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模式
关键词: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水产养殖引进新品种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品种较少
(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引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管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澳州龙虾、条文鲈、扇贝等多次从国外引进,有的因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引进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
不少单位自行引进、自行试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开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四)对引进品种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重视不够一些单位在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重视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如某水库引进了一种鱼类品种后,对当地的土著鱼类的繁衍生长造成威胁,同时还严重的破坏了当地渔业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五)对病害的防疫检疫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单位引进新品种时不注重防疫检疫工作,带入了病虫害,对当地的渔业生产带来危害。
(六)对引进品种杂交优势的利用认识不足。对引进的新品种不仅利用了第一代,对其产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加以养殖利用,造成其经济性状的严重衰退。
二、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发展策略
在引进新品种时应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哄而上。在整体布局上,应坚持不影响本省水域生态系统,注重水域环境保护,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原则。既要善于总结和发挥已有的传统技术,更要善于吸纳先进的技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最大限度地为提高水产养殖水平、增加渔民收入服务。
(一)解决措施
1、抓好品种改良工作
在现有渔业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带动,扶持一批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和渔场,进行水产良种的保种、育种、繁育工作。搞好水产繁育工作,开展不同品种、品系之间的杂交,选育开发具有生长优势、质量优良的杂交新品种,发展大型、高质量水产养殖。
2、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引进与推广
建立新品种养殖和繁育基地,对于丰富市场供应,增加养殖鱼类品种资源,提高渔业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虹鳟鱼的成功引进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推广,使引进的新品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发挥效益。
3、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新品种养殖水平
抓好水产技术人员和渔农的培训,引进外省和国外的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科技水平。针对新品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病害防治、营养性疾病等问题,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制作电视专题片、印发小册子、举办烹调品尝会等多元的宣传方式,宣传吃鱼的好处。同时,发展游钓渔业,将渔业养殖、销售和旅游业进行紧密结合。
5、重视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
引种时要切合实际,注重本地的养殖条件。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防疫检疫工作,杜绝病虫害的带入。
6、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
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国的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重要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很多,损失也很严重。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在实施引种的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确定无疑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特别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水产品流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有些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管道而流入中国,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漏检,今后应加大执法力度,严防带入新病原。
7、应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物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一般会获得长足约发展,因为新环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如克氏鳌虾的引种就是一个例子。克民整虾原生长在美国南部,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大约50年前被引入我国。这种虾生命力极强,被引种后迅速在我国淡水资源丰富的南方产稻区繁衍开来。由于其性情凶猛,喜穴居,捕食幼蟹,毁坏庄稼,对当地自然物种和埂田堤坝有危害,因此被当地的居民视为敌害。藻类引种也是这样,在尚未对欲引进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前盲目进行引种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引种进入自然环境后进行侵略性生长,使原生境中的种类生长不良甚或消失,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引种之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之前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后再推广。
(二)今后应重点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及渔业新技术
1、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些生长周期短、直推广、质量优良的养殖种类,并通过驯化、繁育使其尽快达到产业化。一是应考虑种质的引进更新。对罗非鱼,应重点引进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来罗非鱼原种和不含卵孵化的罗非鱼新种。以更新现有亲鱼和提高苗种生产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区域性保种中心和繁育中心。通过保种和扩种,使现有的罗非鱼种质得到更新。对海湾扇贝、墨西哥扇贝、罗氏沼虾、虹鳟、德国镜鲤、应以引进原种(或优质种)为重点,经过保种,使现有余体得以基本更新。二是新养殖对象的引进和驯化。从国家来看,应重点和继续引进适合我国北方海域养殖的鱼、贝类以及适合我国南方海域养殖的贝、藻类为重点,并积极引进质量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淡水养殖种类。
2、重视对海水集约化育苗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水处理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如深海抗风浪网箱与沉浮式网箱制作技术,对于一些经济鱼以及虾贝类的关键育苗技术,紫菜冷冻床育苗技术,耐盐植物,高效饲料配制和加工技术,养殖病虫害的快速诊断与监测技术与设备等。
3、还可考虑引进鱼、虾、贝类遗传育种关键技术及干扰素基因克隆及干扰素制备技术与设备,细胞培养技术,转基因打耙技术,营养转化测定技术与设备,生长激素制备技术及设备,鱼类疫苗制剂及制备技术。
结语:综上所述,做好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应切实抓好品种改良,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引进与推广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新品种养殖水平。并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安全性的论证与评估的重视,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11526个,蔬果3328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105个,总体合格率99.8%;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8次,抽检样品139个,合格率97.8%。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