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会地带、寒地黑土核心区,拥有黑土层厚达60至100厘米的285万亩耕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供应基地,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近几年来,庆安县借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以水稻产业为重点,集聚资源要素、加大科技支撑、突出绿色发展,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实现水稻年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在示范区创建中,庆安县尤其以农业数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从黑土地保护、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切入,着力推动数字农业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采取仪器探测采集和代表性信息录入上报的方式,推动全县农业数据收集和分析共享,并通过机器设备更新升级,示范引领无人化智能种田,为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探索出可行路径。
129个监测站,让黑土地保护有据可依
“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庆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彦威说,加强黑土地保护,坚持用养结合,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示范区创建以来,我们进一步增强了黑土地保护意识,并在方法路径上强化了科技支撑。”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施肥一味追求量大的做法,庆安县将科学合理施肥作为提高种植效益和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范军看来,要做到科学合理就不能只凭经验和肉眼判断,而要有数据作为参考。
“如果土壤有机质下降,就要对监测站辐射的农田增施有机肥,如果土壤偏酸性,就要及时施用碱性肥料。”范军说,相反如果按传统种植方式该施用钾肥时,实时数据显示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接近标准数值,就要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于文旭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田管,庆安县耕地质量已提升1个等级。下一步,数字农业综合平台将在增加耕地质量监测站,加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的同时,整合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等大数据,构建全县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
种植管理数字化,实现粮食增产5%
庆安县升平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有2万余亩水稻。近期,通过卫生遥感数据,结合植保人员实地观察,县数字农业综合平台向合作社反馈约有200亩水稻出现下部茎秆发黄现象。
“根据平台建议防治措施,我们及时喷施了药物,目前水稻已经完全恢复健康。”合作社理事长王廷富说,“如果只靠我们下地观察,等发现的时候病情可能就很重了,或者可能会扩散到更大的面积。”
提起农业数字化带来的变化,王廷富立即打开了话匣子,“很早之前我们种地拿的是镰刀锄头,现在更多是要看手机屏幕,从智能催芽到插秧机无人驾驶,从病虫害防治到稻田浇水等等全离不开手机了,原来种地靠经验,现在更多要看数据。”
王廷富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看,这就是每块稻田里的水位,如果哪块田水位低,点一下这块地的开阀键就能遥控浇地,等水位上升后再点击关闭就行了。”
勤劳镇勤劳村种粮大户窦方胜同样对数字农业带来的好处深有体会。今年插秧时,窦方胜第一次采用示范区加装北斗导航数据辅助行走系统的插秧机。“手机设定好路线,点击开始,无人驾驶插秧机就走起来了。”窦方胜说,“插秧农忙时技术人员人工费一天就得五六百元,今年不需要人工驾驶,我们2000亩地人工费节省了1万多元。而且,无人驾驶机器不用休息,插秧效率更高,秧苗密度也更加均匀。”
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浸种催芽车间20处,全部实现智能控温催芽。智能化农机装备累计超过2200套,可按照人工设计路线进行翻地、耙地、旋耕、起垄、喷药、收获等作业。2023年,全县通过物联网环境信息采集、作物信息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实现粮食增产5%以上。
10个分类服务平台,全方位护航粮食生产
“只要在稻田里发现新的情况,用手机拍照并简单描述后上传系统,很快就会有农技专家实地察看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窦方胜所说的“系统”,就是庆安县数字农业综合应用服务平台设立的10个分类服务平台。目前,“农事E点通”信息服务、数字金融服务、农业投入品管理、惠农补贴管理等7个平台已经开通运行。
据介绍,目前智慧畜牧服务平台、数字营销服务平台、农村“三资”管理平台正在由数字农业技术公司进行搭建,待搭建完毕后即可进行数据录入,开通运行。
在数字营销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庆安县一方面大力推动电商销售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发小程序,试点推出“稻田订制+农文旅+数字私域”。目前,共有1500人定制,项目带动当地农户410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