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董文召、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殿轩、山东花生研究所科技办主任崔凤高、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晏立英、河南工业大学粮油学院教授汪学德、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主任王传堂、福达花生网总编辑刘电基、美国花生协会中国代表姚建聪、中国花生网总编辑李根、福达花生讲堂主讲人夏军令等花生行业的顶级专家分别从花生的选种、标准种植、病虫害防治、土肥营养、收获储存、行情分析等多个角度对花生产业进行深入剖析。
六大瓶颈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6812万亩,占据全世界的16.4%,总产1668.6万吨,占全世界的37.9%,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花生生产大国,单产位居前三甲,机械化播种是促进花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与会专家启动花生联合服务中心并为首批服务中心授牌
一是花生加工利用滞后,主要是油用为主,食品加工量还是比较少,限制花生种植效益的提高。
二是花生综合利用水平低。花生叶、花生根、花生红衣等资源利用不足,是限制花生价值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是花生育种仍不能满足与市场需求。市场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农民对于花生稳产、高产的需要仍是花生生产的主要问题。
四是花生机械化程度仍较低。现有种子剥壳机种子破碎率高,不利于花生苗齐苗壮,对花生产量影响较大;麦套花生机械化操作难度大,精播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机械化收获效率较低,特别是花生田间捡拾摘果机械需要大力推广;由于缺乏烘干设施,在后期多雨时,花生不能及时干燥,造成花生生芽、霉变,损失巨大。
五是花生绿色防控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白绢病、烂果病缺乏有效防控手段,一些地方叶部病害防治仍不太理想;拌种剂、除草剂应用不当常给生产造成损失。
六是花生灌溉技术落后,大水漫灌不利于花生的生长,特别是花期和生长后期漫灌会给花生造成较大减产风险。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农业形势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引导着农业的多项变革,对花生产业提出了诸多要求。花生产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逐步实现六化——品种的优质专用化,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服务的信息化,产品的品牌化,迫在眉睫。
五年求真,探索中国花生出路何在
“根据来自全国627份合格调研,受价格持续低迷、恶劣天气频发影响,2018年全国花生面积减少9.95%。尴尬的是,花生种不好,面临赔钱或者不赚钱,但是种植别的作物还不如种植花生。那么,中国花生种植的出路何在?”从2013年至今,活动主办方,福达花生网总编辑刘电基带领团队展开长达5年的基层实践与摸索。
福达花生网总编辑刘电基
刘电基告诉大家,在花生价格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种植户必须苦练内功,统筹花生效益管理,提升产量和品质,做好四个转变。
第一转: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提前预防病虫害;借鉴新的科学管理模式,而不能仅靠经验。
第二转:粗放式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要有全程统筹规划的观念,若干重要节点别大意,能机械化尽量减少人工。
第三转:单一农户种植向农户联合组织化。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窘境日益显现。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农业发达的欧美,包括近邻日本、韩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都在80%以上。只有种植朋友的大联合才能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整合专业的技术服务,建立专业的信息收集等。
专注、细致,他们为福达点赞!
作为福达花生网成立的首批花生服务站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付家镇石海鹏在客户的介绍下,2015年与福达花生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三年来,石海鹏在刘电基的带领下,坚持田间行工作,大量走访基层农户,深入了解基层农户的需求。福达花生网的“两拌三喷”套餐也受到农户认可,每年销量都翻番增长。
福达花生网为花生达人、优秀服务站、明星产品颁奖
来自河南孟州的花生种植大户闫翠芬从2009年开始承包土地,由于刚开始缺乏种植经验,只能通过手机、电脑上网查资料,慢慢的学习积累,逐步与周边种植户形成了一个花生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技术交流圈。2016年一次网上检索,看到福达花生网可以免费注册会员,开始了双方的第一次合作。合作期间,福达的技术团队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花生长势,指导花生每个阶段的管理,为花生高产做好每一步。从2016年与福大花生网合作至今,闫翠芬团队的花生产量得到提高,花生品质也在提升。
闫翠芬说:“福达花生网做事儿认真负责,花生套餐每年都在改善升级,坚定了我们继续合作的信心。以后我们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种,为大家寻找更好的销路,在富达花生网的帮助下,逐步实现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