的是让蔬菜尽可能满足当地需求,减少对外依赖。
6.解析:第(1)题,可从甲地的气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不需要人工增温;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但降水较少,温室可以减少蒸发,这都是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第(2)题,该地发展农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其北侧的欧洲发达国家冬季气温较低,冬季蔬菜、瓜果的市场缺口大。第(3)题,可从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与更新设施与设备、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等方面分析。第(4)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回答赞同或不赞同均可。若赞同,可以从当地的技术及气候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后的效益等方面分析;若不赞同,可以从该地的土地及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命题视角——逐一研]
农业耕作制度改变
[例1]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畎(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畎亩法。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畎亩法有利于()
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
(2)与甲畎亩法相比,乙畎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解析]第(1)题,甲图中作物种在沟里,是在地势高的田里,有利于抗旱保墒,C正确。第(2)题,乙图中作物种在垄上,是在地势低的田里,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D正确。
[答案](1)C(2)D
[微点拨]
辨清复种制度与耕作制度
(1)复种制度: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二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一年二熟或三熟,二年内种植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二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2)耕作制度:也叫“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押题训练]
我国某大型玉米育种企业在全国设立了32处育种中心和试验站,建设成遍布全国的育种科研平台。该企业常采用宽窄行交替的休闲种植方式。追肥期间在宽行进行深耕,玉米收获时留高茬40cm左右,收获后耕作,第二年在耕作过的宽行进行精量播种,形成窄行苗带。读图,回答1~3题。
1.该育种企业在全国设立众多育种中心和试验站的主要目的是()
A.接近各省玉米产地
B.扩大企业规模和知名度
C.适应作物的地域性
D.保证育种试验的连续性
2.该企业在海南省建立了多个玉米种繁育基地,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该省的()
A.地价格低,节省成本
B.热量充分,缩短育种周期
C.科技水平高,培育良种
D.病虫害少,发展绿色种业
3.该企业育种基地采用宽窄行休闲种植方式,相对于均匀种植能()
A.加速玉米生长过程
B.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C.降低田间土壤肥力
D.不利田间农事操作
解析:1.D2.B3.A第1题,在全国设立众多育种科研平台主要是利用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使每个月都能播种、都有授粉,保证试验的连续性,保证育种速度,故D项正确;玉米种子可以普遍种植,与地域性无关;玉米种子便于运输无需接近玉米产地,故A、C项错误;扩大企业规模和知名度需要加强宣传,与设立育种中心无关,故B项错误。故选D。第2题,相对于东北、西北一些地区,海南省适宜种植玉米的土地少、地价高,故A项错误;海南省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一年三熟,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故B项正确;海南省并不是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区,故C项错误;海南省水热资源丰富,病虫害较多,故D项错误。故选B。第3题,宽窄行休闲种植方式通风透光,生长条件优越,可加速玉米生长过程,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效益,故A项正确;该生产模式只是对土地的一种利用方式,没有增加作物种植面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种植方式采用留高茬自然还田的收获方式,能够保持土壤肥力,深耕使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故C项错误;该种植方式保留了田间的间隙,易于田间农事操作,故D项错误。
农业覆膜技术
[例2]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下列地区中,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第(1)题,我国以北方和西部为主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易出现低温、干旱、大风等天气,适宜使用地膜覆盖。第(2)题,选项所列地区中,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燥且气温偏低,水肥易流失(蒸发旺盛),故该地区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
[答案](1)A(2)D
[微点拨]覆膜技术的影响
1.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降水B.热量C.光照D.土壤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3.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的是()
A.拦截降水径流B.减少水分蒸发
C.防止大风掀膜D.增大昼夜温差
解析:1.A2.C3.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技术“抑蒸”“集雨”“拦截降雨径流”,说明它有效利用了降水,缓解了甘肃地区农业发展缺水的问题,既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故A正确。第2题,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秋季,蒸发旺盛,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十月中下旬起垄覆膜,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故C正确。第3题,该技术可以有效拦截降水径流,A属于。覆膜可减少降水水分蒸发,B属于。地膜相接处用垄面或表土压实,可防止大风掀膜,C属于。不能增大昼夜温差,D不属于,选D。
[通性通法归纳]
现代农业问题凸显科技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该类问题有两点共性:“一个因素”“三种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