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所有制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也是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

人们重视所有制的结构与变化,因为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它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必须根据作为构成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所有制的形式,这样才能对生产力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作为构成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它必将会阻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所有制变革问题,以确定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与形式。如果坚持传统的“一大二公三纯”所有制理论,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进展,改革也不可能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

本文就苏联时期所有制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做些分析。

一、苏联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经济纲领,在所有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并由国家监督它的业务,或者说实行银行国有化;采取步骤将各个辛迪加即资本家最大的垄断组织(糖业、石油业、煤业、冶金业等等辛迪加)收归国有;取消商业秘密;强迫工业家、商人以及所有企业主辛迪加化(即逼迫他们参加各种联合组织),从而建立国有经济。

在斯大林所有制理论指引和影响下,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的占比从1924年的35%提高到1937年的99%,工业产值从76.3%提高到99.8%,农业产值从1.5%提高到98.5%,零售商品周转额从47.3%提高到100%。1954年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出:“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优势的所有制形式,定的比重占苏联全部生产基金的91%。”[2]427

二、苏联各历史时期所有制理论与结构的变化

(一)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奉行传统的所有制理论

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所有制问题上,同样一直坚持全民所有制是最高形式与最先进形式的观点,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不能涉及改革所有制形式问题。这一时期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所有制变革与“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苏联学术界是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的。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计委副主席巴秋林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给企业以生产上和商业上的完全独立,国家所有制变为各个集体的所有制。他还指出,搞“市场社会主义”就会修正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即会提出三种人为的所有制形式的构想:国家所有制(运输业、邮电业、动力、林业)、企业所有制(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和私有制(小型的和中型的私营企业和“合营”企业)。这是对全民所有制的“侵蚀”,它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复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4]133,136-138十分明显,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官方理论仍然强调的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二)安德罗波夫时期所有制理论开始松动

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在他执政后期,很多学者提出,要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在劳动者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时学者在理论上开始讨论民主管理与社会自治问题。但要指出的是,作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所有制理论方面提出新看法,是在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他认识到,苏联的状况不论在斯大林领导下,还是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都是不正常的,应该进行认真的变革。为此,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在所有制理论方面出现松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把‘我的’,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易事”。劳动者“取得做主人的权利同当家做主——成为真正的、聪明的和勤勉的主人——远不是一回事”。[5]这就是说,在苏联所有制的变革远未完成,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第二,强调要从理论上把占有方式和经营方式区别开来。占有方式是说明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目的和社会结构,它决定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内容;经营方式是揭示社会生产的组织机制,通过社会生产的组织机制从经济上实现这种占有方式。苏联建立了公有制,这就可使占有形式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了。但是,这种适应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而要通过不断改造经营方式和方法,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不断增长的生产力水平之间能主动地相适应。因此,完善经济机制是社会主义固有的实现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这一规律的一种形式。

以上观点的重要性在于,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免受所有制理论禁区的束缚。因为按这种观点,改革经济体制,只是改革经营方式,而不是改革占有方式。

第三,批判超越生产力水平而一味追求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做法,强调苏联现阶段集体所有制不是“过时的”所有制形式,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在安德罗波夫时期,在所有制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持以下的观点:所有制关系的重要问题并不在于不断地去提高公有化的程度,而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所有制关系成熟程度的表现。

应该说,安德罗波夫时期,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对所有制的理论进行的探索、提出的看法,更接近于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现实。

与所有制理论的变化有关,安德罗波夫在执政期间,一再强调只有在每个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情况下才能解决当前苏联的经济问题。从改革体制角度看,在他执政一年多来,苏联在探索民主管理问题时,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把民主管理与改革体制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管理的进一步民主化,使劳动者感到自己是生产的主人,这是改革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作用的客观前提;二是把发展民主管理与发展社会自治联系起来。不少学者强调,在当前苏联的条件下,生产管理的民主化不仅要向广度发展,而且要向深度发展,最后导致质变:把劳动者参加管理变成生产自治。关于这一点,安德罗波夫也指出:现在的问题是,不在于找出现阶段苏联社会与共产主义自治理想的差别,而是要探索不断完善发扬民主,扩大劳动者在生产中、在所有社会实践中主人翁权利及作用的新方式方法。这正是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民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自治。[5]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随着所有制理论的松动,在农业中着力推行集体承包制。为什么要在农业中着力推行这一政策呢对此,美国格拉斯哥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亚历山大·诺夫教授,在1983年5月访华时,在其所做的讲演中,较多地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近20年来,苏联在农业上投资相当大,但效率相当低,这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者缺乏积极性。旧俄时,每个农民在抢收时每天劳动达16个小时,而现在只劳动7小时;二是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的报酬同生产成果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要完成定额不管质量如何,都可以得到报酬和奖励;三是在农业计划中,苏联地方党政机关对农业生产干涉太多,这就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道路、仓库和必要的包装材料。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食品价格偏低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对农业缺乏帮助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组织等问题。”[7]229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对所有制理论的重新认识

第一,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与完善公有制是同一个过程,是不可分的。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之后,生产者取得主人的权利同成为真正和有主动精神的主人,这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人民还需要长期熟悉自己作为整个社会财富最高的唯一的所有者的新的地位,这就需要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熟悉、培养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另外,要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真正的主人,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做大量工作,即只有在那种充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经济管理体制条件下,才能做到。因此,必须认识到,要完善和发展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就必须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体制。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同一个过程。戈尔巴乔夫反复强调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自治,亦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推行,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日益明确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是非国家化、民营化和私有化。认为这一改革方向是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与管理相结合最重要的途径。戈尔巴乔夫指出:“当前所理解的市场否定了单一所有制形式的垄断,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政治的平等”,“在向市场过渡时,需要订出一些首要措施。搞国营企业股份化,创造现实的经营自由,将小企业和商店出租,把住房、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及一部分生产资料纳入买卖领域”。[11]12-13在戈尔巴乔夫以总统名义提出并在最高苏维埃通过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这一文件中指出,使财产非国有化和民营化,实行土地改革,应是在向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一开始就应实行的一项非常性措施。该文件还就如何实行非国有化和民营化做出了较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还力图通过企业自治与承包制等途径来改善所有制关系。长期以来,苏联在企业领导体制方面,一直实行一长制。苏联的一长制,体现了企业管理权的高度集中,企业经理根据国家计划和上级各项指示做出决定,广大职工无权参与,他们给经理的决策所施加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企业领导体制下,必然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两者分离,生产者并不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是一个雇佣劳动者,这大大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严重地影响苏联经济的发展,成了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直反复强调管理民主化和企业自治的重要性。企业自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集体是企业的全权主人。《企业法》第一条规定,企业“实现劳动集体的自治,从而使每个工作人员个人深刻地关心以主人翁态度使用全民财产,使每个工作人员有机地参与集体和国家事务”。第二条规定:“企业的活动根据社会主义自治原则进行。劳动集体是企业的全权主人,独立自主地解决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企业工作的成就和损失直接影响集体的经济核算收入和每个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

(2)劳动集体作出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并监督其执行。《企业法》第六条规定:劳动集体的全体会议(代表会议)是行使劳动集体全权的主要形式。劳动集体的全体会议(代表会议)的权限有:选举企业领导人和劳动集体委员会,听取他们关于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批准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维护和加强全民所有制,加强作为企业日常活动基础的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途径。企业行政部门与劳动集体委员会意见不一致时,把问题提交劳动集体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这样使权力的中心由企业行政转到企业劳动集体。苏联计划1988年在全国各企业组成劳动集体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企业集体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任期2—3年。委员会由工人、作业队长、工长、专家、行政、党、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代表组成。行政代表不得超过劳动集体委员会总人数的1/4。

(3)企业领导人由选举产生。选举制度适用于企业、联合公司、生产单位、车间、工段、工区、牧场和班组的领导人,以及工长和作业队长。企业和联合公司的领导人由劳动集体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或公开投票方式选举,一般要采用竞选制度。选举的经理、厂长要经上级机关任命,任期5年。如果上级机关不批准劳动集体所选出的候选人,则进行重新选举,但同时上级机关必须向劳动集体解释不批准的原因。上级机关根据劳动集体全体会议或劳动集体委员会的决定,提前解除企业领导人的职务。

(4)企业管理仍实行一长制,但性质和内容与过去不同。一长制的原则被纳入企业自治体系。正如上面提到的,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劳动集体做出,不再是经理说了算。由于企业领导人由选举产生,因此,经理领导企业活动既是对国家负责,又是对企业劳动集体负责。

(5)关于企业中的党政关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企业法》规定:“作为集体的政治核心的企业党组织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它指导整个集体及其自治机关、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工作。对行政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这说明,在基层,企业党组织只起监督作用,即不能干涉企业行政与经济业务活动。苏联建国以来,在企业这一环节,从未出现过以党代政、党委书记负责制的做法。

在自治条件下,企业工会的作用日益提高。它可代表劳动集体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另外,它有权参加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确定经济刺激基金使用办法、劳动报酬制度等。未经工会同意,行政领导不得解雇职工。在社会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工会拥有决定权。工会权利的扩大,亦反映了管理民主化和自治的发展。

尽管所有制理论在安德罗波夫与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亦力图加以改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建立起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更没有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社会的主人,这都成了难以实现的空话,这是严重影响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苏联长期以来存在大量旷工、怠工的主要原因。

三、苏联传统的所有制理论与结构成为阻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联虽然从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为了阻止经济日趋下滑与改善经济管理,从所有制理论与实际政策方面有所松动,但以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国家所有制进一步发展。苏联剧变前的1990年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的比重为92%,各部门的国家所有制占比如下:固定资产占92%、工业与建筑业占99%、运输与批发贸易占100%、服务业占98%、农业占66%、零售贸易占80%、住宅与通信分别占83%与96%。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苏联在剧变前国有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真正地体现了“一大二公三纯”的特点。这一所有制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起,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首先,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生产资料的改造,建立必要的国有企业,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其次,通过国有企业的建立,国家直接控制这些企业及财政资源,可以发展新的经济部门与建设一些具有全国经济意义的重大项目;第三,规模往往较大,在保证量的增长与较快发展速度方面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第四,国家直接控制大量的国有企业,比较容易适应战备的要求。

但是,苏联这种全盘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它不可能改变企业是政府的一个附属单位的地位,也不可能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的经济运行全靠上级行政指令,物资由国家统一调拨,国家对企业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这样就排斥了市场的作用,也就决定了企业在资源有效配置中不可能发挥作用。

这里可以看到,全盘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又保证了国有经济的巩固与不断强化。这也说明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品,完全听从政府的指令,它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完全合拍的,互为条件的。

这里还应指出,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政企不分的条件下,在理论上把国有制视为全民所有制,而实际上在苏联所谓的全民所有制是虚拟的,并随着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与发展,国企的管理权、分配权操控在这些人手里,生产者并没有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换言之,官僚特权阶层借助特权、权力实际上占有以全民所有制形式出现的生产资料与产品。

由于全民所有制是虚拟的,生产者并没有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因此必然产生异化问题,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不能结合,人民远离政权,这样必然出现的一个弊端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未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而且,异化仍然存在并日益加深。例如,劳动者只按行政指令从事生产活动,实际只能充当“螺丝钉”的角色,并未感到自己是劳动的主人,广大劳动者并没有感到劳动成为“自己的”自由的劳动,他们并没有参加管理生产的权力,即在经济上没有民主管理权。因此,在工矿企业,旷工、怠工十分严重。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的报告中说,在一系列工厂企业中,由于旷工、怠工损失的工时占总工时的15%—20%。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苏联浪费惊人。据苏联《计划经济》杂志的统计,1970年工业、建筑业消费的6580万吨金属中,有1260万吨(合20%)变成了废料,其中又有一半成了切屑。苏联在生产中的浪费甚至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清楚地表明,苏联劳动者并不以为这些原材料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并不是产品的主人。

至于在农业中,集体农庄庄员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苏联模式的条件下存在的异化,如果从更广泛的视角去考察,还表现在难以使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只是完成上级规定计划的机械执行者,因此也就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企业和劳动者往往感到,对国家有利的,并不一定对企业和职工有利。这样,使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难以结合。从而,经济的运行,主要靠由上级(主要是中央)下达的大量指令性计划指标,采用的是强制的行政手段。从企业来说,它一直是政府的附属品,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从而必然导致官僚主义的管理。这样,市场的作用必然被排除在外,竞争机制也建立不起来,经济活动以上级领导者的意志为转移。这些,最终导致经济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总之,严重的异化也就导致广大劳动者在生产中缺乏主人翁感,而且对生产不可能有强烈的责任心。应该说,这是在国有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一个重大弱点,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苏联劳动生产率一直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按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长期以来,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0%,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55%,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20%。

四、简短结语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主要形式,构成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否则它必将阻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所有制变革问题,以确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与形式。在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阶段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确定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所有制形式。

①转引自中国苏联经济研究会编:《1983:苏联经济》,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原文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俄罗斯]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M].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苏联]阿·瓦·巴秋林.计划经济管理方法[M].陈慧,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5][苏联]共产党人,1983(3).

[6][苏联]劳动报,1983-09-04.

[7]陆南泉.西方学者评安德罗波夫执政后的苏联经济[M]//中国苏联经济研究会,编.1983:苏联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俄罗斯]格·阿·阿尔巴托夫[M].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9]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苏联]文学报,1986-04-16.

[1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苏联]经济报,1988(2).

[14]叶灼新.原苏联农业危机及其私有化[J].世界经济,1992(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汪海波.对国有经济改革的历史考察[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3).

THE END
1.202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复习:生产资料所有制考研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多做练习、熟记知识点等。为了让各位正在备考考研政治的考生高效复习,下面小编为大家归纳整理了“202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复习:生产资料所有制”,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https://kaoyan.koolearn.com/20241212/1788959.html
2.现代生产资料有哪些爱问知识人现代社会的生产资料,主要有这么几种:土地资产、工业资产、金融资产、能源矿藏、航运资产、电信通讯资产、https://iask.sina.com.cn/b/new2FYOhFHaPm7.html
3.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①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3612ct10623n289734.html
4.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自考本科的原则是“宽进严出”,自考本科学历考试是比较严格的,考试难度也不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8年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基础知识点 1.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https://www.eol.cn/baokao/zk-wyw/20230819154048.html
5.(四)张家口市商务局市场建设运行领域百问百答生产资料流通方面,强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生产资料流通标准体系,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以标准化推进转型升级,促进健康发展。供应链物流方面,重点推进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服务等领域标准研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流通降本增效。流通设施方面,从县域商业体系、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等层面对流通https://www.zjk.gov.cn/content/bwbd/197919.html
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https://www.shuashuati.com/ti/83dd4ba04711435da4135abfe9ec0485.html
7.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人的因素免费领取,广东编制招聘备考资料,了解更多考试相关信息 题目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优质答案 查看答案 近期公考资料 2024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教材图书 2025版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https://gd.huatu.com/tiku/3643602.html
8.生产关系三要素是什么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三要素。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http://m.chusan.com/zhongkao/92865.html
9.理论6,经济关系指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基本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中文名:生产关系 外文名:Relations of production 别称: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 提出者:马克思、恩格斯 定义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61398265&efid=xLMaH_c7eQSJL9rXTHEMZA
10.考研政治马原讲义:3.1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复习经验(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https://www.kaoyan.com/ky/16/415012/
11.社会经济制度讲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https://www.exam8.com/wangxiao/shiting/w_jiangyi.asp?jiangyiid=23504
12.第三章生产要素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料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劳动对象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信息、金融、房地产等要素配置都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唯独劳动力的配置以计划为导向,不以市场为导向,那么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就不相协调,就会碰车,就会一事无成。同样,如果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730151/article/details/9622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