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可以看到,不管是过去一年还是五年,我国农业产业都较为有效地应对了外部冲击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在此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同时兼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和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需要“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各类政策措施发力稳产保供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这也是连续第八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事实上,“稳产保供”不只要求产量的稳定增长。在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的今天,“稳产保供”还意味着要有充足的粮食库存和相对稳定的粮价,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两个层面上,今年初,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首场发布会透露,总体看我国粮食库存充足,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同时,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虽有所上升,但走势较为平缓,走出了与国际粮价飙升完全不同的行情,成品粮零售价格则更为稳定。粮食的量足价稳,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作用,除了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粮价稳定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压舱石”,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这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也为宏观政策实施提供了充足空间。
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包括优化生产结构布局、保障种粮受益以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等多类政策措施,助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以设施完善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例如出于对成本和投入的考量,我国不少农业科技无法实现大面积推广使用,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一直难以减弱;在食品价格稳定的同时,由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对接不畅,加之复杂市场的影响,农户难以从种植环节获取稳定收益;此外,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精深程度以及对市场差异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有上升空间,农业产业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今年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对农业产业发展同样适用。
推而广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有待加强。如今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已不再只限于生产环节的农用机械、水利设施等,要想更好地与市场对接,获得更高收益,农产品分级、溯源、田间作业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都有必要陆续完善,这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标准化和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唯有如此,农业产业上下游才能更有依据地实现对接和融合,包括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才能在产业链上落实,从而更好实现农业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益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