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何选择从投资基金再出发
卫哲:2005年我还没有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就听说全球著名的职业经理杰克·韦尔奇退休后,加入了一家美国基金,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
优秀的投资基金一定是两个轮子并行,应该由财务出身的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出身的投资人共同管理。中国的公司以前一直是一个轮子:财务、投行背景的人做投资。但在美国,有很多退了休的、非常有经验的CEO在做投资,这个趋势在中国刚刚开始。
作为我们企业管理出身的投资人,给自己的定位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们以前开过车,现在坐在开车人的边上,可以一起看路,交流开车的心得。我自己做过十年CEO,很寂寞,很孤独,没什么人可以交流。所以我们比较理解开车的人。
证券时报记者:从阿里出来最早的一个产业互联网项目是农业,为什么
卫哲:因为原材料的B2B不仅需要线上,更需要进入线下,这是阿里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因为阿里不喜欢资产端太重。我知道阿里巴巴进入的领域,是最强的竞争对手,我不想马上跟阿里竞争,最好是先做他想做、但做不了的事。
第二,阿里的B2B一直是基于信息平台,2009年才开始进入交易环节,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阿里巴巴从B2B从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的升级和转化。而中农网上一开始就走的是全交易平台,这点非常吸引人,而且中农网现在想做成一个平台化的生态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网站。
证券时报记者:从中农网的百亿营收和亿级利润比率来看,农业似乎并不是一个高利润和高回报的行业
卫哲:干农业,百亿级的收入也就是亿级的利润。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是20%~30%,如果他真的有百亿的收入,那么利润就会达到几十亿元。
做农业很辛苦,利润也不高,但为什么还要做农业呢如果做的事已经有别人在做,那一定存在大量竞争,利润不可能永远保持增长,先发的门槛更高。但是,大家在困难面前是平等的,你难,别人也难;第二,有些利润高的行业,规模并不大,如O2O,上门美甲,有人说要做万亿的美甲公司,那中国的女孩子每天得做几次,才能把它做成万亿的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中农网是如何选品的
齐志平:农产品范围内可以做的品种太多了,目前涉及的品种也只有白糖、干茧、生丝、板材,复合建筑板材我们刚开始做,但效果很好,板材平台上线才100多天,交易额已经超过了1亿。另外还有水果,此外,我们现在也开始探索中药材,尝试做精益化。
说到选品,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我们的标准是其国内市场容量规模不低于500亿元;第二个是产品具有相对标准,没标准的话就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定价。即使是同一品类,在标准化交易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标准,才能满足买卖双方个性化的现货需求。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平台,中农网的投资价值如何体现
齐志平:我们一直在追求两件事,第一是帮客户赚钱,第二是帮客户省事,这是我们的使命。
证券时报记者:农业的互联网平台似乎线下端比较重
齐志平:我认为农业行业B2B的平台一定是线上和线下并重的。没有强大的线下服务能力,就没有办法增加线上客户的黏性。去年我们实现了将近400亿的拍下订单金额,线上交易每年都在增加。
通过一个平台聚集所有用户,链接结算物流等外部合作伙伴,把更多优势成本资源带进我们的平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可以让整个生态体系更优化,让这个生态圈中有实力的各方共同促进整个生态圈的完善。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股东方,你认为投资农业的回报低么
齐志平:引用卫总的一句话:农产品是电子商务领域最后一个最难攻克的壁垒,一旦攻克回报巨大。虽然行业利润很薄,但是卫哲基金的股东回报率并不低。这个行业的进化发展是一个慢功夫,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去做,投资回报也是一步步体现的。
证券时报记者:农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卫哲:我们农村的定位和布局分为面向农户的toC战略和面向商户的toB战略,中农网是我们农村重要的toB战略,投资的另一个项目宜农科技是重要的toC战略,主要从农村普惠金融入手。此外,我们还在看农村C战略里面的消费布局,B战略里面的农资、农机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