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核心和重点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然而,你却对此另辟蹊径,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核心和重点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劳动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
所谓“劳动所有者”就是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世界归根到底是劳动者创造的。可以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任何社会都是这样,当前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这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矛盾,生产资料公有制下体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最佳结合,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由被剥削压迫的雇佣劳动者变为当家作主的自主劳动者,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可以更大的程度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显然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这是与
这一系列论点,把“劳动所有权”即“劳权”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同时贬低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即资产所有权,“产权”的作用,将两者对立起来,以便最后作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点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而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论,我们要问,它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位置究竟在那里呢?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存在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呢?
前面我已说到,生产关系的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一定社会中由什么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或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对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动所有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既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集体,在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经济中仍受资本家支配,不存在什么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权。
你说,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社会主义就是用消费价值(劳动者对消费需要的满足)的生产方式取代剩余价值(资产者对资产增殖的需要的满足)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理论是消费价值理论。
这些看法中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对社会主义的分析显然是片面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全体人民和劳动群众集体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生产担负着公有资本积累和满足劳动者消费的双重任务,不只是生产满足劳动者个人眼前需要的消费资料,而且要生产确保不断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以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长远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后也存在剩余劳动价值,通常称为利润和税收。但这种剩余劳动价值此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资本家个人和阶级占有的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为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取之于民、用之为民的部分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你将劳动所有权即“劳权”与体现的资产所有权即“产权”割裂和对立起来,并声称:社会主义实质就是用劳权主体取代产权主体,实现公有制不是为了体现产权,而是为了消除产权存在的依据!社会主义实质就是用体现劳权的制度取代产权的制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是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一种产权制度,不应避患“资产”这个名称,它不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专利,在我国经济活动中,不仅有私有资产,而且有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之称。国家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各类企业经济核算最重要的表格就是企业资产平衡表。
我s和你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核心和重点的争论,发端于对马克思所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本意的理解。你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为就是要建立劳动的个人所有制,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核心和重点是个误区。
邓小平指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能让步。这个斗争将贯穿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本世纪内要进行,下个世纪还要继续进行。”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为此,他特别强调:“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说真心话,我更愿意在如何正确分析和校准当前我国社会所有制总体结构问题上与你进行认真和深入的探讨。
四、应当肯定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有的成果,并继续向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方向前进。
既然你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组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而成的,其中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建立、巩固和完善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又是主要内容,怎么能说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是不成功的。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又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国情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向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方向前进‘
从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主席曾亲自组织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参加的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通读过这本书。在读书过程中,毛主席紧密结合我国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谈了许多话,写下了一些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事后,邓力群又整理了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现已经公开发表。毛主席谈了对这本书的看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写法,以及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的许多基本观点,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
在谈话中,毛主席说: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
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毛主席的谈话和批注有38000多字,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录,这里就不再引用了,如果你能找来学习,必然大受启发。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指导,也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2003年9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以吴树青为顾问、由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教材。)也是用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谛。你不作认真分析,一言而避之,将其作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不成功的典型,是不对的。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