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精选6篇)

〖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认为生产力很快赶上发达国家。)

【重点解决办法】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策三,分别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选择、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客观的决定,不能主观随意选择)进行阐述,辅之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例子进行说明。

【难点解决办法】

1、物质的概念是难点

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根本不懂得应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一是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物质现象。

【疑点解决办法】

1、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的存茬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幼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白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申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教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第2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为什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8页第3自然段后,教师指出。)

这是两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但不作深入地解释。)并指出:与上述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结合阅读课文第9页第2自然段。)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第三,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第9页"议一议"。进行讨论。教师以"画饼充饥"启发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的观念、思想虽然可以给人以精神动力和指导,但它决不会给人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构成其它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板书)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9页第6自然段至第lo页第l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投影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2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马克思语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第lo页第3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好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还可以用下列图示: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小结: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通过前两框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请同学们识记物质概念。巩固新课

问答题: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学生复述本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结合基本事实理解下列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在理解这两个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本框题的中心观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在阐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基础上,使学生理解第一节的中心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概念。教育学生树立“人们发展生产力和选择生产关系不能随心所欲”的观念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提纲: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讲授新课:

1、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比较困难的原因

与自然界相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支配的。总之,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作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间的祸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的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产生(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分析,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为什么?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来随意选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就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决定的。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根本上决定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界有自身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新陈代谢规律、化学元素周期律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规律支配。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受这一规律的支配,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由于各国具体条件的不同,各国社会发展具体阶段会有所区别,但总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又如阶级斗争的规律和价值规律等等。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等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巩固新课: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思考题:什么是意识?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一、新课导航学习重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资源集散地。"type="#_x0000_t75">学习难点:物质的含义

二、课前自学序号内容了解理解运用1物质的概念ü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ü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ü1.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是客观的。2.什么是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1.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能力方面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页第2、3、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

(引导学生阅读第l2页第3、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

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教师设疑: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b.①②⑥⑧c.③④⑤⑦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2.b3.d4.b5.c

xx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5.xx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A.①④⑦⑧B.①②⑥⑧C.③④⑤⑦D.②③⑤⑥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A.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THE END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着高级的更替和https://zhuanlan.zhihu.com/p/534111116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哪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哪些 曾老师 08-15 11:49 积木教育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方式,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最新的参考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其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27423453&ucid=PHfzrjnLPWf&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4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题目标签:生产方式物质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ddbb13378f2a42da8964d6c733b7bfdc.html?fm=bda11cc78f2b5ad96c35ace9f6db87eb02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334317.html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https://www.netkao.com/shiti/825476/1582023yf44t1g8l6.html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基乎(实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氏碧。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https://wenda.so.com/q/1687291833216017
7.5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5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TAGS 51.物质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包含囊括关键词试题汇总大全 https://m.12tiku.com/tiku/920910/89026008.html
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介绍高中知识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3291939.html
9.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三种基本经济形式而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换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讲讲这三种经济模式及其相关知识。 礼包购买 | 社群督学 | 6天直播课 一、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首先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https://m.he.huatu.com/2023/0419/1402949.html
10.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https://www.meipian.cn/3c2csmci
11.《论再生产》全书笔记(论再生产)书评因此在现存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在其限度内,是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2.4 在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统一体中,是经济的下层建筑“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3.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方式:一种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亦即一种改造自然以从自然夺取生存资料或使其生产生存资料的方式。这一方式是一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46393/
1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 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D、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统-正确答案: 参考解析: 上一题 查看答案 下一题 更多题目 请在 下方输入框 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http://www.ckw.sc.cn/exam-4285-9.html
1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题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B、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1035907.html
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382183.html
1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单选第三章考试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统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https://so.kaoshibao.com/detail/317427408.html
1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A.该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生产工具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 A.该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生产工具 B.该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科技水平 C.该社会的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246d67a1caa87f95733120ef57dc0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