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林乐里镇新建小学,学生正在学校食堂刷卡打饭菜。
补助该如何发放,才能真正用于学生的营养改善?记者近日进行了多方走访。而有关部门也正在多方调研,并设法为所有农村地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马山
补助被家长“挪用”
学生营养难改善
【做法】将生活补助以现金形式,或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手中。这是马山目前的做法,也是目前在我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补助发放方式。可是,由于贫困,不少孩子的“补助款”却成为家长的“扶贫款”。
不少山里娃顿顿吃黄豆
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小学,黄豆蒸饭几乎是所有学生的一日三餐。4月2日,记者来到这里。古棠小学距离县城30多公里,由于住得离校远,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该校90%的学生寄宿在学校,一周只能回一趟家。
“除了黄豆蒸饭,孩子们还能吃点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校长蓝同芳想了很久说:“如果黄豆蒸饭吃腻了,就吃点白菜。”蓝同芳顿了顿,马上又加了一句:“白菜是学生周末从家里带来的,一般一周只能吃一两顿。”
和三年前记者在该校采访时相比,学校虽然加盖了一栋崭新的宿舍楼,但学生食堂仍然是一间由教职工宿舍改建的伙房,伙房四面墙壁被炊烟熏得乌黑,灶台、大蒸笼、干柴,几乎就是伙房里所有的设备。
生活补助无奈被“挪用”
农村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一直是政府的牵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如今,马山县小学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已提高到625元/年。然而,生活补助逐年提高,黄豆蒸饭却原地踏步。
“发了生活补助,孩子们上学带来的还是大米和黄豆,很多家长把这笔钱当成了‘扶贫款’。”马山县教育局局长孔德商告诉记者,当地学生的生活补助是由财政部门直接转入家长的“一卡(折)通”账户。由于生活贫困,生活补助很少能真正用于改善学生营养,全县常年吃黄豆蒸饭的寄宿生比例不低于40%。
对于生活补助的使用,家长们有自己的看法。“祖祖辈辈都是吃玉米粥过来的,孩子吃上大米饭,已经不错了。”古棠小学一名学生家长说,农村家庭孩子多,经济困难,孩子能吃饱就行。而且,即使把钱给孩子,学校周边没有集市,孩子也只是把钱拿去买零食。
【困境】
学校没食堂营养咋补
今年4月,南宁市政府将在马山、上林、隆安3个贫困县,启动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免费午餐”工程,这是继田东“鸡蛋工程”、柳州“免费午餐”后,我区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方面又迈出的一步。
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免费午餐”,不少教育工作者高兴之余,也发起了愁。“没有像样的食堂,学生营养怎么补?”孔德商说,目前马山县200多所村小没有标准食堂,只有简易的伙房,不能炒菜做饭,只能帮学生蒸饭。
孔德商说,学生标准食堂包括操作间和餐厅,即使学校食堂只建100平方米的煮饭操作间,配上简单的锅炉、蒸笼等,按目前马山1000元/平方米的建筑行情,一间食堂就需要投入10万元,全县需要2000多万元的食堂建设费,这远远超出了教育系统的承受范围。
伙房工人工资难发放
柴火难以正常供应
柴火的供应,是学校食堂运作遇到的又一难题。孔德商说,由于学校不允许随意向学生征收柴火费,现在一些学生伙房的柴火,大多是由学生自行带到学校,或由家长定期送到学校。
[page]
田林
补助充入学生饭卡确保补助用于伙食
【做法】在田林县,学生从学校领取生活补助后,再统一将补助充入饭卡,确保生活补助真正用于营养改善。学生毕业时,学校再将饭卡余额返还给学生。
学生补助真正用于伙食
4月1日上午11时,田林县乐里镇新建小学放学铃声一响,拿着饭盒的一年级学生王健康奔向食堂,抢在了打饭队伍的前边。“烧鸭、豆腐。”王健康指了指橱窗里的菜肴,踮起脚尖,将挂在脖子上的饭卡在刷卡机上轻轻一拍。“嘀”地一声,在扣除3元的菜金后,刷卡机上显示饭卡余额为558.2元。
目前,田林县约90%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在校园食堂里实行刷卡消费。学生从学校领取生活补助后,再统一将补助充入饭卡,确保生活补助真正用于营养改善。今年春季开学起,这一模式推广至田林更多的村小。
其实,对于生活补助如何发放,当地教育部门4年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田林县教育局局长陈诗明说,当时一些学校将生活补助发给家长,最终变味成“扶贫款”。另一些学校将补助发给学生,结果不少学生把补助当成零花钱,有些学生有钱后,甚至不喝开水,改喝红牛、王老吉、酸奶等饮料。因此,当地探索将补助发给学生,再统一充入饭卡的方式,让补助真正用于学生营养改善。
透明发放打消家长顾虑
“今年怎么不叫我来领钱了?”新建小学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刚听说学校把补助充入学生饭卡时,不少家长和他一样,心里都犯起了嘀咕:学校会不会克扣孩子的补助呢?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田林县教育局为每一名享受补助的学生发放了一本《补助证》。在《补助证》上,学生每次获得的生活补助,都被如实登记,并同时需要学生、家长、校长三方签字确认。
刷卡系统增加学校负担
在田林县,虽然食堂工人工资、柴火等可纳入食堂运作成本解决,但刷卡系统的成本却成为当地学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原来,学校的刷卡系统都是由学校使用公用经费采购,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负担。由于不允许随意向学生征收费用,一些学生的饭卡丢失后,只能由学校以公用经费“埋单”,再次向供应商购买饭卡。
部门
解决三大难题改善学生营养
学生生活补助该如何发放,才能真正用于营养改善,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华认为,国家“两免一补”的宏观政策已经制定,地方政府应该从微观层面落实执行制度,政府应当在营养餐管理、监督等方面承担起责任,建立和完善学生营养餐机制。对于补助的发放方式,教育和财政部门应该重新协调,避免家长挪用。
“将生活补助和‘免费午餐’结合起来,改善学生伙食。”孔德商说,目前农村地区的寄宿生生均补助标准约为3元/天,倘若能将这一补助用在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上,就能实现生活补助的真正价值。当然,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建设标准食堂。政府可以结合正在实施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战略,加强学校食堂建设。
自治区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先介绍说,教育厅目前正在对各地情况进行调研,初步设想通过解决三大问题,彻底解决我区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
一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建设问题。建设学校食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目前,我区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堂,不能达到食堂的规范建设标准。教育厅调研各地情况后,将申请专项资金建设学校食堂。
二是解决所有学生“免费午餐”问题。今后,我区农村地区学生,不管是内宿生还是走读生,都将在学校享受一顿“免费午餐”。同时,政府将对寄宿生的早餐和晚餐进行补助。