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带领乡亲们致富,他回乡创办山东鑫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州“吃不够”联合合作社,成为了一名“职业农民”。为让乡亲们不出户、不出村就把农产品卖掉,他成立了南郊果蔬批发市场,把外地的客商引到批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卖菜难,货到街头死的问题。
他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分类打造并实现了“一村一品、一社一品”蔬菜瓜果品牌。同时,他创新市场发展模式,积极将公司打造成为京津冀和上海地区重要的高标准优质瓜菜生产供应基地,在全国打响了“吃不够”品牌。
他就是山东鑫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州“吃不够”联合合作社负责人史庆法,在他的眼里,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现在的他正在不断延伸农业链条,想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让地道的“德州味”飘扬出去。
俗话说:“德州有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德州西瓜具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个大皮薄、多汁沙瓤、果肉细嫩、甘美爽口闻名全国。
今年49岁的史庆法是德州当地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他在探索推广的高效套种模式实现了亩产西瓜8500斤以上,多年来,史庆法一直致力于德州有机西瓜种植,西瓜栽培采用一个瓜秧三个蔓技术,创新采用新西兰奶粉发酵灌溉技术,西瓜甜度达到13.9度以上,列入德州市名优农产品名录。
而他与西瓜结缘的故事还要从11年前的返乡创业说起,2012年,在外创业打拼多年的史庆法,听说家乡德州要发展南部农业生态区,主动选择“新型农民”职业,返乡探索科技农业,带着父老乡亲共同创业。“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知种地难,回来创办农业公司的时候,我真正的想法就是,带动周边的老百姓致富,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在农业上做出一番事业。”史庆法说。
为此,他探索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西瓜套种大红袍茄子、甘蓝套种茄子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西瓜是早春西瓜,每年5月中旬上市,虽然产量不低,因为西瓜品质好,上市后供不应求,很快就会卖完,等西瓜卖完了,茄子开始上市了。一个春季种植两种作物,从4月份一直到11月份,老百姓每天都有收入。”史庆法说。
史庆法还打造并实现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使之成为京津冀和上海地区重要的高标准优质瓜菜生产供应基地,作为“德州三宝”之一的鑫昂“吃不够”西瓜和蜜梨、茄子列入德州市名优农产品名录。
如今,“吃不够”西瓜扬名在外,不仅擦亮了德州黄河涯西瓜的百年品牌,更覆盖了京津冀地区的农贸市场,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成为香飘在外的“德州味”。
有了品质优良的农产品,那么怎么搭建销售渠道就成为史庆法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销路问题,史庆法投资成立的德州市南郊岳高铺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德州市南郊果蔬批发市场,带动了黄河涯地区的农户进行“家门口”的农特产品的售卖,客商直接上门拉货,不仅仅搭建了客商与农户对话的平台,更增加了种植户的话语权,带动了近千户农户共同致富。
“批发市场的建立,让咱的蔬菜水果,可以说是出了地头,就送到了老百姓的餐桌上。”史庆法说。
无独有偶,史庆法还出资购买了周转筐,引导合作社农民免费使用周转筐,实现地头装箱,直达超市,一筐到底,减少三次倒筐,减少40%人工。2017年12月史庆法的鑫昂公司成为山东省标准托盘(周转箱)循环公用联盟会员,实现“农联网”,与全国市场有机对接,形成农产品远销能力。
就这样,在当地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下,史庆法探索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打造了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成立了“吃不够联合合作社”,对入社农户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优惠的种苗和肥料,在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种植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千户以上的种植户增收致富。
现在的鑫昂农业实行“五位七统”和“三农三管五联”品牌管理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打造集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种苗繁育、蔬菜生产、物流配送、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农业基地。统一品种、统一种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施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提高种植效益,带动周边村庄,不断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示范带头,社员得到实惠,实现增产增收。针对农工、农资、农田新三农,采取管人、管物、管收成新三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收入明确,大棚管到位管到人。同时,提升技术管理效率,采用全场全程监督监控措施,采用农业追溯二维码技术,实现合作社生产追溯管理和果蔬质量安全监控。联农户供应,联市场需求,联网络平台,联行业协会,联政府政策,每一个联结责任到人,确保联通无误,安全有效。
对于未来,史庆法想要深化农产品加工,延伸农产品的服务链条,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农业竞争力。“我们不仅仅要种农产品,还要将农产品深加工,实行品牌化经营,打造更加高端的产品。把我们吃不够的品牌做大做强,让周边老百姓的农产品都上一个台阶,让老百姓有更高的收益。”史庆法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