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后半年,我们陆续分析了肥料原材料储备情况、价格行情、销售思路等,现在到了真正见功底的时候了,看得出来,一些厂家已经圆满完成了冬储任务,一些厂家还在一愁莫展,究竟是什么情况使得销售结果大不同呢?我们看下面这四种销售策略,对比之下见真知。闲话少说,马上举例。
肥料销售
今年的冬储中,会议营销依然的主要方式,到了乡下,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同行厂家的宣传车,去得晚了,还能碰到其它厂家已经在村活动室搞开了活动。虽说同行是冤家,但现在也见怪不怪了,有了经销商的合理调度,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老百姓就跟看戏似的,转了这家转那家,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我看,最后伤害了谁,还真是说不来呢。
小王是晋北某区域的厂家业务经理,对市场是了如指掌,早在两个月前,就根据厂家肥料价格政策,给经销商制定了相应的促销政策。小王的任务就是配合这些经销商进行扫村行动,都委派给各县一个业务员配合经销商进行扫村,扫够80%的村后,给经销商增加30元/吨的返利,到大年前完成上年冬储任务,另增加10元/吨的返利。这些政策都是小王从领导那里特批下来的,如果完不成,小王团队从提成里被扣一半返利。这就叫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压力和动力。现在看来,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他对经销商相当了解,近年来都有其它品牌代理,消耗了一部分销量,就必须给经销商动力,才能挽回失去的销量。
肥料下乡,订货拉肥
给农民铺货,抵顶肥料款的办法,好多肥料生产厂家是做不到的,也可以说是不做的。在我的专栏《化肥营销近40年变迁》里有过详实描述,厂家已经在十多年前不搞这一套了。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大经销商那里。而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是所有经销商都能搞这种铺货?很简单,经销商铺不起货,先前铺货的有的已经被整没了,留下继续铺货的分两种:一种是实力依然强劲,与厂家有内部返利协议的;一种是以合作社或者新型农民带头人的身份,与县政府有补贴收入的。
不管是哪种经销商,只要是能继续铺货,一定是在上年实现了铺货后能收回粮食或者肥料款的。晋北一家大型肥料公司A,已经连续几年按照铺货的方式进行了,今年还是这样运作,发现其有以下特点:1、定价稍晚,大约在一半厂家出价后,估摸到市场行情后定价,价格同比市场价还要低一些。2、铺货给种粮大户、小型合作社的多。3、铺货给政府指定某作物种植量要求的乡镇或者村。
这样的铺货为什么今年还在进行?简单剖析一下。这样的大型肥料公司是县有关农业部门的重点培养对象,一些政策性补贴大多会拿到,比如农业部门受上级政府的政策要求,上年要求种谷子10000亩,每两亩补贴谷种一袋,并且要求连片种植,这样A肥料公司会选择好乡村,进行集中开会,划定连片种植区域,每两亩先免费送谷种一袋,同时亩下肥一袋半,要求是谷子收获后全部归A肥料公司收购。响应者众,因为上年的谷子价格非常好,不仅农民感觉到价格的奇高,而且专业人士都感觉上年的谷子是到了一个顶峰,农民的种植热情自然更高。当然农民不会考虑谷价在高峰时会不会次年低落的问题。而对于A肥料公司来说,完成了连片种植项目,会有一个相应的奖励,也许他挣的就是这份钱吧。
据了解,A肥料公司今年还是这样操作,还是搞谷子连片种植,响应者众多。因为今年谷子又是一个好收成,好价格,没有象专业人士预估的那样价格下跌。也据知,A肥料公司给种植大户的肥料款,也一部分还是没有收回来,但好像并没有影响到大局,今年依然给种植大户这样的铺货优惠,估计大户的选择上要谨慎一些吧。
农民选购肥料
其实早有预估,今冬的新品牌网络直播销售会有一个运作,但没有想到会如此迅速。只要有线下地推能力的,其举办的农民会效果比常规农民会要好得多,我看了看,形式基本相同,讲课的多,技术性相对要强,讲课老师多为女性。以现场销售为辅,主要是以价格政策引导。我看了看,农民会效果好的原因在于,厂家在农民会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现场直播,农民现场进直播间互动,证实了讲课老师的真实性,这种方式实在是新奇。
联系直播互动,又发现了一个现象。直播销售主要是以招一级销售商,也就是一个乡招一个人,或者放开一个村招一个销售商,都直接对厂家负责,相当于网络中成功刷单的人就成为了一个区域的代理,起步10吨,试想,如果一个村级代理的话,起步10吨就相当于本村销售10吨了,一个县如果以300个村计算,就是3000吨,非常可怕的销售量。当然了,农民会开得红火,能成为销售商的只能有一个,基本可以从大概率中选择出一个刷单的人来,销售自然不成问题,下来就看销售商的经营能力了。
肥料电商销售
以粮换肥,从第二种肥料销售方式中可以看到其影子了,但这种以粮换肥与第二种正好相反。这种是先按市场价收粮,抵顶下年需要的肥料款,剩余部分退回农民。打个比方,农民种了5亩玉米,亩产1800斤,共收回湿玉米9000斤,按照现时玉米价格25点水分斤0.82元,一共值款7380元。这5亩地再按照来年玉米亩施肥60公斤计算,需要肥料300公斤计算,需要40公斤装的肥料7.5袋,按8整袋计算,袋肥料价格110元计,共需要肥料880元。抵顶肥料款后农民可拿回玉米款7380元-880元=6500元。
这还没有完,如果农民感觉现在25点水分的玉米价格0.82元比较低,不划算,可以先不拿钱,将玉米寄存在粮站,按照烘干后的玉米实粮寄存,比如25点水分的玉米烘干到14点水分,有11点水分的下降,则总重量要减去11点水分可以换算成干粮被存在粮站。比如上面的9000斤湿粮水分25点,换算成14点的干粮就是:原湿粮的89%,(25-14=11)相差11点的水分。总干粮就是9000斤×89%=8010斤。
只要农民将粮存到粮站,肥料可以暂时免费拿,换算成的干粮可以随时按照市场价销售,比如在一个月后销售干粮市场价是1元/斤,则要卖8010元,比卖湿粮时多卖8010-7380=630元。是不是这样的办法不仅给农民一个卖粮的自主性,还可以减轻农民储存粮食的损耗和费用呢?同时厂家和经销商还可以铺肥料给农民,不怕款回不来呢?而肥料款其实从农民储存的粮食中早已可以变现了。据知,这种以粮换肥的新形式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各地效果不同,但并没有形成非常难的印象,主要的矛盾还在于农民将粮储存到粮站,是不是对粮站有良好的信任感一样,也相当于我们是否对银行有一个信任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