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充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5、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7、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8、科学发展、循环利用,全民参与、你我行动。
9、资源有限,循环无限。
10、爱护我们的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1、学习贯彻十精神,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12、再生资源回收,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3、减少废弃物,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14、资源回收作环保,爱护地球真美好。
15、资源回收要做好,包装减量更精巧。
16、搞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城市化发展。
17、废物利用,创新价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
18、循环利用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
19、有限资源,无限循环,守护地球,健康人类。
市场先机:纺织大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是世界知名的纺织大国,每年消耗的纺织纤维量十分惊人。因人口众多,我国每年对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不可再生石化原料资源等这些纺织原料的依赖与消耗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的大部分织物,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作为垃圾被处理掉。随着纺织品潮流趋势的更迭,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这种浪费趋势愈加明显。不难想象,这些数量巨大的纤维废弃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预见,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另外,从目前中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近两年来,棉花、化学纤维等服装原材料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当前,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无论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强调指出:“废旧纺织品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纺织纤维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是一个新兴项目,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弥补我国纺织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资源丰富、投资少、效益显著的新兴行业,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过去,人们理解的狭义“再生服装”,就是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化纤厂的废丝和胶块纺织厂的废纤维服装厂的边角料以及废弃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产成新的服装产品。随着人们对“再生服装”概念了解的深入,如今“再生服装”的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回收废旧物中提取再生纤维后制成服装。这其中的“回收废弃物”包括但不仅限于废旧纺织品的回收物,从废旧塑料(如矿泉水瓶)中抽取出纤维,作为原料生产的服装也叫做“再生服装”。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到,“再生服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纤维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服装”具备非常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发展机遇:国外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
可以预见,随着流行于日本、欧美的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专家展望:从环保概念到产业发展,再生服装或将迎来“春天”
关键词纺织服装;循环利用;3R推进方案
1循环模式的提出
随着倡导低碳生活、建立循环型社会等诉求的不断升温,人类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循环模式。循环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新构架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见图1)。
2我国纺织服装循环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服装循环利用市场在我国发展迅速,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进行闲置服装的出售、交换或者选择去专卖店购买高端品牌的二手服装等。但是同国外相比,由于服装循环利用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民众服饰理解及意识存在偏差
“衣不如新”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国人对普通二手服装则显示出一定的排斥性。目前中国大部分选购二手服饰的人局限于购买高端品牌,主要购买动力是可接受的价格和对品牌的仰慕。
2)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对二手服装买卖缺乏行业标准,无具体的法律约束,仅在部分法律法规中提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对进口的旧衣物有禁进法规,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第四批)中,旧衣物在禁止之列。
为更好地适应发展循环型社会的需求,本文按照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特性、产业构成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循环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的3R原则,试提出我国服装循环利用推进方案。
3纺织服装循环利用的3R推进方案
3.1减量化原则(Reduce)――服装原材料生产阶段的减量化的推进
减量化原则主要针对输入端,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1],即在服装原材料生产及加工阶段需要:
1)减少生产污染,开发可循环利用服装材料
减少天然纤维在种植程中受到的农药、化肥及有毒化工原料的污染,控制化学纤维的产量;重视环保型新型纤维素纤维的研制与发展;拓展资源的回收利用也能节省相当数量的原料。
2)减少染料污染,改进染色工序
无彩色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印染造成的纺织废水污染,但由于其色彩单调、产量较低、价格高,目前广泛应用存在一定难度。天然染料染色对环境影响较小,可生物降解,且毒性较低。另外,需要积极改进设备,减少加工工序,采用转移印花工艺,有效回收热能和废弃物,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
3)使用成品染色,减少染料污染
现今服装生产一般先对原材料染色然后缝制成衣,裁减废料占总原料的30%~35%。如果使用成衣染色,可以减少30%~35%的染料用量,节约能源和劳动力,减少污染。
目前日本已开发出ITOT技术,该技术结合R.V.CLOTH(新型双面面料)材料可以对高品质的西便装、裤子、裙子进行成品染色。与以往体系不同的是:新系统可以依照消费者喜好,在7天~10天内推出符合消费需要的色彩,不仅省能源、省资源、省劳力,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构造、成长模式、消费模式都有较大的意义[2]。
3.2再利用原则(Reuse)――二手服装市场机制的推进
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物品使用过程。要求产品或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由此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现状[2]。针对服装循环利用方面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完善二手服装市场管理和法律机制
允许大量旧衣物回归流通领域,形成新商品市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专业旧衣物交易市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市场的多层次选择,也是彰显全社会对弱势人群关怀的一种方式。
2)加快专业清洗消毒和鉴定机构建设
此外,服装的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制约人们购买二手服装的主要因素。加快二手服装专门清洗消毒和安全鉴定机构的建设,能够改善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内二手服装市场健康发展。
3)加快二手服装信息
(1)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优势
服装属于时尚产品,使用周期和物理生命周期往往没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很难实现规模性地回收循环利用;零星的跳蚤市场以及社区交易市场缺乏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区域覆盖面也较为有限,二手服装交易公共平台的建设,能够加快二手服装信息,有效提高服装再商品化效率。
(2)拓展专业二手服装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业、正规的二手服装交易平台出现,专业二手交易网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协调服装供需,加快服装流通速度,减少闲置现象的产生,而且能够为二手服装消费者提供卫生安全等可靠保障。
3.3再循环原则(Recycle)――回收及循环利用渠道拓展的推进
再循环原则主要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分解的垃圾。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现有回收渠道分布
目前物资的回收几乎没有纺织服装类物品的回收项目,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弃服装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区分和回收。在现有物资回收渠道的基础上,整合服装回收渠道,规范管理;积极开发服装网络回收平台,不断提高在线收废的技术含量和覆盖面,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借助在线收废网络平台不断拓展网络收购客户群体,建立健全集回收、处置、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服装循环利用体系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发展循环利用公益渠道
将闲置服装进行慈善捐赠,送往灾区、贫困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是广为大众所偏爱的服装循环利用方式,既能有效处理目前闲置不用的服装又能体现出互帮互助的人文关怀。上海市现已在社区、机关和学校建成172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3],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捐助网络,就近接受市民捐赠的衣物和钱款。一些区县依托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储备一定的助困物资,开办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爱心购物券,对困难群体即时实施物资救助。遍布各处的经常性社会捐助点,既是人们奉献爱心的新平台而又闲置服装开辟了一种循环利用的新模式和途径。
4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史宝娟,赵国杰.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经济,2006(4):87-89
[2]系井.世界自然爱好者家族.生态文明--世界服装业的新目标,2007,10,18:5.
一、重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目前已非常成熟。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在主要领域进行一系列实践后,德国于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日本在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1996年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1997年,日本又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史上关键的一年,他们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它们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上述法规已在2001年4月之前相继付诸实施。
美国到目前为止,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各种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二、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力度。近几年,日本每年要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在日本,电视机、空调、冰箱和洗衣机4种家用电器是必须回收利用的,同时规定具体回收利用率为:空调60%以上、电视机55%以上、冰箱50%以上、洗衣机50%以上。截止2002年底,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家废弃家电回收利用研究中心和处理工厂,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环境循环室发表的统计数据,2002年度(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日本全国的40家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和工厂共接到1015万台废弃的空调、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基本上达到了政府规定的要求,一些家电企业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例如,三洋电机公司2002年度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了81%、62%、61%和80%。可以说,日本的废弃家电循环利用已取得了良好成果。
在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要创造410亿欧元的价值。所有生产部门产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和玻璃行业甚至达到80%。在《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都“变废为宝”。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不断提高,到2006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将达到85%;另外,废电子产品、废纸、废油、废玻璃甚至淤泥等的再利用率都在不断提高。
在美国,消费者通过一些商业网站进行旧货买卖来开展循环消费,如电子港湾旧货拍卖网站,网民在这个网站上的月交易额已高达近3亿美元,该网站2003年赢利也达4.4亿美元。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在日本、德国等国家,政府对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征收废弃物处理费用,集中起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处理废弃物的企业,如中国的彩电企业向日本出口彩电时,要向日本政府交纳废弃物处理费。
在德国,生产企业必须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生产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处理垃圾的方案,以便于有关部门监督。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他们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即实施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装的生活废弃物和垃圾必须分类,否则将退回给丢弃者。销售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便是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回收的费用。实行卫生塑料袋后,如果居民丢弃的垃圾越多,使用卫生塑料袋越多,为此花费的钱也就越多。2002年,韩国全国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比实施这种制度前的1994年减少了40%。
五、设立各种回收公司,加强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2002年12月29日,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2004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的回收任务,并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
[关键词]:农村固体废物;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污染现状
[前言]:
1、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及危害
2、循环经济理念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工业固体废物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填埋或焚烧,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宜采取这种方式,因为农村人口分散,这种处理方式会付出更高的成本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本无法承担并且农村固体废物总体上危害程度比工业固体废物要低,即更适宜无害化处理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9]。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的优化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在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减少固体废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10]。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11]。循环经济提出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而提倡“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持续发展[12]。
2.2循环经济理念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应用
2.3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固体废物种类较多,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全面控制、处理和利用所有的废物。我国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亟待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2.3.1资源回收率低。在固废的循环利用中,不少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比如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25]。
2.3.3技术工相对落后。对于一些行业,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如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葡萄果梗、葡萄子和皮渣等固废的回收产品大多数由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企业生产,由于回收工艺技术的制约,导致了回收再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固废利用率不高[27]。
2.3.4分布分散,不便于管理。由于农村较为分散从而又导致了很多地区难于实现机械化生产,也不便于集约化生产管理。加大管理力度,重新规划好农业生产区域,使得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这样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低管理的成本和压力[28]。
3、开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3.1加强政府的资金扶持和思维引导。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29]。政府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在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时,都要考虑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上提供经济上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的同时,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一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2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减量化,解决环境污染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废物进入环境之前,对其加以回收利用,可大大减轻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因此,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把综合利用技术放在首要位置。
3.3在农村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加强法治工作。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完善、指导现有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加强农村固体废物的治理。总体上看,农村固体废物比城市固废在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更适宜实施循环经济,中国农业有长期和成功的循环经济传统,需要保持和发扬,要加强政策和法律的鼓励和扶持,通过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结语
固体废物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循环经济价值,但是现有的再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废旧物资的产量还在迅速增加,因此在农村地区更深层次的引进循环经济理念,还需要大量的借鉴和比较,以及多方的努力和支持。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只是农村环境保护极为微小的一个部分,在以后的农村发展道路上更应鼓励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推进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默,谭译.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中循环经济的实施[J].城市地理,2014,23(18):233-238.
[2]艾平,张衍林,李善军,晏水平.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5(01):67-74.
[3]周珂,武亦文.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中的实施[J].环境保护,2007,25(20):14-16.
[4],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03):123-129.
[5]何品晶,章,吕凡,等.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基础条件与适宜模式[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87(2):116-120.
[6]潘立力.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处理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56(7):154,156.
[7]李玲.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J].广东化工,2010,45(5):67-74.
[8]尹高飞,巴士迪,翟梦瑜,等.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35(5):70-72.
[9]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0,34(11):19-22.
[10]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67(2):214-221.
[11]张天柱.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3(6):173-178.
[12]张金利,姚伟龙.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5(4):93-98.
[13]孙跃跃,汪云甲.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34(4):45-51.
[14]刘惠芳,涂Z,黄钰.论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5):134-138
[15]李宝珍,王一鸣,郭佩玉,孙金世,钱明亮,王肇明.北京市郊农业生态环境的工程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5(4):234-239.
[16]高福平.循环农业中农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58(2):254-259.
[17]鄢小蓝,庞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6(6):213-218
[18]艾平,张衍林,李善军,晏水平.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23-27.
[19]施晨璐,孙永明,孟凡乔,刘东升,孙振钧.能源农场―中国可持续农业新模式[J].可再生能源,2006,(01):21-28.
[20]吴树栋.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J].人造板通讯,2005,(08):53-58.
[21]徐国伟,常二华,蔡建.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影响因素[J].耕作与栽培,2005,(01):145-149.
[22]金升藻,荣俊,李助南.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湖北农区节粮型畜牧业[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04):176-180.
[23]张雪松,朱建良.秸杆的利用与深加工[J].化工时刊,2004,67(5):56-60.
[24]徐玉宏.我国秸秆焚烧污染与防治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3):126-131.
[25]李培庆,魏刚才,常新耀.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45(2):87-90.
[26]艾平,张衍林,李善军,晏水平.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6(1):345-350.
[27]王英姿,黄毅斌,翁伯琦,王义祥.中国农业CDM发展现状及潜力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4):67-70.
[28]卢怡,张无敌,宋洪川,李建昌.农业固体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45(9):456-461.
[29]余伯良.秸秆饲料生产技术简介[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7,45(7):190-195..
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内涵及关联性
(一)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人在与自然界矛盾的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经济理念,是对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短缺矛盾的理论实践和思想的范式化。它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经济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目前国内外对其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但从不同角度,综合各种观点,循环经济的内涵可概括为:为了实现循环地利用物质资源,按照循环体系的需要,通过社会管理、清洁生产等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运行形态。根据对各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来运行。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
“逆向物流”可以定义为:“与传统供应相反,为了恢复价值,正确处理资源的回收或者废旧物品,从而对原料、库存、产品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二)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内在关联性
1.循环经济是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逆向物流的概念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得以生成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资源的环线流动,在循环的过程中,使物质、资源、能量在闭环圈内不断再生,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达到生产高质量,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正如循环经济概念所述,循环经济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表现形式。逆向物流中的“逆向”就是指从回收产品和废物开始,将这些废弃但具有一定价值的东西通过某些方式重新加以利用,进而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它的本质也是资源再利用和生产的高效率。因此,循环经济是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
3.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循环过程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通过这个过程使资源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逆向物流。逆向物流的发展会促进更多的资源投向逆向物流业,这样又进一步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